2015年7月24日 星期五

大佛頂萬行首楞嚴經卷四白話說明(上)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白話說明

(原經文)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為眾生敷演如來第一義諦。世尊常推說法人中我為第一,今聞如來微妙法音,猶如聾人逾百步外聆於蚊蚋,本所不見,何況得聞?佛雖宣明令我除惑,今猶未詳斯義究竟無疑惑地。
世尊!如阿難輩,雖則開悟習漏未除;我等會中登無漏者,雖盡諸漏,今聞如來所說法音尚紆疑悔。世尊!若復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等,皆如來藏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終而復始?又如來說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
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則不生,復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虛空,不相𣣋滅?世尊!地性障礙,空性虛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而我不知是義攸往,惟願如來宣流大慈,開我迷雲及諸大眾。」作是語已,五體投地,欽渴如來無上慈誨。
(
整段經文意思)
那個時候,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在大眾知中,立即從座位上站起來。袈裟斜褂在左肩袒露右肩,右膝蓋跪在地上,雙手合掌,恭敬的向釋迦摩尼佛說道:能伏惡護善有大威勢德行的世尊。能善巧方便的,為眾生開敷演說,如來第一義諦的法義。世尊平常推崇在所有說法人當中,我是最為第一會說法的人。但今天聽聞如來所說,這些微妙不可思議的法音,就好像耳聾的人,站在百步之外,聆聽蚊蚋的叫聲,連這些蚊蚋在什麼地方,都看不見了,更別說是能聽聞到它們的叫聲了? 佛陀雖然宣揚說明,想要讓我們銷除疑惑,但是我們現今,仍然還沒能夠詳盡的了解,這些法義,達到究竟而沒有疑惑的境地。
世尊。如阿難等人,雖然已經開啟智慧,悟解佛理,但宿習有漏之業尚未除盡。像我等所有在這法會中已經,斷三界生死逼迫之苦,證真空涅槃寂滅之樂的人,雖然是除盡一切見思等有漏煩惱,現在聽聞如來所說的法音,尚纏繞著疑惑與追悔。世尊。假若說世間一切六根、六塵、五陰、十二入處、十八界等等,都是如來藏清淨本體。為何突然生出山河大地這些有為造作境相來。依著次第一一的變遷流轉,流轉到最後,又再從頭開始變遷流轉,如此重複不斷的輪轉不停呢?又如果說,地、水、火、風四大的本性,是相互融通沒有障礙,周密遍滿整個法界,清明瑩澈恆常安住的。那麼世尊。若是地大體性遍滿整個法界,為何容能得下水大呢?如果水大的體性周密遍滿整個法界,那麼火大就不能生起。如果是這樣又如何能明白瞭水火二性俱都遍滿虛空,而不會互相侵陵消滅不見了呢?
世尊。地大的體性,是有阻礙不能暢通的,空大體性是虛明通透的,為何說,這二者俱都周密遍滿法界呢?而我更不知道,這個法義的來龍去脈,究竟如何。但祈願如來,宣揚流布大慈悲心,能解開我以及所有大眾,的迷惘疑惑。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說完這些話,向釋迦摩尼佛行五體投地禮拜後,欽敬渴盼聆聽,如來宣說至高無上慈悲的教誨。

(原經文)
爾時,世尊告富樓那及諸會中漏盡無學諸阿羅漢:「如來今日普為此會宣勝義中真勝義性,令汝會中定性聲聞、及諸一切未得二空迴向上乘阿羅漢等,皆獲一乘寂滅場地,真阿練若正修行處。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富樓那等欽佛法音默然承聽。
(
整段經文意思)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富樓那,以及所有在法會中,已除盡一切見、思,等有漏煩惱,學道圓滿,不更修學,的所有阿羅漢等人。如來今日在這個法會,宣說殊勝法義中最勝智所行義。讓這個法會中。的定性聲聞(具本來唯一之聲聞無漏種子者,修聲聞之因,證聲聞之果,不更進求佛道者)等人以及所有一切尚未得到人法二空,迴小乘歸向大乘的阿羅漢等人。都能夠獲得一乘道寂滅無為道場,真正寂靜無諍修行的處所。你們現在專心注意的來聆聽。我自當為你們解說。富樓那以及在法會中,所有的大眾等人,都衷心誠敬的期盼釋迦摩尼佛,來為他們宣揚法音,安靜悄然無聲的來承接聆聽世尊的開示。

(原經文)
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
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
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
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無明。」
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起為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濕為巨海乾為洲潬,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勢劣、火結為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炎、融則成水,土勢劣、水抽為草木,是故林藪遇燒成土、因絞成水。交妄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
整段經文意思)
釋迦摩尼佛說道。富樓那就如同你所說的,如來藏本來清淨寂然,為何又突然生出山、河、大地這些境相來呢?難道你平常沒有聽聞過,如來宣說,真如之體,體自覺明,是為妙明真心,無漏真智,一切眾生,自性清淨,心體本自覺了,離諸妄念,自性靈明微妙不可思議的嗎?富樓那說道。有,世尊,我常常聽聞佛宣說這個法義。釋迦摩尼佛說:你所說的這個覺明,是因為它靈明覺知,所以取名為覺呢?還是因為不靈明覺知,才被稱為明覺的呢?富樓那說道:假若不靈明覺知稱為覺的話,那就沒有所明的對象了。釋迦摩尼佛說:假若沒有所明的對象,就無明覺。有所明對象的又不是覺性,沒有所明的對象又不能稱為明,而無明又不是清澄寂靜明澈的覺性,眾生認為覺性必定是『清澄寂靜明澈相』,而將這個『清澄寂靜明澈相』虛妄想像為覺性,所以這個覺性是緣著『清澄寂靜明澈相』這個塵影所建立的,這個由虛妄的想像所建立的覺性,虛妄生起了能覺知的能力,在沒有相同、相異之中,強烈驟然的形成相異。與其相異的又再產生出相異,緣著相異而又再建立起相同。在相同與相異交互不斷發明互相激盪擾動的情況下,另外又建立起無同、無異來。就像這樣的紛紛擾擾,混亂互相衝突對立,動盪不定,而產生煩勞。煩勞久了,引發塵垢污染,自相紛亂混濁。因為這樣,而起了塵勞煩惱,坌穢真性,煩勞惑亂身心。這些塵勞輾轉不斷的發起而形成為世界萬象,澄靜時成為虛空相。虛空相則被誤認為,是與覺明性相同。紛紛擾擾的世界萬象則被認為,是與覺明性相異。其實這兩者是沒有相同、相異的,實際上都是緣起的有為法。
覺明體性,空明澄淨與昏暗不明,這兩種性互相僵持對立,顯現動搖不定之現象,而形成風輪支撐著世界。緣著虛空而有動搖現象產生,在虛空中,堅固不動性,形成了質礙,那金寶是明覺建立在堅固不動性上而形成,所以有金輪保持著國土使之不墜。堅固不動性,形成金寶,覺明性搖動則有風出,風金相互接觸摩擦,在這中間變化出火光為其性。金寶性清明則生起水氣潤澤,而火光向上飛騰,所以有水輪含容十方世界。火光向上飛騰,水氣向下方凝降,交互發明形成堅固體狀,濕潤的水氣聚積形成巨大海洋,乾燥塵土聚積成為洲渚島嶼沙灘。因為這個緣故,那大海中有火光常常起滅,那洲渚島嶼沙灘中江河時常流注著。水氣的勢力弱小,火勢力強盛,就結合成為高山。所以山上的岩石,互相碰擊則會生出火燄,高溫燒融則會有水氣生成。塵土搶奪吸收威力弱小的水,抽長成為草木,是故森林或密生雜草的湖澤﹑沼澤草原,遇到大火會燒成塵土,因扭擰、擠壓澤則會生出水。這些現象交替虛妄的發生,相續成為世界形成的種源。因為這些個因緣,世界得以相續不斷。

(原經文)
「復次,富樓那!明妄非他,覺明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緣,聽不出聲見不超色,色香味觸六妄成就,由是分開見覺聞知,同業相纏合離成化,見明色發明見想成,異見成憎同想成愛,流愛為種納想為胎,交遘發生吸引同業,故有因緣生羯]囉藍、遏蒱曇等,胎卵濕化隨其所應,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濕以合感、化以離應,情想合離更相變易,所有受業逐其飛沈,以是因緣眾生相續。
(
整段經文意思)
再其次富樓那。明覺與妄見並非他物,而是覺明有所迷誤所成。覺明既然建立在虛妄不實的處所之上,那麼所能明白了知的義理,便不會超過這個虛妄處所的範疇。因為這個緣故,能聽到的,不會超出聲響的範圍,能看見的,不會超出色相的範圍。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個妄塵,就是這樣而成就的。也是由於這個因緣,而分開了見、覺、聞、知。相同的業緣互相纏縛﹑結合﹑分離﹑成就﹑化銷。見性靈明,則有色相發起,覺明所見之一切色相,形成想蘊。不同的識見形成憎恨,相同的想法形成愛取。遷流不停的貪愛成為種子,納入想蘊而形成胚胎。交替相纏不斷的發生,吸引相同業緣的對象。所以有因緣生成羯羅藍(肉心)遏蒲曇等等。胎生、卵生、濕生、化生、種種相狀,隨著其互相感應的情況而定。卵生唯有從情想生。胎生因為情愛而有。濕生以體性相合而互相感應。化生的是與背離性相應。情愛、想蘊、結合、背離,一再的相互變化更替。所有一切受蘊的業緣,追逐著想蘊的飛昇或是沈沒,不斷的變化生起。因為這個因緣,眾生得以相續不斷。

(原經文)
「富樓那!想愛同結,愛不能離,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是等則以欲貪為本;貪愛同滋,貪不能止,則諸世間卵化濕胎隨力強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貪為本;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噉,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是等則以盜貪為本。汝負我命,我還債汝,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唯殺盜婬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富樓那!如是三種顛倒相續,皆是覺明明了知性,因了發相,從妄見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因此虛妄終而復始。」
(
整段經文意思)
富樓那。情想愛欲共同結和,因為有情愛而不能分離,如此則所有世間中的父母子孫,相續出生不能斷絕,這一纇的有情則,是以愛欲貪執為本。貪執愛欲相互共同滋養,貪愛執取不能停止,則所有世間,一切卵化濕胎各類有情,隨著其能力的強弱,互相吞噉取食,這一纇的有情,則以貪執殺業為其根本而生。比如人吃羊,羊死後轉生人,人死後轉生為羊,像這樣的乃至於十生之類的有情,死了又死生了又生,生生死死互相來取食吞噉,所有惡業同時生起,無窮無盡到未來,無有邊際,這類有情則以盜貪為本。你虧欠我生命,你還我的命,我欠你債,要還你的債,因為這個因緣,百千劫那麼久的時間以來,恆常都在生死中流轉。你愛戀我的情意,我貪愛憐惜你的美色,因為這樣的因緣,經歷百千劫那麼久的時間,恆常的互相纏縛著。這些現象實際上,只有殺、盜、婬這三者惡業,是為他的根本。因為這樣的因緣,所以業因果報相續不斷。
富樓那,這三種顛倒(貪、瞋、痴),生生滅滅,相續不斷。都是因為靈明覺知性,緣著塵影,虛妄分別而發明的一切境相,這些境相,都是從顛倒虛妄的識見中生出。這一切有為造作的山河大地境相,依序遷移流轉。這都是緣著這虛妄的識見,遷移流轉到了盡頭,又重複的從頭開始輪轉,相續不停。

:【風輪】【四輪持世界】【羯羅藍】
【風輪】
 (雜名)此世界之最下底,風輪下,虛空也,但準於後三輪名之為空輪,合為四輪。俱舍論十一曰:「先於最下依止虛空有風輪生,廣無數,厚十六億踰繕那。」虛空者即空輪也,此空輪之上風輪生,風輪之上水輪生,水輪之上金輪生,上有九山八海。輪者取其形橫圓,且其體質堅實而名之也。俱舍論十二曰:「如是風輪其體堅密,假令有一大諾健那以金剛輪奮威懸擊,金剛有碎風輪無損。」

【四輪持世界】
  ﹝出佛祖統紀﹞
  輪取持載之義。華嚴經云:三千大千世界依於水輪、風輪、空輪。不言金輪者,文略也。(三千者,小千、中千、大千也。今言三千大千者,總別兼稱也。)
  〔一、金輪〕,大地之下有金輪,起世因本經云:水上有風,吹轉此水,於上成金,如熟酥生膏,是名金輪。
  〔二、水輪〕,金輪之下有水輪。菩薩藏經云:最上風輪,為水輪之所依止,其水量高六十八百千由旬。(梵語由旬,華言限量。)
  〔三、風輪〕,水輪之下有風輪。菩薩藏經云:風輪量高六萬八千俱胝。(梵語俱胝,華言百億。)
  〔四、空輪〕,風輪之下有空輪。華嚴經云:空無所依。雖無所依,然由眾生業感,世界次第安住。

【羯羅藍】
瑜伽二卷三頁云:若已結凝,箭內仍稀;名羯羅藍。又一卷十九頁云:此羯羅藍中,有諸根大種,唯與身根及根所依處大種俱生。即由此身根俱生諸根大種力故;眼等諸根,次第當生。又由此身根俱生根所依處大種力故;諸根依處,次第當生。由彼諸根及所依處,具足生故;名得圓滿,依止成就。又此羯羅藍色,與心心法,安危共同,故名依託。由心心法依託力故;色不爛壞。色損益故;彼亦損益。是故說彼安危共同。又此羯羅藍識最初託處,即名肉心。如是識於此處最初託,即從此處最後捨。

富樓那,這三種顛倒(貪、瞋、痴)生生滅滅,相續不斷。都是因為靈明覺知性,緣著塵影,虛妄分別而發明的一切境相,這些境相,都是從顛倒虛妄的識見中生出。這一切有為造作的山河大地境相,依序遷移流轉。這都是緣著這虛妄的識見,遷移流轉到了盡頭,又重複的從頭開始輪轉,相續不停。

(原經文)
富樓那言:「若此妙覺本妙覺明與如來心不增不減,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如來今得妙空明覺,山河大地有為習漏何當復生?」
佛告富樓那:「譬如迷人於一聚落惑南為北,此迷為復因迷而有?因悟所出?」
富樓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無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時,倐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樓那!於意云何,此人縱迷,於此聚落更生迷不?」
「不也,世尊!」
「富樓那!十方如來亦復如是。此迷無本,性畢竟空,昔本無迷,似有迷覺,覺迷迷滅,覺不生迷。亦如瞖人見空中花,瞖病若除華於空滅;忽有愚人,於彼空花所滅空地待花更生。汝觀是人為愚?為慧?」
富樓那言:「空元無花,妄見生滅,見花滅空,已是顛倒;勅令更出,斯實狂癡。云何更名如是狂人為愚?為慧?」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問言:『諸佛如來妙覺明空,何當更出山河大地?』又如金鑛雜於精金,其金一純更不成雜,如木成灰不重為木,諸佛如來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
整段經文意思)
富樓那說道:假若這個妙覺,本是妙覺明心,與如來心一樣,是不增不減。為何又忽然毫無道理的生起山河大地這一切的有為造作的境相來。如來已證得微妙不可思議空明覺性,為何山河大地這些有為造作的宿習有漏業,怎麼又再生起呢?
釋迦摩尼佛告訴富樓那說:這就好像那迷路的人,在一個聚落裡面,迷亂顛倒的以南方為北方,這個困惑是因為那個人心迷亂而有,還是因那個人心明白而生起的?
富樓那說道:像這樣的困惑,不緣著迷亂心也不緣著明白心產生。是什麼緣故呢?困惑原本就沒有根性,為何會緣著迷亂心而生起?明白心也並不是產生迷亂的根源,為何迷亂會緣著明白心產生?
釋迦摩尼佛說道:那個迷失方向的人,正在迷亂困惑時。若是突然有個明白方向的人指示他,讓他明白了方向。富樓那。你認為如何?這個人縱然還在迷亂困惑中,但是在這個聚落中,對於方向還會產生迷亂困惑嗎?
富樓那答:不會的!世尊。
富樓那。十方一切如來也都像這樣。這個迷亂困惑是沒有根本的,它的體性畢竟空無所有。往昔本來沒有迷惑,只是突然好像有迷惑的知覺。如果已經覺知到自己迷惑了,那麼迷惑就滅去,明覺的心不會生起迷惑,就好像眼睛有長眼翳的人會看見空中華,翳病若是消除了,這空華在虛空中滅去一樣的道理。忽然有愚痴的人,在那個空中華所滅去的空地上,等待空中華再生出來。你看這個人是愚癡呢? 還是聰慧呢?
富樓那說道:虛空中元本就沒有華,虛妄觀見虛空中空花生起。觀見華在虛空中消滅,這已經是顛倒了,還在虛空中華所滅去的空地上,等待空中華再生出來,這樣實在是非常的癡狂。為何還要再來探討,這個癡狂的人,是愚癡還是聰慧呢?
釋迦摩尼佛說道:就像你所理解的的道理一樣,那你為何又問說諸佛如來妙覺明空,為何又產生山、河、大地這一切的有為造作的境相,這個問題呢?又好像金礦裡面,間雜著精金。如果提煉成純一精純的真金,那也不會再變成間雜其他雜質的金礦了。就好像燃燒木材成為灰燼,灰燼不能夠重新再恢復成為木材。諸佛如來菩提涅槃的道理,也是像這樣的。

(原經文)
「富樓那!又汝問言:『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𣣋滅;又徵虛空及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富樓那!譬如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所以者何?富樓那!彼太虛空,日照則明、雲屯則暗、風搖則動、霽澄則清、氣凝則濁、土積成霾、水澄成映。於意云何,如是殊方諸有為相,為因彼生?為復空有?若彼所生,富樓那!且日照時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為日色,云何空中更見圓日?若是空明,空應自照,云何中宵、雲霧之時不生光耀?當知是明非日非空不異空日。觀相元妄無可指陳,猶邀空花結為空果,云何詰其相𣣋滅義?觀性元真唯妙覺明,妙覺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復問不相容者?真妙覺明亦復如是。汝以空明則有空現,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則各各現,若俱發明則有俱現,云何俱現?富樓那!如一水中現於日影,兩人同觀水中之日,東西各行則各有日,隨二人去一東一西,先無准的不應難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雙,云何現一?』宛轉虛妄,無可憑據。
(
整段經文意思)
富樓那。你又問道:地、水、火、風本性圓滿融通,周密遍滿法界。你懷疑水、火性,為什麼不互相侵陵消滅。又詢問虛空以及所有大地,俱都遍滿法界,為什麼不能緣合的,能互相含融呢?這兩個問題。富樓那,這就好像,虛空並非聚集相狀,但是不排拒其他一切相的顯現與施展。為什麼呢?富樓那,那個太虛空,太陽照耀,就顯現光明,有雲停留遮蔽,就顯現昏暗,有風搖動就顯現漂蕩不定,晴朗的天氣,就顯現清澈、明亮,氣息凝結則顯現混濁不清,微塵土聚積,就顯現昏暗陰霾,水清淨明澈,就能形成映像。你認為如何呢?像這一切不同有為造作的境相,是緣著那個生?還是緣著虛空而有?假若是緣著那個所生的。富樓那,況且在日光明亮照耀的當時,既然是日光明亮,十方世界都同樣為日光光色,為何天空中,又可看見圓圓的日頭。若是虛空本自光明,虛空應可以自己照亮自己,又為何在午夜,或是有雲霧遮蔽日月的時候,不能生起光明照耀呢?所以應當知道這個光明,並非來自日頭也非來自虛空,但也不相異於虛空與日頭。所觀見的境相元本是虛妄的,沒有可以指認說明的。就好像求取空中華,結出空中果,那樣的虛妄不實。為何又來詰問,為什麼水火不會互相侵陵消滅的問題。觀性元本真實唯一微妙靈覺明淨。這妙覺明性其最先也並不是水火所和合而成。你為何又再一次來問,水、火不相含容的問題呢?真如妙覺明心的義理,也是像上述這些個譬喻的義理一樣的。
你若以虛空當作明覺,則有虛空相的顯現。如果以地水火風,各各來顯發明覺,地水火風相則各自顯現。若地水火風都來顯發明覺,地水火風相則全部都顯現。為什麼會全部都顯現呢?富樓那。譬如一水中顯現日頭的影子。兩人一同觀看水中的日影,一個向東,一個向西,各自往前行走,則各有日頭隨著這二人一個向東一個向西而去,這並沒有一個預先設定,固定不變的準則。不應問難說,日頭是一個,為何何各自往東西行走呢?各自往東西行走的日頭既然是兩個,為何顯現在空中的,又只是一個日頭呢?這些境相隨順所緣境的變化,而產生變化,虛妄不真實,沒有一個是可以作為依據的。

() :【怛闥阿竭】 【阿羅訶】【三耶三菩】【三藐三菩提】【即】【即離】【海印】
【怛闥阿竭】
Tatha%gata
,又作怛闥阿竭,多陀阿伽陀,多陀阿伽馱,怛他蘗多,怛他蘗多夜,多陀竭,怛薩阿竭。譯曰如來,又曰如去。其來去相通者,由「達於如實之人。」(Tatha%gata),「如實來格之人。」(Tatha%-a%gata)兩讀法而來。智度論曰:「多陀阿伽陀,如法相解,如法相說。如諸佛安隱道來,佛亦如是來,更不去至後有中,是故名多陀阿伽陀。」玄應音義三曰:「怛薩阿竭,大品經作多他阿伽度,此云如來。」慧琳音義十六曰:「多陀竭,正音云怛他蘗多,唐云如來也。」仁王經儀軌曰:「阿佗蘗多夜,此云如來。」註維摩經九:「什曰:多陀怛伽度,秦言如來,亦云如去。如法說,故名如。著佛以安穩道來,此佛亦如是來,彼佛安穩去,此佛亦如是去也。」大疏一曰:「梵本云怛他揭多,怛他是如義,揭多是來義、知解義、說義、去義,如諸佛乘如實道來成正覺,今佛亦如是來故名如來。一切諸佛如法實相知解,知已亦如諸法實相為眾生說。今佛復如是,故名如實知者,亦名如實說者。一切諸佛得如是安樂性直至涅槃中,今佛亦如是去,故名如去。釋論具含四義,然古譯多云如來,有部戒本云如去,阿闍梨意存如去如說,今且順古題也。」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阿羅訶】
秦云應供。大論云:應受一切天地眾生供養。亦翻殺賊,又翻不生。觀經疏云:天竺三名相近,阿羅訶,翻應供;阿羅漢,翻無生;阿盧漢,翻殺賊。FROM:【宋,普潤法雲《翻譯名義集》】
【三耶三菩】
Samyaksam%bodhi
,與三藐三菩提同。阿闍世王經曰:「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三藐三菩提】
Samyaksam%bodhi
,舊譯曰正遍知,正遍知道,正真道等。新譯曰正等覺,正等正覺。是以佛所得之法名之也。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即】
融和不二不離的意思,如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是。FROM:【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即離】
 即與離。事理不二叫做即,事理差別叫做離FROM:【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海印】
 (術語)佛所得之三昧名。如於大海中印象一切之事物,湛然於佛之智海印現一切之法也。大集經十五曰:「譬如閻浮提一切眾生身及餘外色,如是等色,海中皆有印像。以是故,為大海印。」寶積經二十五曰:「如大海,一切眾流悉入其中,一切諸法入法印中,亦復如是,故名海印。」探玄記四曰:「海印者,從喻為名,如修羅四兵列在空中,於大海中印現其像。菩薩定心猶如大海,應機現異,如彼兵像故。」還源觀曰:「言海印者,真如本覺也。妄盡心澄,萬像齊現,猶如大海由風起浪。若風止息,海水澄清,無像不現。」八十華嚴經十四曰:「眾生形相各不同,行業音聲亦無量,如是一切皆能現,海印三昧威神力。」楞嚴經四曰:「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三藏法數三十九依宗鏡錄於海印三昧列十義。華嚴宗以此海印三昧為華嚴經所依之定。華嚴經鈔二曰:「如說法華依無量義處三昧,說般若經依等持王三昧,說涅槃經依不動三昧,故說諸經,多依三昧,今說此經,依何三昧?即海印三昧。」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原經文)
「富樓那!汝以色空相傾相奪於如來藏,而如來藏隨為色空周遍法界,是故於中風動、空澄、日明、雲暗,眾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法輪,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而如來藏本妙圓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聲香味觸法;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非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非苦非集非滅非道;非智非得;非檀那、非尸羅、非毘梨耶、非羼提、非禪那、非鉢剌若、非波羅蜜多;如是乃至非怛闥阿竭、非阿羅訶、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樂非我非淨,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風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聲香味觸法;即眼識界如是乃至即意識界;即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盡;即苦即集即滅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羅、即毘梨耶、即羼提、即禪那、即鉢剌若、即波羅蜜多;如是乃至即怛闥阿竭、即阿羅訶、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樂、即我、即淨,以是即俱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妙明心元,離即離非,是即非即,如何世間三有眾生及出世間聲聞、緣覺,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菩提,用世語言入佛知見?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汝與眾生亦復如是,寶覺真心各各圓滿,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由不勤求無上覺道,愛念小乘得少為足。」
(
整段經文意思)
富樓那,你如果是以色塵、虛空於如來藏中互相競爭、強取、劫奪,如來藏即隨順顯現色、空相,周密遍滿法界。因為這個緣故,如來藏中,風起,則顯現搖動相,虛空現,則顯現澄靜虛明相,日光照耀就顯現光明,有雲遮蔽就顯得昏暗,眾生被這些虛妄不實的境相所困惑,心中昏亂,背離了清明覺性與六塵緣影緣合,而生起貪瞋等等之煩惱,坌穢真性,勞亂身心引發塵勞,因此有了世間一切的境相。我用真如自性妙明真心,無漏真智,不生不滅常住真如本性,合於如來藏。因此如來藏即是唯一圓融微妙,不可思議,靈明覺性,周密圓滿遍照十方法界。因為這個緣故,於如來藏中,一即是無量,無量即是一。極微小中,可以顯現極大,極大中,亦函容顯現極微小。真如性體,圓常凝靜,不遷不變,遍滿十方法界。一身中,含容十方無盡虛空。即使在一毛端,那麼微細的處所,也能顯現所有一切佛如來的剎土。即使坐在極微細的微塵境界裏,也可以宣說所有一切佛,教化眾生之大法,深入眾生心中,而滅度無量無數眾生。滅除一切能染污真性,之塵垢煩惱,契入本覺,即能顯發真如微妙不可思議靈明覺性。
如來藏,本來微妙不可思議,圓妙明覺真心,並不就是心,也不就是虛空。並不就是地,也不就是水。不就是風,不就是火。不就是眼,不就是耳、鼻、舌、身、意。不就是色,不就是聲、香、味、觸、法。不就是眼識界(眼及色為緣所生眼識)就像這樣的也不就是意識的境界(意及法為緣所生意識)不就是明覺,或無明,也不就是明覺,或無明滅盡。就像這樣不就是老,也不就是死,不就是老死都滅盡。不就是苦,不就是集,不就是滅,不就是道。不就是智,不就是得。不就是佈施,不就是戒,不就是精進,不就是禪定,不就是般若,不就是波羅密多(到彼岸。行者乘大行之船,由生死苦惱的此岸,度到涅槃安樂的彼岸,叫做到彼岸)就像這樣一直到不就是如來,不就是阿羅漢,不就是正等正覺。不就是大涅槃,不就是常、樂、我淨,就像這樣直到世間及出世間,全都不是,的緣故。
亦即如來藏,原本是微妙不可思議,圓妙明覺本心,與心相應即是心,與空相應,即顯現空,與地相應,即顯現地,與水相應,即顯現水,與風相應,即顯現風,與火相應,即顯現火。與眼相應,即顯現眼,與耳、鼻、舌、身、意相應,即顯現耳、鼻、舌、身、意。與色相應,即顯現色相,與聲、香、味、觸、法相應,即顯現聲、香、味、觸、法諸相。與眼識界相應,即顯現眼識界,如是乃至與意識界相應,即是意識界。與明無明相應,即顯現明相無明相,與明無明盡相應,即顯現明相、無明盡相。就像這樣的乃至於與老相應,即顯現老相,與死相應,即顯現死相,與老死盡相應,即顯現老死盡相。與苦相應,即顯現苦相,與集相應,即顯現集相,與滅相應,即顯現滅相,與道相應,即顯現道相。與智相應,即顯現智相,與得相應,即顯現得相。與檀那(布施)相應,即顯現檀那(布施)相,與尸羅()相應,即顯現尸羅()相,與毗梨耶(精進)相應,即顯現毗梨耶(精進)相,與羼提(忍辱)相應,即顯現羼提(忍辱)相,與禪那(禪定)相應,即顯現禪那(禪定)相,與般剌若(般若)相應,即顯現般剌若(般若)相,與波羅密多(到彼岸)相應,即顯現波羅密多(到彼岸。行者乘大行之船,由生死苦惱的此岸,度到涅槃安樂的彼岸,叫做到彼岸)相。就像這樣與怛闥阿竭(如來)相應,即顯現怛闥阿竭(如來)相,與阿羅訶(阿羅漢)相應,即顯現阿羅訶(阿羅漢)相,與三耶三菩(正等正覺)相應,即顯現三耶三菩(正等正覺)相。與大涅槃相應,即顯現大涅槃相。與常樂我淨相應,即顯現常樂我淨等相。就像這樣的全部都與世出世相應,即全都顯現,世、出世間相的緣故。這就是,如來藏微妙不可思議,圓妙明覺本心,與即與非都不互相融和,而有差別,但是與即相應,就顯現即相,與非即相應,就顯現非即相。
世間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六道眾生,以及解脫一切生、死之法,出世間的聲聞緣覺們,怎麼能夠以六塵雜染的妄心,想要來揣測量度如來所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又怎麼能夠用世間三界六道眾生,以凡夫粗漏的言語造作,想要來契入,佛所證得諸法實相之智慧呢?
這就像琴瑟、箜篌、琵琶等等樂器,雖然具有美妙悅耳的音聲,若是沒有技藝精湛的人來彈奏,終究不能使這些樂器,那美妙悅耳的音聲,顯發出來,你與眾生,也就像這樣,如來藏真如本性,各各功德圓滿俱足。如果由我(如來)來顯發起用,那就是真如本覺。妄相滅盡,心海清澄寂靜,森羅萬象頓時顯現。就好像大海,因風吹拂而起浪,若是風靜止停息了,海水澄靜清澈,無像不現。如來定境,如於大海中印象一切之事物,佛之智海印現一切之法,如來心海,清澈明淨,顯發無量無邊光明。
你等眾生,只要一起心動念,貪瞋等之煩惱就先生起,坌穢真性,勞亂身心。那是由於你們,不精勤追求,無上正等正覺的道理,貪愛留戀於小乘,灰身滅智,歸於空寂涅槃之悟境,只要稍稍證得一些些境界,就感到滿足,不再精勤的,追求圓滿正覺的佛果的緣故。

(原經文)
富樓那言:「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淨心無二圓滿,而我昔遭無始妄想久在輪迴,今得聖乘猶未究竟。世尊!諸妄一切圓滅獨妙真常,敢問如來一切眾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淪溺?」
(
整段經文意思)
富樓那說道:我與如來的如來藏,圓滿明覺,真如圓妙,清淨本心,都圓滿具足沒有不一樣。而我因為無始以來,遭受無明妄想的遮障,久遠劫來,都在生死中輪迴流轉。今日雖然得聽聞世尊宣說的法義,但還是未能究竟體解大道。世尊,圓滿諸德寂滅所有一切顛倒妄想,唯獨如來藏妙明真心常住。斗膽請問如來,一切眾生,是什麼緣故,自己生起顛倒妄想,來遮蔽了如來藏妙明真心,而沉淪陷溺受生死輪迴之苦。

(原經文)
佛告富樓那:「汝雖除疑,餘惑未盡。吾以世間現前諸事今復問汝。汝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瞋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為魑魅無狀狂走。於意云何,此人何因無故狂走?」
富樓那言:「是人心狂,更無他故。」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況復無因本無所有。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
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譬如有人於自衣中繫如意珠不自覺知,窮露他方乞食馳走,雖實貧窮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願從心致大饒富,方悟神珠非從外得。」
(
整段經文意思)
釋迦摩尼佛告訴富樓那說:你雖然滅除了一些疑結,尚餘留一些顛倒迷惑未能除盡。我以世間顯現在目前的所有事,現在再來問你。你難道沒有聽聞,室羅城中,有一個,名叫演若達多的人。忽然在某一天早上,用鏡子照看自己的臉,貪愛鏡子裡面頭臉清秀可愛的眉目。突然起了瞋心,責怪起自己的頭,為何不能看見自己的面目。並且誤以為自己是山中精怪,毫無道理的狂亂奔走。你認為如何呢?這個人是何原因,無緣無故狂亂奔走?

富樓那說道:只是那個人心狂亂,再也沒別的緣故了。

釋迦摩尼佛說道:如來藏明覺圓妙,本來圓融靈明微妙不可思議,既然被稱為妄,為何會有原因?若是有所緣起的因緣,為何會被稱為妄。你這些疑問,其實是從一切的妄想,互為因緣展轉相生。從迷誤顛倒中,再累積聚集迷誤顛倒,這樣輾轉相互累積,歷經像世間微塵數量那麼長的時間劫數。雖然經佛顯發揚明這些道理,但是你們仍然顛倒迷惑不能回頭。

像這樣產生迷誤顛倒的原因,是因為迷誤顛倒自有,識心的迷誤顛倒,無有原因,這些妄幻是無有所依托的,這些妄幻尚且都還沒有生起,為什麼還想要有滅去。證得正等正覺的人,如睡醒的人在訴說睡夢中的情事。心沒有拘束精微靈明,是什麼因緣使它想要去抓取夢中事物。更何況又沒什麼原因,本就沒有的事了。就好像那城中演若達多這個人,哪裡有什麼因緣,自己以為自己的頭是山中精怪,內心恐怖,毫無道理的狂亂奔走。演若達多若是突然間,心頭狂亂迷惑停息了,就能明瞭自己的頭,並非由身外得到的。即使是,他內心的狂亂,沒有停歇,他自己的這個頭,也並沒有遺失。
富樓那。妄性就像上述譬喻一樣,虛幻不實,又有什麼存在的原因呢?你只要不跟隨著這妄想分別執著的世間眾生,造作殺、盜、婬三種業,而隨業受報,無有窮盡無有斷絕。那麼你因為斬斷殺、盜、婬這三種業緣的緣故(註:三因....一、生因,法生之時能為因者,如善惡業為苦樂報之因,即六因中之異熟因也。二、習因,如習貪欲而益長貪欲,即六因中之同類因也。三、依因如以六根六境為所依而生六識)生因、習因、依因這三種因就不再生起。那麼你心中像演若達多那樣的狂亂妄性,自然就停息了,心中的狂亂妄性停息了,即是菩提(正覺)。殊勝淨妙明覺本心,本來就遍滿整個法界。並不是由別人那裏得來的。又何必一定要藉著勞動筋骨,辛勤肯切來修證呢?譬如有人自己的衣服中,繫著如意寶珠,但是他本身並沒有覺知到,自己衣服中繫著如意寶珠。窮苦的流浪露宿在他鄉外地,乞討飯食在街上奔走著。雖然實際上這個人是貧窮的,但是它的摩尼寶珠並未曾遺失過。忽然有一個有智慧的人,指示這個人,讓他知道自己有一顆摩尼寶珠。只要他心裡有什麼願望都能達成,因此這個人,遂變成大豐饒富裕的人。這時這個人方才醒悟摩尼神珠本自具有,並非從身外得到的。

(原經文)
即時,阿難在大眾中,頂禮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現說殺盜婬業,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心中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從人得。斯則因緣皎然明白,云何如來頓棄因緣?我從因緣心得開悟,世尊此義何獨我等年少有學聲聞,今此會中大目犍連及舍利弗、須菩提等,從老梵志聞佛因緣,發心開悟得成無漏。今說菩提不從因緣,則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說自然成第一義。惟垂大悲,開發迷悶。」
(
整段經文意思)
正在這個時候,阿難在大眾中間,頂禮了釋迦摩尼佛的腳後,立即站起來向佛說道:世尊現在宣說殺、盜、婬三業,因為斬斷殺、盜、婬這三種業緣的緣故,因此生因、習因、依因這三種因不生起。那麼心中,像演若達多那樣的狂亂妄性,自然停息,心中的狂亂妄性停息了,即是菩提(正覺)菩提(正覺)並不是別人那裏得來。像這樣的說法,其中的因緣法則,是非常清楚明白的。為何如來,突然又捨棄此因緣法則,而說菩提(正覺)不從因緣來的呢?我由於聽聞佛陀所說因緣法則,心才得到開悟的,世尊,這個因緣法的義理,不僅是我們這些年少有學的聲聞,連現在在這個法會中,的大目犍連及舍利弗須菩提等人,也都是從老一輩的梵志(婆羅門四時期之一。又志求梵天之法者云梵志)那裡聽聞佛所說的因緣法,心得啟發開悟,才能成就無漏 (謂二乘之人,既斷三界生死逼迫之苦,證真空涅槃寂滅之樂,是真空涅槃名無漏果,即滅諦也。)果位。現在世尊宣說菩提(正覺)不是從因緣和合而生。那麼王舍城中拘舍梨等人,所說無因自然存在的說法將成第一義諦。希望世尊能垂憐眾人,起大慈悲心,開示啟發,我們這些迷惑苦悶的眾生。

註:【三緣】【三因】
【三緣】
 (名數)淨土門所立,說念佛有三緣之功力:一、親緣,眾生起行口常稱佛名,佛即聞之,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謂眾生之三業與佛之三業不相捨離也。二、近緣,眾生願見佛,佛即應念而現至目前也。三、增上緣,眾生稱念佛,則念念除多劫之罪,命終之時,佛聖眾皆來迎,不為諸邪業所繫。見觀經定善義。
【三因】
一、生因,法生之時能為因者,如善惡業為苦樂報之因,即六因中之異熟因也。二、習因,如習貪欲而益長貪欲,即六因中之同類因也。三、依因如以六根六境為所依而生六識。
FROM: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原經文)
佛告阿難:「即如城中演若達多,狂性因緣若得滅除,則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緣自然理窮於是。阿難!演若達多頭本自然,本自其然無然非自,何因緣故怖頭狂走?若自然頭因緣故狂,何不自然因緣故失?本頭不失狂怖妄出,曾無變易何藉因緣?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際狂何所潛?不狂自然,頭本無妄,何為狂走?若悟本頭,識知狂走,因緣自然俱為戲論。是故我言三緣斷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滅心滅,此但生滅,滅生俱盡無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則明自然心生,生滅心滅此亦生滅,無生滅者名為自然。猶如世間諸相雜和成一體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稱本然性。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離,離合俱非,此句方名無戲論法。菩提涅槃尚在遙遠,非汝歷劫辛勤修證,雖復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清淨妙理如恒河沙,秖益戲論。汝雖談說因緣自然決定明了,人間稱汝多聞第一,以此積劫多聞熏習,不能免離摩登伽難,何因待我佛頂神呪,摩登伽心婬火頓歇得阿那含,於我法中成精進林,愛河乾枯令汝解脫。是故阿難!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祕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如摩登伽宿為婬女,由神呪力銷其愛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與羅睺羅母耶輸陀羅同悟宿因,知歷世因貪愛為苦,一念薰修無漏善故,或得出纏、或蒙授記。如何自欺,尚留觀聽?」
(
整段經文意思)
釋迦摩尼佛告訴阿難,就好像城中演若達多這個人,生起狂性的因緣,若是得以滅除,那麼那個不狂性,就自然而然的顯現出來。因緣、無因自然存在的道理,在這個地方就說不通了。
為什麼呢?阿難,如果演若達多這個人的頭,本就自然存在。這頭就應有其起源,沒有起源的,也就沒有自然存在的道理。是什麼因緣,使得演若達多這個人對自己的頭,生起怖畏心狂亂的奔走呢?如果說頭無因自然存在的因緣而發狂。為何不會因無因自然的遺失頭呢?原本頭就不曾遺失過,是狂亂怖畏的妄心虛妄的生出,一切都未曾有任何的變動更易,這還需要假借什麼因緣而來發狂呢?

如果說狂性是無因自然存在,原本就有狂怖存在,那麼還沒發狂的時候,這個狂性潛藏在什麼地方呢?如果說不狂性是無因自然存在,頭原本就沒有妄性,為何會狂亂奔走呢?若是能醒悟,頭本來就是自己的頭,能認知到狂亂奔走,是自心狂亂所致,那麼所謂的因緣無因自然存在的說法,就全都是戲論了。

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我說斬斷殺、盜、婬這三種業緣,即是自性清淨的菩提(正覺)心。菩提心生起,生滅(依因緣和合而有,叫做生;依因緣分散而無,叫做滅。有生有滅,是有為法)有為造作的心熄滅,不只是生滅心,就連滅生心也一併都滅盡了,契入沒有身、口、意之造作,無功用道的境界。若有個自然心存在,很明白的自然心一生起,生滅心就滅去,這個狀況,實際上也是心在生滅。那個無生滅的,取名為自然。這就好像世間一切境相,間雜諸緣聚集,能緣眾聚集的,取名叫和合性。非和合性的,稱做本然性。本然並非本來就是這樣。諸緣聚集並非相合變成一體,和合與本然全都捨離,捨離與和合全都盡棄。這樣的言說章句,才能名叫沒有戲論的法義。

你現在離菩提涅槃尚且遙遠,菩提涅槃並非是你經歷累劫辛勤修證,而能得到的。雖然你能憶念修持十方如來的十二部經典法義,演說像恒河裡的沙子數量那麼多,清淨微妙不可思議的法理,但是那些只會增益你戲論的功用,但與生死解脫事並無助益。你雖然,能清楚、確定、明了的,談論演說因緣自然的法理。人世間稱讚你,是樂誦經典,旁搜廣記,多聞法文,而受持不忘第一的人,無人能比。

雖然,你這樣累積許多劫以來的多聞氣分,留在真如或阿賴耶識種子或習氣的功德,但也不能免除逃離摩登伽女,以女色誘惑的劫難。如果你的多聞有用,又何必等到我用佛頂神咒,來使摩登伽女心裡的婬火頓然停息下來,得到阿那含的果位,在我的法門中,成就精進林境界。摩登伽女貪愛執取的欲河乾枯了,才使得你,解除脫離這個劫難呢?

所以說阿難。你雖然累劫以來,憶念修持如來深奧隱密,不容易示人,微妙不可思議,嚴淨法義不忘,不如用一天,來體證離煩惱垢染之清淨法,遠離世間憎怨、愛親這兩種纏縛的煩惱。

就像摩登伽女,歷世以來,都是以賣婬維生的女人,但是由於大佛頂首楞嚴神咒的法力,銷融她的愛欲,她現在在我法門中修行,名叫性比丘尼,她與羅侯羅的母親耶輸陀羅同樣,因為了悟了,自己宿世的因緣,識知累世以來,自己因為一念貪愛所苦,發起一念熏習修持,離煩惱垢染,之清淨善業的緣故,所以或是能夠脫離煩惱纏縛,或是能蒙佛授記。到現在,你為何還要,自己欺騙自己,還要停留在觀望、聽聞戲論的境界裡,而不實際的去體證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