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4日 星期五

大佛頂萬行首楞嚴經卷五白話說明(下)

——接上帖——
(原經文)
舍利弗,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心見清淨。如是受生如恒河沙。世出世間種種變化,一見則通,獲無障礙。我於路中,逢迦葉波兄弟相逐,宣說因緣,悟心無際。從佛出家,見覺明圓,得大無畏,成阿羅漢。為佛長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心見發光,光極知見,斯為第一。
(
整段經文意思)
舍利弗 (梵語舍利弗,華言鶖子。其母眼明淨如鶖鷺,從母立字,故名舍利弗。善解諸法,故稱智慧第一)立即從座位上站起來,頂禮(五體投地以頭頂禮尊者之足也)釋迦摩尼佛的腳後,向釋迦摩尼佛報告說道:我從過去久遠劫以來,眼識清澈明利無有垢染。因此,雖然投胎受生,有如恒河裡的沙子數量那麼多次了。但是世出世間所有一切,種種的轉變遷移流轉,與從有化無,從無化有的變異,一經觀見,就能通達了知,其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緣,而沒有障礙。我於路途中,遇到迦葉波 (梵語迦葉波,華言飲光。謂其身光炎涌,能映餘物故也。如來滅後,集諸大眾,於畢缽羅窟等處,結集阿毘曇藏。)(梵語阿毘曇,華言無比法,即論也。)兩兄弟相互競逐,為我宣說因緣法,了悟心性圓融遍滿照了一切處,無有邊際。隨從佛陀出家,見聞覺知明淨圓滿含融遍一切處,得大無畏(佛菩薩不屈不撓地度化一切眾生,宣示正道,降伏一切外道邪說,謂之「大無畏」)功德,成就阿羅漢果。成為佛第一大弟子,在佛瑄說的教法中得以解悟,行持佛的教法,而能得佛法小分功德,。佛問我們,我們最初發心證悟十八界,是以什麼圓融周遍一切處,通達無礙,為修學之所緣?如以我所證到的而言,我認為 ,由觀照眼識,而使攀緣、分別、執著等情見塵垢除盡,本覺之慧光明,開啟發光,證悟這本覺智慧光明,圓融遍滿照了一切處,這才是第一圓通的法門。

(原經文)
普賢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與恒沙如來為法王子,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修普賢行,從我立名。世尊!我用心聞,分別眾生所有知見,若於他方恒沙界外,有一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於爾時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處,縱彼障深未合見我,我與其人暗中摩頂,擁護安慰令其成就。佛問圓通,我說本因,心聞發明分別自在斯為第一!」
(
整段經文意思)
普賢菩薩(梵名邲輸跋陀Vis/vabhadra,又作三曼多跋陀羅Samantabhadra,或譯曰普賢,或作遍吉。主一切諸佛之理德,定德,行德,與文殊之智德,證德相對。即理智一雙,行證一雙,三昧般若一雙也)立即從座位上站起來,頂禮(五體投地以頭頂禮尊者之足也)釋迦摩尼佛的腳後,向釋迦摩尼佛報告說道:我從久遠過去已來,曾經跟隨有如恒河沙子總數量那麼多的如來,再其跟前為其法王子(菩薩為生育於法王佛陀之家者,故總稱曰法王子。助佛教化之法子也)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世界無量無邊如來,均教導教他的弟子中,具有菩薩行根基者,修習普賢行(依圓融法門,隨修一行,即具一切諸行,是名普賢行。(一行者,即於四十二位,(唯識論明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妙覺之四十一位,智度論加入等覺明四十二位即四十二字門是也)之中,隨修一行,即攝一切餘行也。)),這個法門,以我的名號為名。世尊,我用耳識,聽聞、辨別眾生所有的見、聞、覺、知,假若在其他地方,有如恒河裡頭沙子總數量那麼多的世界之外,有一個眾生,內心中發起一個明確的心願,決定要修習普賢行,我即在那個時候,乘著長了六支牙齒的大白象,以神通方便之力,分為百千身,都能示現在每個眾生所在的地方。縱然有些眾生,因業障深重,未能得以觀見我的分身,但是我還是為那個發願修普賢行的眾生,暗中用手撫摩他的頭頂,扶持守護安慰他,使得它能夠成就所願。佛問我們,我們最初發心證悟十八界,是以什麼圓融周遍一切處,通達無礙,為修學之所緣? 如果說起我最初的因緣,應該是由觀耳識,而使攀緣、分別、執著等情見之塵垢除盡,證悟是這本覺智慧,聞知辨別一切,通達無礙,自在圓融,遍滿一切處,這才是第一圓通的法門。

:【空性】「大無畏」 「從佛口生從法化生」【普賢】
【空性】
(術語)真如之異名。梵語舜若多S/u%nyata,譯曰空性。真如為離我法二執之實體,故修空觀而離我法二執之處,真如之實體躍然而顯,即依空而顯之實性,謂為空性。非謂真如之體是空也。唯識述記一本曰:「梵言舜若,可說如空,名舜若多。如是空性,即是二空所顯實性。故言空者,從能顯說。二空之性,依士釋名。言真如空,未善理故。」同序曰:「空性了義,幾乎息矣!」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大無畏」
佛菩薩不屈不撓地度化一切眾生,宣示正道,降伏一切外道邪說,謂之「大無畏」《大日經》說「六無畏」︰善無畏、身無畏、無我無畏、法無畏、法無我無畏和平等無畏。《大智度論》說「四無所畏」︰一切智無所畏、漏(煩惱)盡無所畏、說障道無所畏和說盡苦道無所畏。FROM:【俗語佛源】
「從佛口生從法化生」
《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長行〕
⋯⋯
今日乃知,真是佛子; 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
〔偈頌〕
聞佛柔軟音,深遠甚微妙。
演暢清淨法,我心大歡喜;
疑悔永已盡,安住實智中。
我定當作佛,為天人所敬;
轉無上法輪,教化諸菩薩。
從佛口生等四種。應是彼四義也。從佛口生者。應是信心。從佛口教生信故。從正法生者。應是般若。證正法故。從化生者。應是三昧。以三昧修生。本無今有故。得餘財者。應是大悲。以大悲功德財故。得之未盡。故名餘財也。後三是起行益也。從佛口生。是聞慧也。教出佛口。依之生解。名從佛口生。從正法生。是思慧也。思從理起。名正法生。從法化生。是修慧也。行德先無。今時忽起。名為化生。得法餘財。是法寶也。地上得理。是為正財。今得教資。說為餘財。又解。得小分解。故言餘財。又解。夫世間之財。父存之日所用。名曰正財。父沒已後。子之所用。名曰餘財。如來在世。自悟正法。傍以化人。名曰正財。佛滅以後。能信解正法。兼傳以化人。名曰餘財。
【普賢】
(菩薩)梵名邲輸跋陀Vis/vabhadra,又作三曼多跋陀羅Samantabhadra,或譯曰普賢,或作遍吉。主一切諸佛之理德,定德,行德,與文殊之智德,證德相對。即理智一雙,行證一雙,三昧般若一雙也。故以為釋迦如來之二脅士。文殊駕師子侍佛之左方,普賢乘白象,侍佛之右方(今反智右理左之說者,示理智融通之義,又胎藏界之次第右蓮左金也),此理智相即,行證相應,三昧與般若全者,即毘盧舍那法身佛也。華嚴一經之所明,歸於此一佛二菩薩之法門,故稱為華嚴三聖。為一切行德之本體,故於華嚴之席說十大願,又為諸法實相之理體,故於法華之席,誓於法華三昧之道場自現其身。嘉祥法華義疏十二曰:「普賢者,外國名三曼多跋陀羅。三曼多者,此云普也。跋陀羅,此云賢也。此土亦名遍吉。遍猶是普,吉亦是賢也。(中略)註經解云:化無不周曰普,鄰極亞聖稱賢。」探玄記二曰:「德周法界曰普,至順調善曰賢。」大日經疏一曰:「普賢菩薩者,普是遍一切處,賢是最妙善義。謂菩提心所起願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備具眾德,故以為名。」楞嚴經曰:「普賢菩薩言:我已曾與恒沙如來為法王子,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修普賢行,從義立名。」法華經普賢勸發品曰:「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爾時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俱詣其所而自現身,供養守護,安慰其心。」晉華嚴經入法界品曰:「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莊嚴重閣堂,與五百菩薩摩訶薩俱。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探玄記十八曰:「名中先標上首二人,以其是助化主故。釋有三義:一普賢當法界門是所入也,文殊當般若門是能入門也。二普賢三昧自在,文殊般若自在。三普賢明廣大之義,文殊甚深之義,深廣一對故。」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原經文)
孫陀羅難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從佛入道,雖具戒律,於三摩提,心常散動未獲無漏。世尊教我及俱絺羅觀鼻端白,我初諦觀經三七日,見鼻中氣出入如煙,身心內明圓洞世界,遍成虛淨猶如瑠璃,煙相漸銷鼻息成白,心開漏盡,諸出入息化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羅漢,世尊記我當得菩提。佛問圓通,我以銷息息久發明,明圓滅漏斯為第一!」
(
整段經文意思)
孫陀羅難陀Sundarananla,孫達羅難陀,比丘名。佛之小弟。譯曰豔喜),立即從座位上站起來,頂禮(五體投地以頭頂禮尊者之足也)釋迦摩尼佛的腳後,向釋迦摩尼佛報告說道:我當初出家,跟隨從佛陀修習佛道,雖然具足戒律。但是在修習三摩地(定或禪定)時,心念常常散亂搖動不能安止,未能遠離一切煩惱而入涅盤。世尊教導我以及拘絺羅兩人,觀照鼻中出入的氣息。我剛開始專心一意的觀照,經過了三個七日(21)。觀見鼻中氣息,好像煙一樣的,出出入入。身心裡面清澈明淨,世界變成圓明洞達,無有質礙,身心與世界,均變成虛空明淨,就好像琉璃一般。鼻中像煙一樣,出出入入的氣息,漸漸銷融,變成白淨透明。心境開擴廣大,無有邊際,一切有漏煩惱滅盡,所有的出入氣息都化為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一切處,得阿羅漢果。世尊授記我,當來得以成就菩提(正覺)。佛問我們,我們最初發心證悟十八界,是以什麼圓融周遍一切處,通達無礙,為修學之所緣﹖我認為以觀照鼻中出入的氣息,直到氣息漸漸銷融,變成白淨透明,這樣的觀出入息,久了之後,啟發光明自性,一切有漏煩惱滅盡,而證悟,自性光明圓滿,含融遍照一切處,這才是第一圓通的法門。

(原經文)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辯才無礙,宣說苦空深達實相,如是乃至恒沙如來祕密法門,我於眾中微妙開示得無所畏。世尊知我有大辯才,以音聲輪教我發揚,我於佛前助佛轉輪,因師子吼成阿羅漢,世尊印我說法無上。佛問圓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銷滅諸漏斯為第一!」
(
整段經文意思)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富樓那,翻滿願;彌多羅,翻慈;尼,女也。父於滿江禱梵天求子,正值江滿。又夢七寶器,盛滿中寶入母懷。母懷子,父願獲從,諸遂願故言滿願。彌多羅尼,翻慈行,亦云知識。四韋陀有此品,其母誦之,以此為名。或名彌窒(音質)子,翻善知識。支謙譯度無極經:名滿祝子,謂父於滿江禱梵天而得其子。西域記云:布剌拏梅呾麗衍尼弗呾羅,唐言滿慈子。),立即從座位上站起來,頂禮(五體投地以頭頂禮尊者之足也)釋迦摩尼佛的腳後,向釋迦摩尼佛報告說道:我從過去久遠劫以來,獲大辯才,善于說法,於大小乘種種諸法,隨眾生機,縱辯宣揚,悉使通達,都無疑惑障礙。宣揚解說苦空的法義,深入通達真如實相(實者,非虛妄之義,相者無相也。是指稱萬有本體之語。曰法性,曰真如,曰實相,其體同一也。就其為萬法體性之義言之,則為法性;就其體真實常住之義言之,則為真如;就此真實常住為萬法實相之義言之,則為實相。)。就如同這樣,甚至有如恒河中所有沙子數量那麼多如來,所傳的秘密法門,我在大眾中,都能一一的微妙開演,讓大眾能見實相理,鏟除惑障,將真如實相體所具備億萬功德,顯示分明,無有恐怖罣礙。世尊知我有大辯才,善于說法,以音聲輪教我發揚佛法。我在佛前幫助佛轉法輪,宣揚佛法,因為在大眾中演說佛法,降伏魔怨,摧破外道邪說,心中毫無怖畏,好像獅子作吼音,能令群獸降服,得無所畏,而成就阿羅漢果。世尊印證我,說法無人能比。佛問我們,我們最初發心證悟十八界,是以什麼圓融周遍一切處,通達無礙,為修學之所緣?我認為,以演說佛法的音聲,降伏惡魔怨敵,摧破外道邪說,銷融息滅一切有漏煩惱,心無所畏。這才是第一圓通的法門。

(原經文)
優波離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親隨佛踰城出家,親觀如來六年勤苦,親見如來降伏諸魔制諸外道,解脫世間貪欲諸漏,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儀、八萬微細,性業、遮業悉皆清淨,身心寂滅成阿羅漢,我是如來眾中綱紀,親印我心持戒修身眾推無上。佛問圓通,我以執身身得自在,次第執心心得通達,然後身心一切通利斯為第一!」
(
整段經文意思)
優波離 (梵語優波離,華言化生,或翻上首。以其持律第一,為眾紀綱故也)立即從座位上站起來,頂禮(五體投地以頭頂禮尊者之足也)釋迦摩尼佛的腳後,向釋迦摩尼佛報告說道:我親身跟隨佛陀,翻越城牆出家。親眼看著如來,六年精進勤奮,艱苦修行。親身觀見如來,降伏一切邪魔怨敵,制服摧破一切外道邪說。解除脫離了,世間眾生,貪愛執取五欲色、聲、香、味、觸等等,一切有漏(因果不亡曰有,即色界、無色界見、思煩惱也。謂眾生因此煩惱,不能出離色、無色界,故名有漏。毗婆沙論曰:「有者,若業,能令後生續生,是名有義。漏者,是留住義,謂令有情留住欲界色界無色界故。」涅槃經曰:「有漏法有二種:一因二果。有漏果者,是則名苦。有漏因者,是名為集。」)煩惱的繫縛。承蒙佛陀教導我,嚴持清淨戒律,因此,而具足大比丘一切行、住、坐、臥應有的威德和儀則(「三千威儀,約二百五十戒各有四威儀(行住坐臥),合為一千,循三世轉為三千威儀。」案是不過鑿說,三千者極言其多也)以及八萬四千微細之律儀(行住坐臥之四威儀,各有二百五十戒,共為一千,對於攝律儀戒等之三聚而為三千,又對於殺,盜,婬(身之三支),兩舌,惡口,妄言,綺語(口四支),之身口七支而為二萬一千,又配於貪瞋痴之三毒及等分之四煩惱則為八萬四千,是即八萬四千之律儀也,今言八萬者僅舉其大數而言之耳。見三藏法數。),殺、盜、邪淫、妄語四種罪業,以及一切不如法,障礙善趣、壽命、沙門等等罪業,都能除盡,不再毀犯。身心寂然清淨,成就阿羅漢果。我是如來所有弟子中,嚴持戒律第一的上首弟子。如來親自印證我,嚴持戒律,遠離貪慾,已除遣身、心所有煩惱(大毗婆沙論一百二十三卷三頁云:若於身戒心慧,對治道已生;名為修身、乃至修慧。此依對治修說。又緣身戒心慧所有煩惱、已斷已遍知;名為修身、乃至修慧。此依除遣修說。又云:云何修身?答:若於身已離貪慾潤喜渴。又無間道,能盡色貪。彼於此道,已修已安)眾人推崇我嚴持淨戒,身心清淨是最為殊勝的。佛問我們,我們最初發心證悟十八界,是以什麼圓融周遍一切處,通達無礙,為修學之所緣?我認為首先持身戒行,得以進退無礙,離煩惱之繫縛,所作隨心,通達無礙自在後,再依次第執持心戒,制止心念邪非,心得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能觀一切諸法,皆悉無礙,到最後身心一切世界,通達明利,圓融無礙,這才是第一圓通的法門。

(原經文)
大目犍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於路乞食逢遇優樓頻螺、伽耶、那提三迦葉波,宣說如來因緣深義,我頓發心得大通達,如來惠我袈裟著身鬚髮自落,我遊十方得無罣礙,神通發明推為無上,成阿羅漢。寧唯世尊,十方如來歎我神力,圓明清淨自在無畏。佛問圓通,我以旋湛心光發宣,如澄濁流久成清瑩斯為第一!」
(
整段經文意思)
大目犍連,立即從座位上站起來,頂禮(五體投地以頭頂禮尊者之足也)釋迦摩尼佛的腳後,向釋迦摩尼佛報告說道:我當初沿路乞食。剛好遇到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這三兄弟,宣揚演說如來所教一切法,由內因外緣而生,這甚深微妙的義理。我頓時發起,求取無上菩提的願心,獲得觀心中所知所見,一切諸法,皆悉通達無礙。如來惠賜我出家比丘所穿的壞色法衣,准我出家,那時我的鬍鬚頭髮自然的掉落。我遊行十方,得以自在無有障礙。神通 (神即心神,謂靜心照物,宿命記持,種種分明,皆隨定力,無有障礙,是名神通。)發明,眾人推崇我神通自在,是無上第一的。成就阿羅漢果。不僅是世尊。所有十方如來,也都讚歎我神通力(神力又曰神通力。神為妙用不測之義,通為通融自在之義,力為力用之義。謂不測之妙力,融通自在也。是在定慧,為定力所生屬於慧。在如來之四智五智,屬於成所作智),圓滿融通光明清澈明淨,自在無有恐怖畏懼。佛問我們,我們最初發心證悟十八界,是以什麼圓融周遍一切處,通達無礙,為修學之所緣?我認為以返轉心意,回溯趣向寂靜清明不動自性,降伏客塵煩惱,啟發真心智慧光明照耀,就好像要讓混濁的水澄清一樣,只要安靜的將它擺著,不去搖動它,時間久了,水中的泥沙雜質,慢慢沉澱之後,就變成清澈明淨的水了,這才是第一圓通的法門。

(原經文)
烏芻瑟摩於如來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而白佛言:「我常先憶,久遠劫前性多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說多婬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觀百骸四𨈛,諸冷暖氣神光內凝,化多婬心成智慧火,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為火頭,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羅漢。心發大願,諸佛成道,我為力士親伏魔怨。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心暖觸無礙流通,諸漏既銷生大寶焰登無上覺斯為第一!」
(
整段經文意思)
烏芻瑟摩((明王)Ucchusma,又作烏樞沙摩,烏芻澀摩,烏芻瑟摩,烏樞瑟摩。烏素沙摩。明王名。譯曰不淨潔,穢跡,火頭等。有轉不淨為清淨之德,因之於廁中祭此明王。資中:此云火頭,此力士觀火性得道,故以名也。)在如來面前,雙手合掌頂禮(五體投地以頭頂禮尊者之足也)釋迦摩尼佛的腳後,向釋迦摩尼佛報告說道:我時常想起久遠劫以前,我的本性多貪愛世間男女聲色情慾,無有厭足。那個時候有一個佛出生在世間,名叫做空王(佛名過去世之一佛。空王為佛之總名,而今為一佛之名也。)說本性貪婬的人,會有猛火聚集逼煎燒灼的苦。教導我周遍圓滿的觀想,四肢百骸中,一切冷煖的氣流動。使得自性光明,如猛火般向內凝聚,轉化多婬的心識,成為信受正法,身心猛利能燒滅煩惱的智慧火。從此以後所有的佛,都以火頭這個名字,稱呼召喚我。我以火光三昧(即第四禪定。與火光定同。本行集經四十曰:「如來爾時,亦入如是火光三昧,身出大火。」)定力緣故,成就阿羅漢果。心中發起大願,當一切佛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時,我願成為他的護法神、金剛力士,親自為佛降伏惡魔怨敵。佛問我們,我們最初發心證悟十八界,是以什麼圓融周遍一切處,通達無礙,為修學之所緣?我認為,以周遍圓滿的觀想,身心四肢百骸中,一切冷煖觸受,流轉通行遍滿一切處,沒有一點障礙,一切有漏煩惱既然銷鎔淨盡,全身毛孔中,生出大寶光明火燄,得證無上覺性,這才是第一圓通的法門。

(原經文)
持地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來出現於世,我為比丘,常於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險隘,有不如法妨損車馬,我皆平填,或作橋梁、或負沙土,如是勤苦經無量佛出現於世,或有眾生於闤闠處,要人擎物我先為擎,至其所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毘舍浮佛現在世時,世多饑荒,我為負人,無問遠近唯取一錢,或有車牛被於陷溺,我有神力為其推輪拔其苦惱,時國大王筵佛設齋,我於爾時平地待佛,毘舍如來摩頂謂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開,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微塵自性不相觸摩,乃至刀兵亦無所觸,我於法性悟無生忍成阿羅漢。迴心今入菩薩位中,聞諸如來宣妙蓮華佛知見地,我先證明而為上首。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界二塵等無差別,本如來藏虛妄發塵,塵銷智圓成無上道斯為第一!」
(
整段經文意思)
持地菩薩,立即從座位上站起來,頂禮(五體投地以頭頂禮尊者之足也)釋迦摩尼佛的腳後,向釋迦摩尼佛報告說道:我憶念在過去以往年代中,普光如來出現在世間。那個時候我是個比丘,常常對於一切主要道路渡口,田地或是狹窄而險要的道路,只要有不平坦、毀壞,會妨礙損害到車、船、人、馬通行的地方,我都會將它修補填平,使其能通行使用,無有障礙。不論是建造橋梁。或是搬運、背負沙石、泥土等等的工作。我都會去做。我這樣勤奮不怕辛苦的工作,經過了無量數個佛,出現於世間,那麼長的時間。或是有眾生在市集處,需要有人幫忙拿東西,我就預先幫他拿到他要前往的地方後,放下物品立即離開,不向他收取任何酬勞。毗舍浮佛出現在世間時,許多次發生饑荒。我幫忙背人,不管背多遠,我都只收取一文錢的酬勞。或是有車牛陷溺在泥濘中動彈不得,我有天生的大力氣,幫忙推車拉牛,讓他脫離泥濘的困厄,拔除他的苦惱逼迫。這時我國大王邀請佛並備辦飯菜來供養佛。那個時我在無有坎坷平坦的地面上招待佛。毗舍如來 (毗舍浮佛。﹝莊嚴劫,第一千尊。﹞偈曰:「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長阿含經云:「人壽六萬歲時,此佛出世。」種剎利,姓拘利若。父善燈,母稱戒。居無喻城。坐婆羅樹下,說法二會,度人一十三萬。神足二:一扶遊,二鬱多摩。侍者寂滅子妙覺。),用手撫摩著我的頭頂,告訴我說:應當先使心性平直,體證人我一體,以無分別心平等對待一切,那麼世界所賴以依存的土地,以及這世界中萬事萬物一切,都會平坦正直,無有一切的諂屈坎坷相。我當下立即開悟,觀見了知,緣合成色身的微塵,與建構世界所有微塵,並沒有什麼差別。微塵與自性,不會互相碰觸摩擦。甚至是以刀刃兵器在這中間揮砍,也不能碰觸到任何東西。於萬法之體性上,我證悟諸法本來無生,亦無有滅,諦審忍可,而妄念不起,心能安住在真空不生不滅上,而不再動搖,成阿羅漢果。我由方便假門之法,後迴轉心意歸入真實一乘法門,現在已證入菩薩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中。聽聞所有一切如來宣說如妙蓮華,處妄常真,在染不污,微妙不可思議的諸佛境界,我最先證得發明此諸佛境界,而為上首(一座大眾中之主位,稱為上首。)菩薩。佛問我們,我們最初發心證悟十八界,是以什麼圓融周遍一切處,通達無礙,為修學之所緣?我認為以專心一意的觀照色身與世界這二種塵相,證悟了知緣合成色身的微塵,與建構世界所有微塵並沒有什麼差別,其本源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無端的發起種種虛妄不實的塵相,只要這些無端發起,虛妄不實的塵相,銷溶淨盡,光明智慧,圓滿遍一切處的顯現,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這才是第一圓通的法門。

(原經文)
月光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為水天,教諸菩薩修習水精入三摩地,觀於身中水性無奪,初從涕唾如是窮盡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漩澓水性一同,見水身中與世界外浮幢王剎諸香水海等無差別。我於是時初成此觀,但見其水未得無身,當為比丘室中安禪,我有弟子窺窓觀室,唯見清水遍在屋中了無所見,童稚無知取一瓦礫投於水內,激水作聲顧盻而去,我出定後頓覺心痛,如舍利弗遭違害鬼,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羅漢道久離病緣,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將無退失?』
(
整段經文意思)
月光童子(又曰月光兒。其父德護為摩揭陀國王舍城之長者,不信佛,聽六師之言,作火坑欲害佛,其子月光童子諫止之,亦不聽。後見佛到,火坑變而為涼池,心大悔責。歸佛,得須陀洹果。佛與月光童子以成佛之記。且說佛滅後當作支那國王,興隆三寶。)立即從座位上站起來,頂禮(五體投地以頭頂禮尊者之足也)釋迦摩尼佛的腳後,向釋迦摩尼佛報告說道:我思憶起以往過去有恒河裡所有沙子數量那麼多劫數以前,有佛出現在世間,名叫水天(天名 梵語曰縛嚕拏Varun!a,譯為水。是龍神名。在水具自在之力用,故名水天。於金剛界曼荼羅之四大神,及外金剛部二十天,又胎藏界曼荼羅之外金剛部院各占一位。是為水神。故屬於西方。為西方守護之天。)教導所有的菩薩修練學習一心觀想水,而心精進入禪定的法門。觀想在身體中,水的體性並沒有被侵犯奪取。最初從鼻涕唾液觀照起,漸漸竭盡所能的觀照體內一切液體,精氣和血液,以及大小便等等的液體,在身體中反覆循環不停,這些水的體性都是相同的。觀見由水所形成之身中的水,與世界外飄浮著色絲標幟,莊嚴旒旗的王宮梵剎國土中,以及所有圍繞著這些國土須彌山的內海,這些海中的水,具有八種功德,氣味芳香,所有這些水的性體,都相同沒有差別。我在當初剛練成這個水觀法門時。只能觀見水相還沒能空掉身相。當時我是個比丘,有一次在室中靜坐而入定了,我有一個弟子,從窗子偷偷的觀看室內,只有看見滿滿的一室清水,看不見其他的東西。小孩子年幼不知道事理,拿了一片破瓦片投於水內,激起水花飛濺,發出聲響,小孩生怕人家發現,左看看,右看看,見沒人看見就很快偷偷的溜走。我出定以後,頓時感覺心口疼痛。就像舍利弗遭到鬼的違犯逼迫殘害一樣的痛苦。我在心裡私下的分析、綜合、判斷、推理著,如今我已經證得阿羅漢道,很久以前就遠離病痛的因緣。為何今日忽然生起心口痛的毛病,莫非是退失阿羅漢道了嗎?那個時候這小孩子迅速的跑來我面前,說明上面所敘述的事情。我就告訴他說:如果我入定時你再次見到滿室的水,可立即打開房門,進入水中,將破瓦片除去。童子奉教。後來在我入定的時後,右看見滿室的清水,那片破瓦片仍然還在那裡,立即打開房門,將那塊破瓦片,拿出來丟掉。我出定了以後,身體恢復了當初的狀況,不再有心口疼痛的毛病。經歷過無量無數的佛出世,就這樣直到山海自在通王如來出世時,才能夠在修持水觀法門時能身心俱遣。與十方法界蓮華藏世界、 娑婆世界所有一切香水海,的水性一樣的契合一切智、一切相智,合而為一,不二法界,沒有差異不同的地方。現在在如來前得到得童真住的位階 (十住之第八住。初生於佛家,在童子之位也,體微曰童,謂其體雖微,已具佛十身靈妙之真相矣。經云: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名童真住。(十身者,菩提身、願身、化身、力持身、相好莊嚴身、威勢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也。))得以預先來參予眾菩薩的法會。佛問我們,我們最初發心證悟十八界,是以什麼圓融周遍一切處,通達無礙,為修學之所緣﹖我認為以專心一意的,觀照水性獨一無二,流動通行,瀰漫、遍滿十方法界,沒有阻礙,而證得無生忍(妄念疑惑都已滅盡,了知諸法悉皆不生,妄念不起,把心安住在不生不滅的道理上)境界,圓滿成就正覺,這才是第一圓通的法門。

(原經文)
瑠璃光法王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經恒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聲,開示菩薩本覺妙明,觀此世界及眾生身,皆是妄緣風力所轉。我於爾時,觀界安立、觀世動時、觀身動止、觀心動念,諸動無二等無差別,我時了覺此群動性,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十方微塵顛倒眾生同一虛妄,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內所有眾生,如一器中貯百蚊蚋啾啾亂鳴,於分寸中鼓發狂鬧。逢佛未幾得無生忍,爾時心開,乃見東方不動佛國,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發光洞徹無礙。佛問圓通,我以觀察風力無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傳一妙心斯為第一!」
(
整段經文意思)
琉璃光法王子(大菩薩的尊稱,因大菩薩是出生於法王之家,而且能夠傳承佛法。)立即從座位上站起來,頂禮(五體投地以頭頂禮尊者之足也)釋迦摩尼佛的腳後,向釋迦摩尼佛報告說道:我思憶起以往過去有恒河裡所有沙子數量那麼多劫以前,有佛出現在世間,名叫無量聲(菩薩胎藏界釋迦院釋尊之右第五位。密號曰妙響金剛。主說法之德。或有無邊音聲,無邊聲,妙音,遍昭(遍聲之意)之名。黃色,左手持蓮,上有法螺。右手立無名小三指(無名小三指五字,疑有誤,今仍之),餘二指屈而當胸,坐於赤蓮。)。向菩薩開示眾生之心體,自性清淨,離於妄念,寂靜明照,昭昭靈靈,有覺知之德,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是非修成而然,乃本有自爾之性德。微妙不可思議光朗淨真心,是無漏之真智的法義。觀照這個世界萬象,以及五蘊眾共和合而生,世間的有情諸眾生身,都是由虛妄不實的業緣,風輪業力所轉動。我在那個時候,觀照世界的安置建立,觀照世界轉動的時候,更觀照五蘊眾共和合而生,世間有情諸眾生身,的行動或靜止,觀照心念的動相與靜相,這些所有一切的動、靜相都沒有不同,一點都沒有差別。我當下便覺悟明了,這眾多的動性,來不知從什麼地方來,消失也不知道消失到哪裡去。十方世界裡,有像微塵數量那麼多的,以虛為實,以假為真的顛倒眾生,同樣的有這些虛假不實的見、聞、覺知,就像這樣的,以至於三千大千世界,每一世界內,所有的眾生,就好像在一個容器中,貯存著千百隻蚊蟲,唧唧啾啾尖細淒切的亂哼亂叫,也像是在很微小的地方鼓動、爆發、狂亂劇烈喧鬧﹑嘈雜﹑擾攘不安。遇到佛陀沒有多久之後,便證得無生忍(妄念疑惑都已滅盡,了知諸法悉皆不生,妄念不起,把心安住在不生不滅的道理上)境界。那個時候時心境,開擴無有邊際,才得以觀見東方世尊阿閦如來國土,成為出生於法王之家,能夠傳承佛法的大菩薩,趨承服事十方諸佛。身心發起光明,照澈一切處沒有障礙。佛問我們,我們最初發心證悟十八界,是以什麼圓融周遍一切處,通達無礙,為修學之所緣﹖我認為以觀察風力搖動一切萬物,使他增長,沒有任何依著,沒有一點障礙,證悟正覺心,也是像風力這樣,沒有任何依著,通達無礙,遍一切處,而進入正定境界,與十方諸佛所傳,唯一微妙不可思議真心相合,這才是第一圓通的法門。

註:【法性】【五位──大乘五位】

【法性】
(術語)又名實相真如,法界,涅槃等,異名同體也。性之為言體也,不改也,真如為萬法之體,在染在淨在有情數在非情數,其性不改不變,故曰法性。此法性小乘多不言之,大乘諸家則盛論之。其論有四家之不同。

第一法相慈恩家,言法性為三性中之圓成實性,是依地起性,一切有為萬法之所依也,為法所依之本體,故名法性,此萬法與法性,有為無為,畢竟隔別,以不許法性隨緣之義也。

第二三論嘉祥家,不許彼圓成實性之實有,以真空為法性,法性即真空之異名也。諸法之性為真空,真空即妙有,妙有之性即真空,是即法性也。

第三華嚴賢首家,謂真如有不變隨緣之二義,以隨緣之義,變造一切諸法,雖變造,而猶保真如不變,例如水變為波,猶不變水之性也。如是真如隨緣變造萬法,故稱真如曰法性。然此法性之真如,淳善無垢,更無染分之性,但所變之法有染淨之別者,由緣有染淨也。

第四天台智者家,謂法性固具染淨,謂之性善性惡,因性具善惡,而生染淨之諸法也。

【五位──大乘五位】
﹝出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一、資糧位〕,謂十住、十行、十回向諸位菩薩,以福德智慧為助道資糧,故名資糧位。(十住者,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也。十行者,歡喜行、饒益行、無瞋恨行、無盡行、離癡亂行、善現行、無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實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不壞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處回向、無盡功德藏回向、隨順平等善根回向、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真如相回向、無縛解脫回向、法界無量回向也。)

〔二、加行位〕,謂四加行位菩薩,由得福智資糧,加功用行,而入見道,住真如性,是名加行位。(四加行者,煖、頂、忍、世第一也。見道即歡喜地菩薩位也。)

〔三、通達位〕(亦名見道位),謂初地菩薩,體會真如智照,於理得見中道,故名通達位。(初地,即歡喜地也。)

〔四、修習位〕,謂第二地至第十地菩薩,得見道已,為斷除障而復修習根本之智,故名修習位。(第二地至第十地者,離垢地、發光地、燄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也。根本智者,即菩薩親證本有之智也。)

〔五、究竟位〕,謂妙覺,佛證此果位,最極清淨,更無有上,故名究竟位。(妙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不可思議也。

(原經文)
虛空藏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與如來定光佛所得無邊身,爾時手執四大寶珠,照明十方微塵佛剎化成虛空,又於自心現大圓鏡,內放十種微妙寶光流灌十方,盡虛空際諸幢王剎來入鏡內涉入我身,身同虛空不相妨礙,身能善入微塵國土,廣行佛事得大隨順,此大神力由我諦觀,四大無依妄想生滅,虛空無二佛國本同,於同發明得無生忍。佛問圓通,我以觀察虛空無邊入三摩地妙力圓明斯為第一!」
(
整段經文意思)
虛空藏菩薩,立即從座位上站起來,頂禮(五體投地以頭頂禮尊者之足也)釋迦摩尼佛的腳後,向釋迦摩尼佛報告說道:我與釋迦如來往昔在定光佛 (燃燈佛。釋迦佛在因位時曾買五朵花奉獻給此佛,因而獲得未來成佛的記別。)處,得身量無邊際(即如來)。那個時候,我手拿著四大如意寶珠,照澈明亮十方像微塵數量那麼多的佛土,都變化成虛空。又於自心變化顯現一個大圓鏡,鏡內放出十種微妙寶光,流布灌注十方遍一切虛空界,所有一切幢幡莊嚴國王剎土,都來進入大圓鏡內,進入我的身中。我的身就如同虛空一樣,能涵容一切境相的進入,而不相妨礙。我的身也能善巧微妙的進入像微塵數量那麼多的國土,廣博推行諸佛教化眾生的作為,得大隨順神通力。這大神力,由我專心一意的觀照,地、水、火、風這四大種,沒有依著,虛妄不實的想相生起滅去,與虛空相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差異,諸佛國土本源是相同的。我在這個與諸佛本源相同處啟發證明,得以成就無生忍(妄念疑惑都已滅盡,了知諸法悉皆不生,妄念不起,把心安住在不生不滅的道理上)境界。佛問我們,我們最初發心證悟十八界,是以什麼圓融周遍一切處,通達無礙,為修學之所緣﹖我認為以觀察虛空無有邊際,而入三摩地(正受,調直定,正心行處,息慮凝心。心定於一處而不動,故曰定。正受所觀之法,故曰受。調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調直定。正心之行動,使合於法之依處,故曰正心行處。息止緣慮,凝結心念,故曰息慮凝心。)證微妙不可思議神力,圓滿光明,寂靜不動,遍一切法界,這才是第一圓通的法門。

(原經文)
彌勒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經微塵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遊族姓。爾時,世尊教我修習唯心識定入三摩地,歷劫已來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滅無有,至然燈佛出現於世,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乃至盡空如來國土淨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識故,識性流出無量如來,今得授記次補佛處。佛問圓通,我以諦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遠離依他及遍計執得無生忍斯為第一!」
(
整段經文意思)
彌勒菩薩,立即從座位上站起來,頂禮(五體投地以頭頂禮尊者之足也)釋迦摩尼佛的腳後,向釋迦摩尼佛報告說道:我思憶已往經過有微塵數量那麼多劫以前,有佛出生在世間,名叫日月燈明佛。我跟隨日月燈明佛,而得出家求道。我內心看重世間的聲名,喜好與大族姓交游,以博取世間的名望。那個時候日月燈明佛世尊,教我修習唯心識定,入三摩地。經歷無數劫已來,用這唯心識三昧,供奉、承事如恒河中所有沙子數量那麼多的佛。因此讓我乞求世間名聲的妄心歇息,消滅無有蹤影。但是直到然燈佛出現於世間。我才能成就無上妙圓識心三昧。了知即使像盡虛空界所有一切如來國土,清淨垢穢的有無。這些都是,我的識心變化所顯現的,並非實相。世尊。我明瞭,就像這樣,世出世間一切森羅萬象,皆由這唯一的心識,所變現的道理,也明白識性,能流出無量無數諸佛如來。現在得到佛授記,將來必當作佛,為接續釋迦如來之佛位,而成佛之菩薩。佛問我們,我們最初發心證悟十八界,是以什麼圓融周遍一切處,通達無礙,為修學之所緣﹖我認為一專心一意的觀照十方法界唯識所變,唯心所現,而達到識心圓滿光明寂靜不動,遍一切法界,證入諸法實性,遠離顛倒妄想分別執著,得以成就無生忍(妄念疑惑都已滅盡,了知諸法悉皆不生,妄念不起,把心安住在不生不滅的道理上)境界,這才是第一圓通的法門。

(原經文)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
整段經文意思)
大勢至(為西方三聖之一。觀無量壽經說:「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菩薩,與及其同輩分的五十二菩薩,立即從座位上站起來,頂禮(五體投地以頭頂禮尊者之足也)釋迦摩尼佛的腳後,向釋迦摩尼佛報告說道:我思憶起已往像恒河中所有沙子數量那麼多劫以前,有佛出生在世間,名叫無量光佛。在其後一劫之內有十二個佛如來,相繼的出生在世間。其最後的那個佛名叫超日月光佛,那個超日月光佛教我念佛三昧(有二種:一、一心觀佛之相好,或一心觀法身之實相(此二者即觀想念佛),或一心稱佛名(稱名念佛),修行法,謂之念佛三昧。是因行之念佛三昧也。二、為此三種之因行所成,如心入禪定,或佛身現前,或法身實相。謂之念佛三昧)這個法門。就好像有人,一個人專心一意的思念憶想,一個人專心一意的遺忘,像這樣的兩個人,雖然是相逢在一起,實際上也是沒有相逢,或是像這樣的兩個人即使相見,實際上也是沒有相見,因為彼此心裡並沒有相同的印像。如果有二人彼此都專心一意的思念憶想對方,這二人思念憶想對方的心念逐漸加深,就像這樣的從這一生到另一生,生生世世像影子不離於身形一樣,這二人思念憶想的,沒有互相乖違悖離,不一樣的地方。十方法界諸佛如來,憐憫護念眾生,就好像母親思念憶想子女一樣。若是子女逃離母親身邊消失無蹤,那母親雖然極力的思念憶想子女,又有何用呢?若是子女思念憶想母親,就像母親思念憶想子女一樣時,這母親與子女生生世世,都不會相互的乖違遠離。假若眾生時時專心一意,真心的思憶著,佛的功德名號,專心一意的憶念著佛的相好光明,那麼這個眾生現前當下,或是不久的將來,必定能見到佛。因為這個眾生離佛不遠,受佛功德氣分不斷薰染的緣故,不需要假藉其他的方便法門,自然而然的能明心見性得以開悟。就好像那製造香的人,身上會染有香氣一樣。這就取名叫香光莊嚴(佛的功德氣分相好光明時時薰染莊嚴了念佛憶佛的眾生)我原本在尚未證得佛果,在因地中修行時,是以專心一意的憶佛念佛,而契入無生忍(妄念疑惑都已滅盡,了知諸法悉皆不生,妄念不起,把心安住在不生不滅的道理上)的境界。現在在這個世界裡,攝取念佛憶佛的人,安置於阿彌陀佛依其「四十八願」,所建立的西方極樂世界。佛問我們,我們最初發心證悟十八界,是以什麼圓融周遍一切處,通達無礙,為修學之所緣﹖我沒有別的選擇,我認為只有把六根收攝起來,關閉六根門,不令向外攀緣,不與外面六塵境界相接觸,使六識不生,念念都是佛的功德名號,念念都是佛的相好光明,受佛功德氣分不斷薰染,一切攀緣妄想分別執著盡都掃除,漸漸降服妄心,達到淨念現前,相續不絕,日久功深,心一境性,心佛合一,心佛一如,得入三摩地(正受,調直定,正心行處,息慮凝心。心定於一處而不動,故曰定。正受所觀之法,故曰受。調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調直定。正心之行動,使合於法之依處,故曰正心行處。息止緣慮,凝結心念,故曰息慮凝心。)這才是第一圓通的法門。

註:【三性三無性】【念佛三昧】
【三性三無性】
三性者:
一、遍計所執性 周遍計度,妄執我法。然第八識及前五識,非能遍計。第七末那,但計不遍。唯第六識為能遍計也。所遍計者,即是依他所起色心諸法。此遍計所執,自性無所有彼不過即於依他所起心心所體見相分等,虛妄執為實我實法。如於繩上,妄執為蛇。而實我法,離於心心所體見相分等,皆無自性,如繩外別無實蛇也。

二、依他起性 心心所體及見相分,皆由分別緣之所生,依他起自性心心所法,皆有緣慮故。若染若淨,皆名分別,即以此身別為緣,展轉復生染淨心心所體及見相分。

三、圓成實性 圓滿成就諸法實性,即於彼依他起性之上,常遠離前遍計所執故。此圓成實性與彼依他起性,譬如麻之與繩,水之與波,既非是異,亦非不異。亦如無常無我等蘊處界有為諸法與無常無我等性,非異亦非不異。蓋若言異,則應蘊處界不是無常。若是不異,則應無常不是蘊處界等共相。今圓成實與依他起亦復如是,若言是異,則應真如非彼依他實性,如水非波所依體性。若言不異,則應圓成實性亦是無常,如波生滅,水亦生滅,豈可乎哉?惟若未達遍計本空,未證見於圓成實理,不能思彼依他起性,蓋必無分別智證真如已。後得智中,方能了達依他起性如幻等故。

三無性者,依三性立三無性,為遣執故。
一、依遍計所執立相無性,由此體相,畢竟非有,如空華故。
二、依依他起性立生無性,此如幻事,托眾緣生,無如妄執自然性故。
三、依圓成實性立勝義無性,謂此勝義由遠離前遍計所執我法性故,假名無性,非謂全無勝義性也。

【念佛三昧】
(術語)有二種:一、一心觀佛之相好,或一心觀法身之實相(此二者即觀想念佛),或一心稱佛名(稱名念佛),修行法,謂之念佛三昧。是因行之念佛三昧也。二、為此三種之因行所成,如心入禪定,或佛身現前,或法身實相。謂之念佛三昧。是果成之念佛三昧也。因行之念佛三昧謂之「修」,果成之念佛三昧謂之「發得」。觀無量壽經曰:「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又曰:「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念佛三昧經七曰:「念佛三昧,則為總攝一切諸法,是故非聲聞緣覺二乘境界。」智度論七曰:「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及先世罪。」【又】如法華三昧,二十五三昧,彌陀三三昧為法會勤行式之名。
大佛頂萬行首楞嚴經卷五白話說明

附錄:
道源法師說明「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法義

七、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諸上善人慈悲:道源講幾句話打打閒岔。時光快的很!轉眼之間,念佛七今天圓滿了!大勢至圓通章,今天也就講完了!現在講最後一段經文: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入三摩地,斯為第一。」
這段是總結本章全文。本章出楞嚴經,佛問諸大菩薩各人證得圓通的法門。大勢至菩薩答說:我對各種法門,無所選擇。惟把六根通統收攝起來,深心念佛,使淨念現前,而相繼不斷。入三摩地(此云正定),以這個法門最為第一。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二句,是全章宗要。前文從學念佛的本源說起,中間修行的過程,乃至因果雙圓,以及遊化度生,都已說明,惟未及修行的方法。最後這兩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纔是修行的方法。都攝六根是因,淨念相繼是果。為能都攝六根,纔能淨念現前,而相繼不斷。希望大家深深體會,信受奉行。以下分三段來講:

1
、託根緣塵廣造諸業
念佛為何要都攝六根呢?因「根」與「塵」接,即起諸「識」,造諸業,自心不得清淨,永在生滅道中流轉。必須把六根收攝起來,即關閉六根之門,不令向外攀緣,不與外面六塵境界相接觸,使六識不生,漸漸降服妄心,纔能顯露真心而淨念現前。凡夫一直在妄法中流轉,本具真心被妄法掩蓋而不自知,所以念佛亦很難相應。必須了達真心本有,妄心本空的道理,纔能把妄心空掉,而顯露真心。這是佛教的基本教義,任何宗派,都得明白這種道理。
三界諸法,森羅萬象,多如塵沙。釋尊把它歸納為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凡夫的一切活動,不出十八界的範圍。十八界,即是六根,六塵,六識。六根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意根(妄想心)。外界雖然千差萬別,綜合起來,不出六塵;眼之對境為色塵,耳之對境為聲塵,鼻之對境為香塵,舌之對境為味塵,身之對境為觸塵,意之對境為法塵。「識」性本空,在根塵相接時纔生「識」。「識」以分別為義,六根對境,不起分別作用。有了「識」纔起分別,故「識」能廣造諸業(在欲界為善業、惡業、在色界無色界為不動業,是謂三業。)既造業因,必受報果。受報後再造業,如是循環無端,受永無止休的生死輪迴。為甚麼說造業由於「識」的分別呢?譬如造殺業:殺人為報怨,殺畜生為吃肉。若不起分別,怨親平等,自然不會殺人了。若不起分別,不覺得肉好吃,自然不會殺畜生了。如是也就不造殺業了。造盜業,亦由知道衣物財寶的珍貴可愛而起。造婬業,更是由於男女互相愛悅而起。若不起分別,一視平等,當然也就不造盜業婬業了。這說明了果報由於造業,造業由於六識分別,六識分別起於根塵相接,病根就在這根塵相接上面。此即「托根緣塵廣造諸業」的始末因果關係。所以大勢至菩薩要都攝六根,使根塵不相接觸。根塵不接,六識即無由生起。六識不生,纔能除妄顯真,淨念現前,進而相繼不斷。

2
、攝根歸性念佛即心
上節講念佛方法,要都攝六根,不使緣塵生識,而免造業輪迴。現在講六根怎樣攝法:上面講都攝六根,就是關閉六根之門,但不是說把眼睛閉上,把耳朵塞住。攝根最妙的方法,就是「持名念佛」。須知念佛是妙有法門,一心念佛,即是都攝六根了。現在解釋給大家聽聽:念佛,用舌根,舌不攀緣味塵,即是收攝舌根。眼觀佛像,不分別凡夫境界,即是收攝眼根。耳聽自念之佛聲,不分別其他聲塵,即是收攝耳根。鼻嗅佛香,即是收攝鼻根。身體繞佛拜佛,即是收攝身根。意根發出念佛心,一心一意的憶佛念佛,即是收攝意根。這是初下手用功的方法。在最初下手時,佛是佛,塵是塵。日久功深,則六塵境界,無非佛的境界,即是淨念現前了。比方說:孔子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就彷彿這種境界。因為他專心一志在玩味韶樂,雖在吃肉,而舌不起識的作用,等於味塵不現前了。我們念佛念到純熟時,六根自然收攝,對六境亦不起識的分別作用,則風聲鳥鳴,無非佛號了。從前有一老修行,每晚必定念佛若干聲。某日,他覺得剛念不久,即聞打「四板」(起床板號)了,他以為「夜巡師」看錯了時間。可是大家都起床,上殿了!他亦隨眾上殿,但聽見全部早課,都是念的「阿彌陀佛」。早課既畢,天也亮了,接著就過堂吃早粥了。他甚覺奇怪,大惑不解!於是請方丈和尚開示。方丈說:「那是你念佛的功力一時降伏粗塵,雜念暫停,得到一心不亂,亦即一時的淨念現前。所以長夜化為短時,睡眠化為清醒。到此境界,凡有所聞皆是佛聲。所以在做早課時,經文咒語皆化為彌陀佛號了。」凡夫在初下手時,大都離不開六塵境界,這就要用佛境來轉。久之,即能將塵境轉成佛境了。
大勢至菩薩,修證圓通,是用「根」修的。但他用的是「根性」而不是「六根」。都攝六根,歸於一性,即是妙有法門。只見佛境,不見凡境,妄念不起,淨念現前。到此方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了。

3
、心佛一如淨念相繼
上節說到都攝六根,淨念現前,但不能持久,妄念又生,這是念佛的功夫尚未精深之故。再念再念,念到不見能念的心與所念的佛。「能所雙亡,心佛一如」,即能淨念相繼了。但是說來很簡單,做起來並不太容易。因為我們凡夫,從無始以來,打妄想的路子太熟了,不知不覺,妄想就來了。倘若勉強剋制,還會發生毛病哩!菩薩深明這種道理,所以用念佛方法,使六根漸離六塵,而達到一心不亂。古德教人念佛有八字訣:即:「熟處轉生,生處轉熟」。心意攀緣塵境,原是熟路,現在繫心佛境,不使向外攀緣,久而久之,就把馳向塵緣之路淡忘而生疏了,這就是熟處轉生。念佛,最初念不慣,本是生路,勉強的念,用心的念,念習慣了,不知不覺就要念了,這就是生處轉熟。熟處轉生,自能都攝六根。生處轉熟,自能淨念相繼了。
上來所講的話,是對修行用功的人說的,現在我再勸一勸初發心的人:諸位在社會上,已經過了半輩子了,是不是感覺人生空虛,認為人生不過如此呢?倘能感覺人生空虛,已與佛法接近了。人們年青的時候,總是迷執著一切真實;如結婚、生子、名利、權勢等等。到了幾十歲以後,纔知道那些都不是真正快樂,都非實在,真如做夢一樣,所以感到人生空虛了。此時正好走入佛門,填補其空虛。否則,即會走入歧途,甚至流於「斷滅空」,以為死了就好了。其實這更錯誤,死了那能好呢?倘或落到三惡道去,其苦更甚了。死後的事,雖然不能見個明白,但我可以舉出那些頑劣的冒失鬼,作個比例;比如大家都要講求衛生,他說他不怕害病,亂吃東西,一旦真害了病,還不是痛苦呻吟呼爺喚娘嗎?又如那些好勇鬥狠的人,拿刀弄槍,不怕吃官司,一旦真的吃了官司,杻械枷鎖,關入牢獄,那苦頭不是很厲害嗎?等到吃了官司,後悔就來不及了。何況淪入三塗,後悔還來得及嗎?趁著現在沒死,趕快念佛!千萬不可心粗膽大,硬說:「我不怕地獄」!
念佛的具體方法,就是上邊說的都攝六根,把凡夫的熟處轉生,把彌陀的生處轉熟。進一步將六境轉成佛境,轉入轉深,即轉到本性了。本性即是本具真心,本具真心即是佛性。念到這個境界,就是一即佛即心,即心即佛」了。懂得這個道理更好,不懂也沒關係,只要你深信切願,念來念去,自然會念到這個境界的。但是這個境界還有心與佛的影子存在。再進一步,念到心佛合一,心佛一如,即是淨念相繼,純歸中道了。最初下手時,當然有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念到能所雙亡,雜念不生,即是淨念現前。再進到心佛一如,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一片佛心,無有間斷時,即是淨念相繼,入於三摩地了。亦即證入「無生法忍」了。楞嚴經謂之「圓通」。此即「知真本有,達妄本空」的究竟功夫。我們要本著這個要領,好好念佛就對了。

資料來源: 佛堂講話第三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