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萬行首楞嚴經卷八白話說明
(原經文)
「阿難!如是眾生一一類中,亦各各具十二顛倒;猶如揑目亂花發生,顛倒妙圓真淨明心,具足如斯虛妄亂想。汝今修證佛三摩提,於是本因元所亂想,立三漸次方得除滅;如淨器中除去毒蜜,以諸湯水并雜灰香洗滌其器,後貯甘露。云何名為三種漸次?一者修習,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進,違其現業。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這些各類的眾生每一類中,也都各各具有,上面所說的,十二種顛倒。就好像,用手揑眼睛,可看見空中,產生虛妄不實的亂花一樣。眾生本具微妙圓融,遍滿一切處,真實清淨光明本心,顛倒錯亂的,充滿像這樣,虛妄錯亂的想相。你現在要來修證,佛所教導的三摩提(舊稱三昧譯曰定、等持、正定、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離掉舉故云等,心不散亂故云持)。這些在本初發菩提心,修菩薩道,所修之因地心所上,來消除這些虛妄錯亂的想相。需要建立,三個漸進滅除的方法,才得以除滅。就好像在潔淨的容器中,要清除有毒的蜂蜜一樣。首先要用,湯水混雜著香燒成的香灰。洗滌這個容器後,才能貯存甘露水。什麼是,這三個,漸進滅除的方法呢?第一者修習正法。除去其助長惡業的因緣。第二者真修(證真如無修之行法,自合於理無心無作之修行也)。顯發真如自性。第三者更進一步的,增加精進修持戒律。在現前六境中,不造業 (違其現業違者,背也、遠也。現業即現行六塵境界所起之業也。謂修菩提之人,既能斷除五辛,不犯婬殺,則於現前六塵之境違遠而不相涉。故經云:如是清淨持禁戒人,心無貪婬,於外六塵,不多流逸。是也。)。
(原經文)
「云何助因?阿難!如是世界十二類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謂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是故佛說一切眾生皆依食住。阿難!一切眾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諸眾生求三摩提,當斷世間五種辛菜,是五種辛,熟食發婬,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銷長無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現作佛身來為說法,非毀禁戒讚婬怒癡,命終自為魔王眷屬,受魔福盡墮無間獄。阿難!修菩提者永斷五辛,是則名為第一增進修行漸次。
(整段經文意思)
什麼是,助長惡業,的因緣呢?阿難,這世界中,的這些十二類有情眾生。是不能夠,自己生存的,必須依賴四種食,才能安住,在這世界中。這四種食,即所謂的,段食(舊作搏食。以鼻嗅,以舌味,或固體或液體等有形段之食也。以香味觸之三塵為體。)、觸食(舊作樂食。觸喜樂之事,長養生者。如觀戲劇,終日不食,不感其飢。是以觸之心所為體也。)、思食(舊作念食。於第六意識,想所欲之境,生希望之念,以資助諸根。)、識食(小乘六識,大乘八識。八識中以第八阿賴耶識為體,此等之心識,能支持有情之生命。名曰識食。)。因為這緣故,所以佛說,一切有情眾生,都要依靠食,才能生存、安住在這世界中。阿難,一切有情眾生。吃食甘美的食物,才能生存。若是吃食有毒的食物,就會死亡。這些在本初發菩提心,要來修證三摩提(舊稱三昧譯曰定、等持、正定、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離掉舉故云等,心不散亂故云持)的眾生,應當斷絕不要吃世間五種辛辣的菜,這五種辛辣的菜,煮熟了食用,會發起婬欲心。生吃則會增長嗔恚心,這世界中,吃食辛辣菜的人,縱然能夠宣揚演說三藏十二部經,但是十方世界的天仙,都會嫌他髒臭、污穢,都會離開這個人遠遠的。所有餓鬼道的眾生,都會跟隨著這個人,在這個人,吃食這些辛辣菜以後。來舔舐他的嘴唇口吻,這個人經常與鬼住在一起。福德日漸銷失,在很長時間內都不會得到利益。這些吃食辛辣的菜的人,若是要來修證三摩提(舊稱三昧譯曰定、等持、正定、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離掉舉故云等,心不散亂故云持),菩薩天仙以及十方的善神,都不會來守護他。大力魔王得到菩薩天仙以及十方的善神都不守護他的這個方便,便會化現作佛的身相,而來為他說法。誨謗、毀壞這個修行人,執持佛所制定的禁戒(禁非戒惡。佛所制的禁戒有五戒八戒沙彌戒和具足戒等的分別),而稱讚婬、怒、癡是為正行,這個人壽命終了時,自然成為魔王的家眷或部屬。承受魔界所給予的福份,當這福分享盡之後,就會墮落無間地獄。阿難,修習菩提正覺的人,永遠斷絕,吃食五辛類的食物。這即是名為,第一增進修行的漸次(步驟)。
(原經文)
「云何正性?阿難!如是眾生入三摩地,要先嚴持清淨戒律,永斷婬心不飡酒肉,以火淨食無啖生氣。阿難!是修行人,若不斷婬及與殺生,出三界者無有是處。常觀婬欲猶如毒蛇、如見怨賊,先持聲聞四棄八棄執身不動,後行菩薩清淨律儀執心不起,禁戒成就,則於世間永無相生相殺之業,偷劫不行無相負累,亦於世間不還宿債。是清淨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須天眼,自然觀見十方世界,覩佛聞法親奉聖旨,得大神通遊十方界,宿命清淨得無艱嶮。是則名為第二增進修行漸次。
(整段經文意思)
什麼叫正性呢?阿難,這些修行的眾生,想要證入三摩地(舊稱三昧譯曰定、等持、正定、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離掉舉故云等,心不散亂故云持)。要先嚴格的行持清淨戒律,永遠斷絕婬慾的念頭,不喝酒吃肉,要用火燒煮來潔淨食物,要吃熟食,不要吃生鮮,沒用火,煮過的食物。阿難,這些修行人,若是不斷絕婬慾,以及殺生吃肉的念頭,而能出離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繫縛的人,是不可能有的。常常觀照婬慾的念頭,就好像毒蛇一樣,也好像見到,讓人怨恨的盜賊一樣。先行持聲聞乘(凡是聞佛音聲和修四諦法門而悟道的人)比丘的四棄戒(比丘之四波羅夷罪謂之四棄。以犯此罪者,永棄於佛法之邊外故也戒律中的極重罪,波羅夷華譯斷頭,喻如斷頭,不能再生。又譯作棄,謂棄之於外。又譯不共住,謂不能入僧數。又譯退沒,謂其退失道果。又譯墮落,謂墮落於阿鼻地獄。犯此罪者,不名比丘,不名沙門,非釋迦子。比丘犯殺、盜、淫、大妄語四戒,叫做四波羅夷。) 比丘尼的八棄戒(比丘尼梵語尼,華言女。棄,卻也。謂尼犯此八罪,棄卻於佛法之外也。
〔一、殺〕,殺即損傷物命也。謂一切有情,皆惜身命。尼若不能憫彼,反更傷殘,是故為眾所棄也。
〔二、盜〕,盜即竊取他物也。謂尼於他人所有財物,生貪樂心,不與而取,是故為眾所棄也。
〔三、婬〕,婬即染欲也。謂尼不能以禮自防,以戒自守,貪著色欲,汙犯淨行,是故為眾所棄也。
〔四、妄〕,妄乃虛妄不實也。謂尼隱覆實事,虛言誑他,是故為眾所棄也。
〔五、觸〕,觸即觸著。謂尼若與男身相觸,起染欲心,是故為眾所棄也。
〔六、八〕,八者,八事也。謂尼與染心男子,兩手相捉,或捉其衣,或同入屏處,或屏處共坐,或共語,或共行,或相倚,或與相期。犯此八事,是故為眾所棄也。(屏處者,僻靜處也。)
〔七、覆〕,覆即遮覆也。謂尼與大眾說戒作法之時,遮覆他罪,不肯對眾陳露,是故為眾所棄也。
〔八、隨〕,隨即依也。謂尼於大僧眾中,未與作共住法,而隨彼共住,是故為眾所棄也。)先能執持身業,清淨不妄動,然後行菩薩清淨律儀,執持心念,不起塵勞妄想。如果這些聲聞戒菩薩、清淨律儀等的禁戒,能夠圓滿成就。那麼在這個世間,永遠沒有相生、相殺的罪業產生。偷盜、搶奪的行為不會發生,也就沒有互相虧欠、負累的情事。在他所生存的這個世間,也不用償還,過去累世以來造業,所形成的業債。這個持戒清淨的修行人,修三摩地(舊稱三昧譯曰定、等持、正定、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離掉舉故云等,心不散亂故云持),就以他父、母精、血緣合而成,不淨的肉身,不須要有天眼神通,自然可以,觀見十方世界。親見佛,聽聞佛說法,親自承受,佛宣說佛法的殊勝法旨,也能得大神通,遊歷十方界,每一世的身命,都能得清淨,而沒有艱困危難,這即是名為,第二增進修行漸次(步驟)。
註:【四食】
一切有情,不外依食而住。所謂食者,有四種食:段食、觸食、思食、識食也。
一、段食 舊作搏食。以鼻嗅,以舌味,或固體或液體等有形段之食也。以香味觸之三塵為體。
二、觸食 舊作樂食。觸喜樂之事,長養生者。如觀戲劇,終日不食,不感其飢。是以觸之心所為體也。
三、思食 舊作念食。於第六意識,想所欲之境,生希望之念,以資助諸根。如人飢渴,至飲食之處,當得飲食之思,否則必身死,是以第六意識之思為體也。
四、識食 小乘六識,大乘八識。八識中以第八阿賴耶識為體,此等之心識,能支持有情之生命。名曰識食。
(原經文)
「云何現業?阿難!如是清淨持禁戒人心無貪婬,於外六塵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歸,塵既不緣根無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國土皎然清淨,譬如琉璃內懸明月。身心快然妙圓平等獲大安隱,一切如來密圓淨妙皆現其中,是人即獲無生法忍。從是漸修,隨所發行安立聖位,是則名為第三增進修行漸次。
(整段經文意思)
什麼叫做現業?阿難,這些清淨、持禁戒的修行人,心裡無貪愛婬慾的念頭,對於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境界,不起心動念,多所流蕩放逸。因對於外面六塵境界,不起心動念,多所流蕩放逸的緣故,旋轉元心,歸於真如自性。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既不攀緣著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那麼六根就純一清淨不二。旋轉無明生死的長流,出離惑業之纏縛,返歸契入唯一真如自性。從此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對於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境,而生見、聞、嗅、味覺知的了別作用,不起現行,這時十方國土光明潔白清淨,就好像琉璃內懸掛著明月一樣,光明朗淨潔白無瑕。身心暢快,適然微妙不可思議,圓融遍滿一切處,心性平順寂靜,無有高低起伏,獲得大安穩。一切如來深奧幽密,圓融遍滿,光明朗淨,微妙不可思議功德,皆顯現其中。這修行人,即安住於遠離生滅,之真如實相理體,無生法忍境界(略云無生忍。無生法者,遠離生滅之真如實相理體也,真智安住於此理而不動,謂之無生法忍)。從這漸次修行,隨所發起現行的業果,而安置建立其聖者的位階,這即是名為,第三增進修行漸次(步驟)。
(原經文)
「阿難!是善男子欲愛乾枯根境不偶,現前殘質不復續生,執心虛明純是智慧,慧性明圓瑩十方界,乾有其慧名乾慧地。欲習初乾未與如來法流水接,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圓妙開敷,從真妙圓重發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滅盡無餘,中道純真名信心住。真信明了一切圓通,陰處界三不能為礙,如是乃至過去未來無數劫中捨身受身,一切習氣皆現在前,是善男子皆能憶念,得無遺忘名念心住。妙圓純真真精發化,無始習氣通一精明,唯以精明進趣真淨名精進心,心精現前純以智慧名慧心住。執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定光發明明性深入,唯進無退,名不退心。心進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來氣分交接,名護法心。覺明保持,能以妙力迴佛慈光向佛安住,猶如雙鏡光明相對,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迴向心。心光密迴,獲佛常凝無上妙淨,安住無為得無遺失,名戒心住。住戒自在能遊十方,所去隨願,名願心住。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這些善男子,欲愛乾燥枯竭,六根、六境、清淨純一不二。因而,現前六塵所殘留的虛幻影相,不再反復,相續不斷的生起。固執事物,而無法捨離,的執著妄心,已盡了。虛空明淨,純是智慧。慧性光明,圓融遍滿,瑩照十方世界。雖然有智慧,但是其智慧,乾燥而未淳熟,未得定水潤澤,乾有其慧,所以取名乾慧地。欲愛習性初乾,沒有能夠與如來法流、法水銜接。後來即以此心中,流入如來法流、法水。圓融微妙,開展敷演,隨著真如自性,微妙不可思議,圓融遍滿一切處,重新顯發真如妙性,微妙不可思議信心,恆常安住。一切妄想都滅盡,沒有剩餘。不著空有兩邊,中道純一,真實無雜,取名叫信心住。純一真實無雜的信心,明了一切,圓融通徹。五陰(積聚色受想行識五法以成身也)、十二入處(六根、六塵互相涉入)、十八界(為六根、六塵、六識各有界限,互相隔別)這三門有為法,均不能形成質礙。像這樣,甚至是過去、未來。無數劫中,棄捨身命,受報身命,一切習氣都顯現在前的因緣,這善男子,都能清楚明白,沒有遺忘的,如此,就取名叫念心住。微妙不可思議,圓融遍滿一切處,純一真實真精,發明變化,勇猛修持一切善法,斷無始以來習氣,通達唯一精明。就以這唯一精明,進一步趣向真如清淨自性,取名叫精進心。能善巧契入佛法,起心造作分別者,是為智慧,勇猛精進心現前,則純一真實的智慧,自然發顯,取名叫慧心住。執持著慧心光明,周密遍滿一切處,寂靜通透明澈,寂靜微妙不可思議,恆常安住堅固不動,取名叫定心住。禪定淨光,顯發光明,這光明自性,繼續深入趣向真如。此時心行只有前進,沒有後退的,就取名叫不退心。心行前進安穩泰然,正念保持不失。而能與十方如來氣分感應交融銜接,就取名叫護法心。覺明心繼續保持著,然後再以微妙不可思議功德力,迴轉心行,繼續趣向佛慈悲光明,向佛心安住。就好像兩面鏡子,光亮明淨的鏡面相對一樣,其中兩面鏡子中,都顯現無量微妙不可思議的影像,一重一重的相互涉入,就取名叫迴向心。這時行者心光,與佛的慈光,密密遮遮,光光相互照耀著,又獲佛慈光,恆常堅定不變的照射。心安住無上微妙不可思議,清淨無為法中,而不會遺失,就取名叫戒心住。安住在無上微妙不可思議,清淨無為法中,自由自在,而能遍遊十方世界,隨著他意願的趣向,就能到所想要去的地方,無有障礙,就取名叫願心住。
(原經文)
「阿難!是善男子以真方便發此十心,心精發揮十用涉入,圓成一心,名發心住。心中發明如淨瑠璃,內現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心地涉知俱得明了,遊履十方得無留礙,名修行住。行與佛同受佛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通入如來種,名生貴住。既遊道胎親奉覺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身心合成日益增長,名不退住。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名童真住。形成出胎親為佛子,名法王子住。表以成人如國大王,以諸國事分委太子,彼剎利王世子長成陳列灌頂,名灌頂住。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這個善男子,以真如自性,善巧方便的啟發上述的十種心,心精發揮上述十種心的功用,涉入圓融滿足成就一心,就取名叫發心住。這一心顯發光明,就好像清澈明淨的瑠璃裡面,顯現出精金的光明。站上先前這一微妙不可思議心地,作為基礎,繼續修行,就取名叫治地住。這一微妙不可思議心地,涉入見聞覺知中,全都能通達明了,無有遮障。遊歷遍行十方世界,都沒有留難障礙,就取名叫修行住。心行、行、住、坐、臥言行舉止,都跟佛一樣,承襲佛功徳氣分薰染。如中陰身(中陰者,謂現身已謝,後身未生,於此之中,識未託胎之時也。又名中有,即人死後尚未投胎之前,有一個由微細物質形成的化生身來維持生命,此化生身即是中陰身。此中陰身在最初的四十九天中,每七天一生死,經過七番生死,等待業緣的安排,而去投生)自己會去尋求父母投胎一樣,如潛心堅定不移的信心,冥冥之中,感應融通進入如來種姓之中,理將生為法王子行、住、坐、臥、言行舉止,都跟佛一樣承襲佛功徳氣分,就取名叫生貴住。既然菩薩入聖道,悠遊於佛道的胎中,能親自奉承如來法嗣,由前妙行,既與佛同,則自行利他,善巧方便,具足不缺。就好像胎兒已形成,具足人的形相,沒有殘缺不全的,就取名方叫便具足住。容貌形相像佛,言行舉止各種心性的表相,也跟佛相同,就取名叫正心住。身心兩方面融合而成佛的形相,且一天一天的漸漸增進長大,趣向佛的形相,沒有退墮,就取名叫不退住。修行者這時,佛心、佛身剛和合成形,其體型雖然微小,但已同時具備,佛十身(謂佛具十身名相,差別不同,十身者,菩提身、願身、化身、力持身、相好莊嚴身、威勢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也。)靈妙的真實相,就取名叫童真住。自發心住到生貴住,這段過程,取名叫入聖胎;自方便具足住,至童真住,這段過程,取名叫長養聖胎;到了這階段,長養聖胎功德成就,跟佛一樣清淨的心,與跟佛一樣清淨的身,合成佛的形相,就好像胎兒出生,親為佛的子嗣,是為佛的真正孩子,能繼承紹隆佛的種姓,就取名叫法王子住。這是表示,菩薩既然成為佛的子嗣,有能力行持佛的種種事業,佛以智水而灌其頂,就好像剎利、轉輪王的孩子,接受父王的任職,而父王以大海水灌其頂,做為派職的儀式一樣。這就取名叫灌頂住。
(原經文)
「阿難!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無量如來妙德,十方隨順,名歡喜行。善能利益一切眾生,名饒益行。自覺覺他得無違拒,名無嗔恨行。種類出生窮未來際,三世平等十方通達,名無盡行。一切合同,種種法門得無差誤,名離癡亂行。則於同中顯現群異,一一異相各各見同,名善現行。如是乃至十方虛空滿足微塵,一一塵中現十方界,現塵現界不相留礙,名無著行。種種現前咸是第一波羅蜜多,名尊重行。如是圓融能成十方諸佛軌則,名善法行。一一皆是清淨無漏,一真無為性本然故,名真實行。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這個善男子,成了佛子以後,已經具備,滿足無量無數如來,圓滿微妙不可思議功德,十方世界都能夠隨順著他的心意,這就取名叫歡喜行。善巧方便的能夠利益一切眾生,就取名叫饒益行,能以自己所覺悟的道理,隨緣教化眾生,讓眾生自然順服,不會產生違逆、抗拒的嗔恨心。也能隨順眾生,而不會產生,眾生違逆抗拒自己心意,的嗔恨心出來,這就取名叫,無嗔恨行。隨不同種類的眾生,化現與眾生種類一樣的身相,窮盡未來邊際,以無分別的平等心,於十方世界都能通達無有障礙,就取名叫無盡行。微妙智慧了知、通達一切法門,雖各各不同,但都是歸於一真如理,與佛所教示相同,沒有差異錯誤的地方,就取名叫離癡亂行。雖然了知、通達一切法門各各不同,但都是歸於一真如理,但也能於一真如理中,顯現差別相異不同的相狀,更能於各各相異不同相中,能不起分別心,不見有差別相異的地方,這樣心性能相同、相異圓融無礙,並且能夠相同、相異差別的境相,交互顯現而自在無礙,這就取名叫善現行。這就像十方世界的虛空中,充滿了微塵。而每一個微塵中,又顯現出十方世界境相。於虛空中顯現微塵境相,與在微塵中顯現十方世界境相,不會互相留難障礙,就取名叫無著行。能顯現微塵,或是顯現十方世界境相,這都是般若觀照之力;而般若智慧於六度(六波羅蜜多)中稱為第一,可說是最為尊貴,最為珍重的這就取名叫尊重行。謂能於微妙不可思議覺觀智慧當中,種種光明顯現,以顯明真如自性,圓滿融通的功德,十方諸佛,莫不依循著,這圓滿融通的功德,而為法則,就取名叫善法行。因前面所說真如本性,圓滿融通智慧德相,一一皆是,無有造作真實的本性,依著這個真如本性,而起心修行,那麼其所修之功行,沒有一樣不是真實的,故而就取名叫真實行。
(原經文)
「阿難!是善男子滿足神通成佛事已,純潔精真遠諸留患,當度眾生滅除度相,迴無為心向涅槃路,名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壞其可壞遠離諸離,名不壞迴向。本覺湛然覺齊佛覺,名等一切佛迴向。精真發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處迴向。世界如來互相涉入得無罣礙,名無盡功德藏迴向。於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淨因,依因發揮取涅槃道,名隨順平等善根迴向。真根既成,十方眾生皆我本性,性圓成就不失眾生,名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唯即與離二無所著,名如相迴向。真得所如十方無礙,名無縛解脫迴向。性德圓成法界量滅,名法界無量迴向。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這個善男子,滿足六神通,成就諸佛,教化眾生的本事以後。心性純一潔淨,精微真實,遠離所有一切,留難禍患。應當度化眾生,而滅除其度眾生的想相。迴有為造作的妄心,轉向這清淨無為本心,趣向涅槃寂滅的道路前進,這就取名叫救護一切眾生,遠離眾生相迴向。破壞一切,可壞滅的煩惱、魔障,遠離一切,該遠離的,虛妄的心念、境界,心如金剛堅固,不可毀壞,這就取名叫,不壞迴向。本具覺性清澈明淨,其覺性與佛之覺性,平等無有差別,這就取名叫等一切佛迴向。精明真心發起光明,遍照一切處,心地與佛一樣,這就取名叫至一切處迴向。至一切處是世界,等一切佛是如來;然如來則一切世界之如來,世界即一切如來之世界;一切世界、一切如來,均能互相涉入,而沒有牽罣障礙,功德光光相照,密密互迴無盡,這就取名叫無盡功德藏迴向。於與諸佛相同理地上,生起萬行清淨真如本因,依著這清淨真如,本因發揮顯證,一乘寂滅之道。行從理地起,所以說是隨順平等;能生道果,所以說是善根。這就取名叫隨順平等善根迴向。設既修真因,真實善根既然成就,則知十方眾生,都是我本性所顯,也沒有高下不平的分別。性既平等,本性圓滿成就,故能成就一切眾生善根,不會有遺失,這就取名叫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接近一切正法,遠離一切妄相,但是即與離這兩個念頭,都不有所執著,一切法性本源是真如,不即不離,即與離二邊,都不執著,則真如實相顯現,這就取名叫如相迴向。在真正得到真如實相顯現前,則智慧明了,十法界(十界者,佛界、菩薩界、緣覺界、聲聞界、天界、人界、脩羅界、餓鬼界、畜生界、地獄界也。依正者,依即所依之國土,正即十界能依之色身也。)所依之國土、正報之色身等等法,都能圓融互相收攝,自在無礙,這就取名叫無縛解脫迴向。所證性德真如之理,圓滿成就,含攝遍周,其量無有邊際,十法界差別的境相,了不可得。這就取名叫法界無量迴向。
(原經文)
「阿難!是善男子盡是清淨四十一心,次成四種妙圓加行。即以佛覺用為己心,若出未出,猶如鑽火欲然其木,名為煖地。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虛空下有微礙,名為頂地。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懷非出,名為忍地。數量銷滅,迷覺中道二無所目,名世第一地。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若是這個善男子,修習完了這清淨四十一心,再來修成,四種微妙不可思議,圓滿加行(善根)。即以佛所覺智,用為己心,有個像佛的樣子,但還不是佛,就好像鑽木取火,木頭將要燃燒前,火還沒生起,但已有熱氣產生,這就取名叫煖地。又以己心,成就佛所達到的境界。好像依靠佛力,又好像不依佛力,而由自己修證到一樣,就好像登上高山頂時,身體已經進入虛空中,但是腳底下仍有些微留礙,依托在地上一樣,這就取名叫頂地。總承前二位之存心佛,這時這善男子心性,與佛心無異,於善中得道,就好像能忍事的人,並不是懷抱隱藏著事,也不是把事顯露出來,於忍地的菩薩,即將證佛道,但還未證佛道之時,這就取名為忍地。總承襲前面三個位次,而雙雙泯滅掉有心、有佛的這兩念頭。到這境地,辯說是數量消滅。因為如果還有有心、有佛的念頭,有因、有果位階的分別,這皆是數量有限的心,到此才是因、果兩忘,數量消滅猶云非心非佛也。不見有心、佛、因位、果位、迷中道、覺中道等等的分別、才是世間法中,最為第一地。
(然迷中道者,非謂迷了中道,蓋迷即未覺位也。故迷中道者,即未覺位中,在因位人,所修之中道耳。覺中道者,亦非謂覺了中道,蓋覺那大覺位也。故覺中道者,即大覺位中,果所證之中道也。是則迷中道,仍是菩薩因心;覺中道,仍是佛之果智;於此二無所目者,蓋下不見自心,上不見佛智,而心佛兩忘,不存數量,於世間法中,最為第一。是顯登地,方為出世成佛,方為出世第一也。FROM:【明,楊卓《佛學次第統編》】)
(原經文)
「阿難!是善男子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淨極明生,名發光地。明極覺滿,名焰慧地。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無為真如性淨明露,名現前地。盡真如際,名遠行地。一真如心,名不動地。發真如用,名善慧地。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若是這個善男子,對於佛所證,圓滿無漏無上正覺,能善巧明瞭通達。本覺通達究竟如來諸佛境界。就取名叫做歡喜地。與佛性相異的盡能銷融入佛性,而與佛性相同,最後連這相同、相異的分別心,也滅盡了。就取名叫做離垢地。心清淨到了極致,發出光明,就取名叫做發光地。覺性圓融遍滿一切處,智慧發出光焰,如大火聚爍,光明熾盛輝耀到極致,燒盡一切煩惱,破一切情見,就取名叫做焰慧地。菩薩能破一切之情見,斷盡一切煩惱,通達一切之法,真俗二諦融通,無有違逆,一切同、異分別所不能到,達一切法平等,無有分別,而無能勝之者,就取名叫做難勝地。法爾自然無有造作,真如自性清淨光明顯露。就取名叫做現前地。雖真如自性現前,仍精勤不懈,窮盡真如邊際,如人到很遠很遠的地方旅行一樣,就取名叫做遠行地。窮盡真如邊際,安住純一滿淨真如心,如如不動,就取名叫做不動地。啟發真如內薰的妙用功德智慧,時時以清淨心,內薰破除無明,且能隨緣善巧化導眾生,啟發眾生了悟自身具有真如,讓眾生,也能時時以清淨心,內薰破除無明,而成就菩提正覺,這就取名叫做善慧地。
(原經文)
「阿難!是諸菩薩從此已往,修習畢功功德圓滿,亦目此地名修習位,慈陰妙雲覆涅槃海,名法雲地。如來逆流,如是菩薩順行而至覺際入交,名為等覺。
「阿難!從乾慧心至等覺已,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乾慧地,如是重重單複十二,方盡妙覺成無上道,是種種地皆以金剛觀察如幻十種深喻,奢摩他中用諸如來毘婆舍那,清淨修證漸次深入。阿難!如是皆以三增進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所有這些菩薩,從這地方開始,已經安住真如本性。修習佛法的功課,已經完畢,一切善行、無量、解脫、勝處、遍處、無諍、願智、無礙解,神通等等功德,已經圓滿具足。也就是,把此地位,看做是修習位。願與一切眾生樂的大慈心,像那微妙不可思議,廣大的雲,覆被著無際的涅槃海,這就取名叫做法雲地。(疏云:「此位將明菩薩始覺,等於如來妙覺,故先舉如來,而言逆流者。蓋謂如來,已先證入妙覺果海,無復進取,但惟不捨眾生,倒駕慈航,逆流而出。而此菩薩,乃言順行而至者,謂其進取未竟,方趣果海,順流而入也。覺際入交者,菩薩始覺,與佛妙覺,分齊正齊,但順背之不同耳。」FROM:【明,楊卓《佛學次第統編》】)這就取名叫做等覺。阿難從乾慧心(欲愛乾燥枯竭六根六境清淨純一不二。現前六塵所遺留的幻影不再反復相續不斷的生起。固執事物而不離執著之妄心已了。虛空明淨純是智慧。慧性光明圓融遍滿瑩照十方世界。其智慧乾燥而未淳熟未得定水潤澤乾有其慧所以取名乾慧地)至等覺位止。是這個覺者,剛開始獲得金剛心中,最初的乾慧地。像這樣一地一地、一層一層,不論在單一地,或是多地上,都有十二位階要修習。要一層一層,重重不斷的修習盡了,才能登上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智德不可思議的佛果位,成就無上道。所有菩薩,在這種種修習的地位上,都是以堅固不壞,純一堅利的金剛心。觀察像夢幻般,這十種幽深奧妙的譬喻。在奢摩他(定)中。用所有如來智慧來毘婆舍那(觀照)。以清淨心依次第循序漸漸深入的修證。阿難,像這樣的修學,都是以三增進(世增上、自增上、法增上)的方法,來斬斷不善法,增長一切善法。就像這樣以三增上勢力,起善有漏,或無漏道的緣故。這是能夠方便善巧的成就,五十五位真正菩提(正覺)的道路。以上述方法來思惟觀照的,才是正觀。若是不以上述方法來思惟觀照,而是用其他方法思惟觀照的,就是邪觀。
(原經文)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當何名是經?我及眾生云何奉持?」
佛告文殊師利:「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1]囉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亦名『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呪』;亦名『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汝當奉持。」
(整段經文意思)
那個時候文殊師利法王子(從世尊口所說正法所出生,紹繼佛身不斷絕,助佛教化之第一法子也故名法王子經中多稱文殊為法王子者)。在大眾中立即從座位上站起來,頂禮佛的腳後向佛說道:應當為這部經取什麼名字呢?我以及所有的眾生,又如何來瞭解奉行保護受持呢?佛告訴文殊師利說:這部經名叫,大佛頂悉怛多般怛囉(梵Sita%tapatra「悉怛多般怛羅,云白傘蓋,即指藏心。不與妄染相應,故云白。遍覆一切法,故云蓋。」),無上寶印(如經中說:佛語比丘:為汝說法,所說法者所謂法印,法印即是寶印,寶印即是解脫門。復次三法印名為寶印三昧),十方如來清淨海眼。亦名救護親因(四緣之一。因即緣之意。此非因與緣各別而論,親因即名為緣。)度脫阿難,以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正覺)心,入遍知海((譬喻)佛之正遍知,深廣而不可測量。「正遍知者,真正如法界而知也。法界無相,故諸佛無知也,以無知故無不知也,無知而知者是正遍知也。是知深廣,不可測量,故譬海也。」)。也名叫做如來密因(如來之果德名秘密藏,入此秘密藏之因行云密因。又密者經所說之陀羅尼,是非凡小之所能知,故名密,密即因也。)修證了義。也名叫做大方廣(梵Maha%vaipulya(術語)又云大方等。方者方正,廣者廣大,諸大乘經之通名也。方廣者,十二分教之一,雖為大小乘之通名,而獨用於大乘經者為最多。大乘於方廣部中為最上,故云大方廣。)妙蓮華王((本生)有二人:一,彌勒所問本願經曰:「過去有太子,號蓮華王。端正殊妙,威神巍巍,出遊,道見一人,身體病癩,見已悲念,問病者:何藥能療?答曰:得王身之髓塗身,其病乃愈。是時太子即破身骨,與髓於病人。歡喜惠施,心無悔恨,爾時之太子。即我身是也。」(取意)。一,百緣經四曰:「過去波羅奈國王曰蓮華,治正天下,人民豐樂。時人民貪食多,故種種病生,各相扶持,詣王所,求醫藥。王見病人,生大悲心,集諸醫,使療民眾。諸醫曰:須得赤魚肉血令食,病乃可愈。我等諸醫不能得。時蓮華王念今赤魚釣不得,我當求願,作赤魚形,為眾生治身中諸病。發是願已,自投樓下,命終,生河中作大赤魚。時民眾聞彼河中有大赤魚,各持斤斧割取,食其血肉,病皆愈。其割取處隨而復生。如是十二年,給施眾生,悔恨之心無秋毫。遂命終,生於忉利天。爾時之蓮華王,釋迦佛是也。」)十方(即十方世界)佛母(「佛以法為師,佛從法生,法是佛母。」【又】般若波羅蜜為生諸佛之母,故稱佛母)陀羅尼(所謂陀羅尼也。佛菩薩從禪定所發之秘密言句也。陀羅尼者,總持之義,總持有二釋:一就人,一就法。就人釋者,佛菩薩之定力,能持神咒之功德,故名持,如上四種中所釋者是也)咒(梵語陀羅尼,華譯為咒,即佛菩薩從禪定中所發出來的秘密語)。也名叫做灌頂(故灌者大悲護念義。頂者佛果最頂義,諸佛護念,令至佛頂住。皆名灌頂也)章句諸菩薩萬行(一切之行法也如六度萬行)首楞嚴((術語)S/u%ram%gama,新云首楞伽摩。譯曰健相,健行,一切事竟。佛所得三昧之名也。健相者,譬幢旗之堅固也。以比佛德堅固,諸魔不能壞。一切事竟者,佛德之究竟也。)。你們應當這樣的來瞭解、奉行、保護、受持。
註:【三增上】【奢摩他】【毘婆舍那】
【三增上】
集異門論六卷六頁云:三增上者:一、世增上。二、自增上。三、法增上。
世增上云何?答:如世尊說:有諸苾芻,居阿練若,或在樹下,或住空閑,學所學法;應作是念:今此世間,有多眾集大眾集處,必有天神,成就天眼,具他心智;若近若遠,皆能睹見,心劣心勝,悉能了知。我若發生不善尋伺,能為諸惡耽嗜所依;則諸天神,現知見我。既知見已;互相謂言:今應共觀此善男子,已能厭俗正信出家;云何復生不善尋伺,能為諸惡耽嗜所依。
又於世間大眾集處,或現有佛及佛弟子,成就天眼,具他心智;若近若遠,皆能睹見,心劣心勝,悉能了知。我若發生不善尋伺,能為諸惡耽嗜所依;則諸聖眾,現知見我。既知見已;互相謂言:今應共觀此善男子,已能厭俗正信出家;云何復生不善尋伺,能為諸惡耽嗜所依。
復作是念:彼諸世間,雖見知我;而不及我自審了知。故我今應自審觀察,勿生如是不善尋伺,能為諸惡耽嗜所依。彼因如是自審知見,發勤精進,身心輕安,遠離惛沈,安住正念,心定一趣,制伏愚癡。彼由世間增上力故;能斷不善,修諸善法。如是世間增上勢力,起善有漏,或無漏道;名世增上。
自增上云何?答:如世尊說:有諸苾芻,居阿練若,或在樹下,或住空閑,學所學法;應作是念:我已厭俗正信出家;不應復生不善尋伺,能為諸惡耽嗜所依。數數宜應自審觀察,勿生如是不善尋伺,能為諸惡耽嗜所依。彼因如是自審知見,發勤精進,身心輕安,遠離惛沈,安住正念,心定一趣,制伏愚癡。彼由自我增上力故;能斷不善,修諸善法。如是自我增上勢力,起善有漏,或無漏道;名自增上。
法增上云何?答:如世尊說:有諸苾芻,居阿練若,或在樹下,或住空閑,學所學法;應作是念: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所說之法,善說現見,離諸熱惱,隨順應時,來觀來嚐,智者內證。如是正法,我已了知;不應復生不善尋伺,能為諸惡耽嗜所依。數數宜應自審觀察,勿生如是不善尋伺,能為諸惡耽嗜所依。彼因如是自審知見,發勤精進,身心輕安,遠離惛沈,安住正念,心定一趣,制伏愚癡。彼由正法增上力故;能斷不善修諸善法。如是正法增上勢力,起善有漏,或無漏道;名法增上。
【奢摩他】
(術語)S/amatha,又作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禪定七名之一。譯曰止、寂靜、能滅等。攝心住於緣,離散亂也。大乘義章十三曰:「奢摩他,此翻名止。攝心住緣。目之止。」慧琳音義十八曰:「奢摩他,唐云止。」慧苑音義上曰:「奢摩他,此云止息,亦曰寂靜。謂正定離沈掉也。」圓覺略疏三曰:「奢摩他,此翻云止,定異名,寂靜義也。謂於染淨等境心不妄緣故。若准涅槃經釋,即名能滅、能調、寂靜、遠離、及能清等。」了義燈五本曰:「奢摩他,此云心。」
【毘婆舍那】
(術語)Vipas%yana%,又作毘缽舍那。譯曰觀,見,種種觀察等。觀見事理也。起信論元曉疏下曰:「奢摩他,此云止。毘缽舍那,此云觀。」慧琳音義十八曰:「毘缽舍那,唐云觀。」涅槃經疏十二曰:「毘婆舍那,此翻為觀,亦云見。」慧苑音義上曰:「毘缽舍那,此云種種觀察,謂正慧決擇也。」
(原經文)
說是語已,即時阿難及諸大眾,得蒙如來開示密印般怛囉義,兼聞此經了義名目,頓悟禪那修進聖位,增上妙理心慮虛凝,斷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慈音無遮,善開眾生微細沈惑,令我今日身意快然得大饒益。世尊!若此妙明真淨妙心本來遍圓,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動含靈本元真如,即是如來成佛真體。佛體真實,云何復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道?世尊!此道為復本來自有?為是眾生妄習生起?世尊!如寶蓮香比丘尼,持菩薩戒私行婬欲,妄言行婬非殺、非偷無有業報,發是語已,先於女根生大猛火,後於節節猛火燒然,墮無間獄。瑠璃大王、善星比丘,瑠璃為誅瞿曇族姓,善星妄說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獄。此諸地獄為有定處?為復自然?彼彼發業各各私受,唯垂大慈發開童蒙,令諸一切持戒眾生聞決定義,歡喜頂戴謹潔無犯。」
(整段經文意思)
說完這些話後。當下阿難以及在法會的所有大眾。得以蒙受如來開示秘密藏法印般怛囉(梵Sita%tapatra「悉怛多般怛羅,云白傘蓋,即指藏心。不與妄染相應,故云白。遍覆一切法,故云蓋。」) 藏心的法義,也於同時一併聽聞了這部經經名以及本經綱目究竟圓滿的義理。頓時都悟入了禪那(梵語禪那,華言靜慮。專心歛念,守一不散之謂也。禪有二種:一者世間禪,謂色界、無色界、凡夫所修禪也。二者出世間禪,謂聲聞、緣覺、菩薩所修禪也。)修習趣入聖弟子位,以如來所說,能夠增益眾人向上,微妙不可思議的道理,得以讓與會大眾,緣心念慮化為虛空,心念凝定專一,斷除了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中還有修學者的妄心,以及與第六識中,任運而生,執我見、所知障、定愛、法愛等等微細的煩惱。
阿難,立即從座位上站起來,頂禮佛的腳後。雙手合掌恭敬的向佛說道:大威德(有降伏惡魔之威勢,謂之大威。有護持眾善之功德,謂之大德。)的世尊慈悲的法音,毫無遮隱。善巧的開示,解除眾生微細深沈的煩惱疑惑。使我們今日得以身心暢快適然,得到大豐足的法益。世尊,若此微妙不可思議,光明真實,清淨妙心,本來就圓融遍滿一切處,就像這樣的思惟、推理,甚至是山河大地、花草樹木、以及在地上腹行之蟲、含識有情等等,本具元有的真如。也就是如來成佛真實體,既然佛體是光明清淨真實的,為何還會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六道?世尊,這六道,是本來自然有的?還是因眾生虛妄業習生起而有的?世尊,就好像寶蓮香比丘尼,雖然行持菩薩戒,但是私底下行男女婬欲的罪行,而且還起大妄言說,行男女婬欲事,不是犯殺戒,也不是犯偷盜戒,不會有什麼業報。當她說完這些話後,先是從他女性的生殖器,生起猛烈的大火燃燒。其後猛火便節節往上,燃燒他的身體,死後墮落到無間地獄,受極大苦報。瑠璃族的大王(琉璃王經曰:「佛言諸比丘:彼琉璃王,肆意惡逆,罪盛乃爾。卻後七日,有地獄火,當燒殺之,現世作罪便現世受。大使奏讖,怪與佛同。王大恐怖,乘船入海,冀得自免。停住海中,至七日期盡,水中則有自然火出。燒船及王,一時灰滅。」)善星比丘(善星比丘雖復讀誦十二部經獲得四禪,乃至不解一偈一句一字之義,親近惡友,退失四禪。失四禪已,生惡邪見。作如是言:無佛無法,無有涅槃。(中略)善男子!汝若不信如是事者,善星比丘今者在尼連禪河,可共往問。爾時如來即與迦葉往善星所,善星比丘遙見如來,見已,即生惡邪之心。以惡心故,生身陷入墮阿鼻地獄。(中略)以其宣說無因無果,無有作業。爾乃記彼永斷善根,是一闡提廁下之人,地獄劫住。」)。因為瑠璃大王,要誅滅瞿曇族姓,善星起大妄言,宣說無佛、無法、無有涅槃、一切法空、無因無果、無有作業、撥無因果的言論。生身(分段生死之身曰生身)陷入阿鼻地獄。所有這些地獄,是不是有特定的處所,還是自然有的?他們各個人所造作的業因,是不是各各私自承受這些果報?但希望世尊,下施大慈心,發明開啟我們這些,像頑童一樣,懵懂愚昧無知的心智,使所有一切行持戒律的眾生,聽聞到這堅實明確的法義,能夠歡喜奉行,謹慎小心潔身自愛,嚴守戒律,不去毀犯戒律。
(原經文)
佛告阿難:「快哉此問!令諸眾生不入邪見。汝今諦聽!當為汝說。阿難!一切眾生實本真淨,因彼妄見有妄習生,因此分開內分外分。阿難!內分即是眾生分內,因諸愛染發起妄情,情積不休能生愛水,是故眾生心憶珍羞口中水出,心憶前人或憐或恨目中淚盈,貪求財寶心發愛涎舉體光潤,心著行婬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阿難!諸愛雖別流結是同,潤濕不昇自然從墜,此名內分。
(整段經文意思)
佛告訴阿難,你這個問題,問的真痛快啊! 你問這個問題,可以使所有的眾生,不墮入邪見中。你們現在專心一意的聽著,我立即為你們說明。阿難一切眾生實際本來真實清淨,因他們顛倒不實的,見有虛妄不實,的業緣習氣生起。因這個,虛妄不實分別的念頭,而將實際原本真實清淨的眾生,分為內分與外分。阿難,內分即是眾生分內部分,因一切貪愛執取的汙染,發起虛妄不實情識。情識無有休歇的,聚集累積,能生起愛水(自愛欲之情流出之水液。又愛欲之煩惱,能滋養潤澤業而引未來之果,故譬之以水。)。因為這緣故眾生心裡,思念憶想起珍饈美味,口中就會有口水流出。心裡思念憶想起以前的人,或是因為可憐,或因為怨恨,就會眼中充滿淚水。眾生因為貪求財寶,心裡發出貪愛的口水,所以會全身光亮濕潤。內心貪著行婬欲事的男女,他們的男女二根,自然會流出液體。阿難所有一切貪愛,雖然有所不同,但是他流注的結縛是相同的,濕潤沉溺不能超昇,自然就從這個地方,沉沒墮落,這個就取名叫內分。
(原經文)
「阿難!外分即是眾生分外,因諸渴仰發明虛想,想積不休能生勝氣,是故眾生心持禁戒舉身輕清,心持呪印顧眄雄毅,心欲生天夢想飛舉,心存佛國聖境冥現,事善知識自輕身命。阿難!諸想雖別輕舉是同,飛動不沈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外分即是眾生內分之外的部分。因為所有的渴愛仰望會發明生起虛妄不實的想相。這些虛妄不實的想相聚集累積沒有停息則會生起殊勝勇猛氣力。因為這緣故眾生如果內心能行持佛所制定禁非戒惡的戒律(佛制定之法律為禁非戒惡者。三藏中律藏專明之。有五戒八戒沙彌戒具足戒等之別。)便會顯現全身輕安清淨。心裡若有執持咒語手印的人在行為舉止顧眄之間便會顯現雄健剛毅的氣質。心裡頭想要生到天界的人便會作夢夢到他在高高的天空中飛翔。心中常常憶念淨土佛國的人佛土聖境冥冥中便會自然顯現。也能盡己所有不顧自己的身家性命的奉事善知識(佛言:善知識者是全梵行,由此便能離惡知識,不造諸惡。常修眾善,純一清白,具足圓滿梵行之相。由是因緣若得善伴與其同住乃至涅槃事無不辦)。阿難這些所有的想相意念雖然有所不同,但是因安住正法者,隨順正法意念而轉,所產生的輕安精進,輕舉勝解是相同的。這些想相意念,飛騰浮動不停止,不會沈沒淪溺,自然能夠以殷實厚重的精進力。而能超越現況這個就取名叫外分。
註:【邪見】【十八界內外分別】
【邪見】
瑜伽八卷三頁云:邪見者: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撥因、撥果、或撥作用、壞真實事。唯用分別染汙慧為體。
二解 瑜伽八卷十六頁云:云何邪見?謂起誹謗欲樂,起染汙心,若於起誹謗欲樂決定方便、及於彼究竟中,所有意樂。
三解 瑜伽五十八卷三頁云:邪見者:一切倒見、於所知事,顛倒而轉;皆名邪見。當知此見、略有二種。一者、增益,二者、損減。薩迦耶見、邊執見、見取、戒禁取、此四見等,一切皆名增益邪見。謗因、謗用、謗果、壞實事等、心執增益所有諸見,一切皆名損減邪見。無施、無愛、亦無祠祀,是名謗因。無有妙行,亦無惡行,是名謗用。無有妙行惡行諸業果及異熟,是名謗果。無父無母,無化生有情,亦無世間真阿羅漢,諸漏永盡,乃至廣說。如是一切、名壞實事。又此邪見、即計前際諸無因論、邊無邊論、不死矯亂論、及計後際現法涅槃等論。所有沙門若婆羅門。當知如是薩迦耶見以為根本六十二見、三見所攝。謂常見所攝諸邊執見、斷見所攝諸邊執見、及諸邪見。
四解 顯揚一卷七頁云:三、邪見。謂謗因,謗果,或謗功用,或壞實事,染汙慧為體。唯分別起。能障正見為業。如前乃至增長邪見為業。如經說:有邪見者,所執皆倒。乃至廣說。
五解 成唯識論六卷九頁云:三、邪見。謂謗因果作用實事,及非四見諸餘邪執。如增上緣,名義遍故。此見差別、諸見趣中、有執前際二無因論、四有邊等,不死矯亂及計後際五現涅槃,或計自在世主釋梵及餘物類常恆不易,或計自在等是一切物因,或有橫計諸邪解脫,或有妄執非道為道;諸如是等、皆邪見攝。
六解 雜集論一卷十四頁云:邪見者:謗因,謗果,或謗作用,或壞事實,或邪分別,諸忍欲覺觀見為體;斷善根為業,及不善根堅固所依為業,不善生起為業,善不生起為業。謗因者:謂無施與,無愛樂,無祠祀,無妙行,無惡行等。謗果者:謂無妙行及惡行業所招異熟等。謗作用者:謂無此世間,無彼世間,無母,無父,無化生有情等。誹謗異世往來作用故。誹謗任持種子作用故。誹謗相續作用故。壞實事者:謂無世間阿羅漢等。邪分別者:謂餘一切分別倒見。斷善根者:謂由增上邪見,非一切種。
七解 五蘊論四頁云:云何邪見?謂或謗因,或復謗果,或謗作用,或壞善事;染汙慧為性。
八解 廣五蘊論八頁云:云何邪見?謂謗因果,或謗作用,或壞善事,染慧為性。謗因者:因、謂業煩惱性。合有五支。煩惱有三種。謂無明、愛、取。業有二種。謂行,及有。有者:謂依阿賴耶識諸業種子。此亦名業。如世尊說:阿難?若業、能與未來果;彼亦名有。如是等。此謗名為謗因。謗果者:果有七支。謂識、名色、六處、觸、受、生、老死。此謗為謗果。或復謗無善行惡行,名為謗因。謗無善行惡行果報,名為謗果。謗無此世他世,無父無母,無化生眾生,此謗為謗作用。謂從此世往他世作用,種子任持作用,結生相續作用等。謗無世間阿羅漢等,為壞善事。斷善根為業。不善根堅固所依為業。又生不善、不生善為業。
九解 俱舍論十九卷六頁云:於實有體苦等諦中、起見撥無;名為邪見。一切妄見,皆顛倒轉,並應名邪;而但撥無、名邪見者;以過甚故。如說臭蘇惡執惡等。此唯損減。餘增益故。
十解 大毗婆沙論四十九卷十四頁云:問:何故名邪見?答:邪推度故,說名邪見。問:若爾;五見皆邪推度,何獨說此為邪見耶?答:依別行相,立此名故。別行相者,謂無行相。若不依此而立名者,則應五種皆名邪見。五見皆是邪推度故。然無行相,過患尤重;故唯依此、立邪見名。復次若邪推度,亦壞事者;說名邪見。所餘四見,雖邪推度,而不壞事;故別立名。復次若邪推度、謗因果者;說名邪見。所餘四見,雖邪推度,不謗因果;故別立名。復次若邪推度、與施戒修極相違者;說名邪見。餘見、不爾;故別立名。復次若邪推度,亦謗過去未來現在正等菩提三寶歸者;說名邪見。餘見、不爾;故別立名。復次若邪推度、壞二恩者;說名邪見。餘見、不爾;故別立名。二恩者:謂法恩、生恩。壞法恩者:謂無施與,無愛樂,無祠祀,無妙行,無惡行,無妙惡行業果異熟,無此世,無他世。壞生恩者:謂無父,無母,無化生有情,世間無有真阿羅漢,正至,正行,乃至廣說。復次若邪推度、起二怨者;說名邪見。餘見、不爾;故別立名。起二怨者:一、起法怨,二、起生怨。起法怨者:謂言無施與、乃至廣說。起生怨者:謂言無父母乃至廣說。復次若邪推度、壞現量者;說名邪見。餘見、不爾;故別立名。如人陷墜熾火坑中,為誑世間,言我受樂。邪見有情,亦復如是。居種種苦蘊界處中,邪見纏心,言我無苦。如是說者,名壞現量。復次若邪推度、名暴惡者;說名邪見。如契經說:苾芻當知,諸邪見者,隨彼見力所有身業、語業、思求願行、及彼種類、一切能招不可愛不可喜不可樂不可意果。所以者何?彼邪見是暴惡見故。所餘四見、雖邪推度,而非暴惡;故別立名。
十一解 大毗婆沙論九十七卷十六頁云:云何邪見?答:若不安立;則五見皆名邪見。謂若不安立薩迦耶等五見名、及行相差別;即彼五見、皆名邪見。皆於所緣邪推度故。若安立;即惟無施與無愛樂無祠祀無妙行無惡行無妙惡行業果異熟等見名邪見。謂若安立薩迦耶等五見名及行相差別;則惟作無行相轉者、獨名邪見。邪中極故。如說臭蘇及惡旃荼羅等。
十二解 品類足論一卷四頁云:邪見者:謗因,謗果,或謗作用,或壞實事;由此起忍樂慧觀見。
十三解 界身足論上四頁云:邪見云何?謂謗因,謗果,或謗作用,或壞實事。由此起忍樂慧觀見。是名邪見。
【十八界內外分別】
俱舍論二卷十一頁云:十八界中,幾內幾外?頌曰:內十二眼等,色等六為外。論曰:六根、六識、十二名內。外、謂所餘色等六境。我依、名內。外謂此餘。我體既無內;外根不我執依止故。假說心為我。故契經說:由善調伏我,智者得生天。世尊餘處,說調伏心。如契經言:應善調伏心;心調能引樂。故但於心,假說為我。眼等為此所依;親近故,說名內。色等為此所緣;疏遠故,說名外。若爾六識應不名內。未至意位,非心依故。至意位時,不失六識界。未至意位,亦非越意相。若異此者;意界唯應在過去世。六識唯在現在未來。便違自宗許十八界皆通三世。又若未來現在六識,無意界相;過去意界,亦應不立。相於三世,無改易故。
(原經文)
「阿難!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從變流,臨命終時未捨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死逆生順二習相交,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情少想多輕舉非遠,即為飛仙、大力鬼王、飛行夜叉、地行羅剎,遊於四天所去無礙,其中若有善願善心護持我法,或護禁戒隨持戒人,或護神呪隨持呪者,或護禪定保綏法忍,是等親住如來座下;情想均等不飛不墜生於人間,想明斯聰情幽斯鈍;情多想少流入橫生,重為毛群輕為羽族;七情三想沈下水輪,生於火際受氣猛火,身為餓鬼常被焚燒、水能害己,無食無飲經百千劫;九情一想下洞火輪,身入風火二交過地,輕生有間重生無間二種地獄;純情即沈入阿鼻獄,若沈心中有謗大乘、毀佛禁戒、誑妄說法、虛貪信施、濫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獄。循造惡業雖則自招,眾同分中兼有元地。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相,都是隨緣,順著眾生的煩惱習氣(煩惱之餘氣曰習),而生起,隨緣順著,眾生的煩惱習氣,變異、遷移、流轉而死去。
有情眾生,臨到生命終了,在色身尚未捨棄暖觸(俱舍論四曰:「觸者,謂根境識和合生,能有觸對。」) ,身體還溫暖的時候,一生當中,所做善、惡事跡的影像,一下子,全都顯現眼前。
在這時候,違逆眾生心意,讓眾生死亡,的這種習氣,與隨順眾生存的心意––生的習氣,這兩種習氣,相互交涉、較量的結果,純一想相,而沒有間雜著色界、欲界牽絆的心識,立即飛騰上昇,必定往生天界。
若是純一想相,而沒有,兼雜著色界、欲界牽絆,的心識當中,兼具福、慧、善業及願往生佛國淨土,再加上,諸佛加持的清淨願力。自然心識豁然洞開,澈見十方佛國淨土,諸佛菩薩。十方佛國淨土,隨著這有情的願力,要往生哪個佛國淨土,都能往生。
若是福、慧、善業以及清淨願力少,想相煩惱習氣多,的心識,輕揚飛舉,無法太遠。即往生為,飛行空中之仙人,或是有大勢力的鬼王。或是往生為,飛行空中,能吃人,傷害人的夜叉(譯為捷疾鬼大日經疏一曰:「西方謂夜叉為秘密,以其身口意速疾隱秘難可了知故。」),或是往生為,在地面上,四處遊行的羅剎(暴惡可畏食人血肉的鬼。又謂羅剎男。黑身朱發錄眼。羅剎女。為絕美之婦人。)。這類有情,遊行於東持國天Dhr!itara%s!t!ra、南增長天Viru%d!haka、西廣目天Viru%pa%ks!a、北多聞天Dhanada,又云Vais/raman!a這四天中。(須彌山之半腹有一山,名由犍陀羅。山有四頭,四王各居之,各護一天下,因之稱為護世四天王。其所居云四王天。是六欲天之第一,天處之最初也。稱為四天王天Caturmaha%ra%jaka%yika%s,東持國天hr!itara%s!t!ra,南增長天Viru%d!haka,西廣目天Viru%pa%ks!a,北多聞天Dhanada,又云Vais/raman!a。長阿含經曰:「東方天王,名多羅吒,領乾闥婆及毘舍闍神將,護弗婆提人。南方天王名毘琉璃,領鳩槃荼及薜荔神,護閻浮提人。西方天王名毘留博叉,領一切諸龍及富單那,護瞿耶尼人。北方天王名毗沙門,領夜叉羅剎將,護鬱單越人。」)。他想去,這四天中,任何一個地方,他都能夠去而沒有障礙。
這類飛行空中,之仙人、夜叉、或是有大勢力的鬼王、羅剎等有情,其中若有善願、善心維護、奉持我所說法,或是維護佛所制定,禁非戒惡的戒律(佛制定之法律為禁非戒惡者。三藏中律藏專明之。有五戒八戒沙彌戒具足戒等之別。),也隨時保護,修持佛所制定,禁非戒惡戒律的人,或是保護,佛所宣說的神呪,並隨時保護,修持念誦這些神呪的人,或護持修習禪定,保護這些人,能身心平安,獲得法忍(小乘之見道信忍欲界苦諦之理,謂之苦法忍,乃至信忍道諦之理,謂之道法忍。又大乘之菩薩於初地之見道信忍無生之理,謂之無生法忍,其他尚有種種之法忍。大經慧遠疏曰:「心安法名之為忍。」又生法二忍之一。忍耐自風雨寒暑飢渴等非情法來之苦難,亦云法忍。)。這類鬼神,因具少分善根、福德、因緣,所以能夠,親身安住,在如來法座下,為護法神。
情識(欲)想相(色)均勻相等的心識,不飛騰輕舉,也不沉溺墜落,則降生於人間。想相(色)光明清淨的人,就聰慧,情識(欲)幽暗暝矇的人,就愚鈍。
情識(欲)多想相(色)少的心識,就流轉進入畜生道(畜生亦名旁生。婆沙論云:畜謂畜養,謂其橫生,覆身而行,稟性愚癡,不能自立,為他畜養,故名畜生。又名旁生者,謂其形旁而行不正,遍在諸處,由昔惡業報生此道也。)。
情識(欲)重濁者,往生為披毛戴甲,的畜牲族群,情識(欲)輕者,往生為能在空中飛翔,長有羽翼的族類。
七分情識(欲)三分想相(色)的沈沒到水輪(成立世界的四輪之一,在空輪之上有風輪,風輪之上,光音天的雨水造成深十一億二萬之水層,此水層即名水輪)的下方。),往生在猛烈大火燒灼,熱氣蒸騰的境界,受熱氣薰蒸,猛火燒灼的苦惱,出生在惡鬼道,為餓鬼身。恆常的被烈火焚燒,雖然熱惱口渴,但不能喝水,因為惡鬼道眾生,水喝下咽喉會變成火,反而會燒灼傷害到自已。惡鬼道眾生,經常飢渴難耐,乞求飲食,可是都經歷百千劫,而無有飲食可得,即使難得有食物,在其面前,也因為,其咽喉食道細小如針,又因飢渴難忍,急於吃食,大口吞嚥不下,看得到,吃不下痛苦萬分。
九分情識(欲),一分想相(色)的心識,便會向下墮落,一直到火輪的下方,風輪上方。身處在風刀冰冷刺痛(命終時,體中風大動搖,支解身體,其苦如以利刀刺之,故云風刀)火聚燒灼熱惱,這二種苦楚,相互交替逼迫的地獄中。
情識(欲)輕的,生在有間地獄中,情識(欲)重的,生到無間地獄中。
純一只有情識(欲)的,即沈入阿鼻地獄中。這類沈入地獄道的心識中,若是有毀謗大乘的,毀壞違犯佛所制定,禁非戒惡的戒律的,或是有欺騙誑惑眾生,虛妄不實,大妄言說法,欺騙眾生的。或是有虛假不實,貪著信眾所供奉、施捨的財物,而到處去,浮濫、虛假騙取信眾恭敬心,好讓信眾來供奉、施捨財物的,或是犯五逆十重罪的。在這個地獄受報期滿,會再往生,其他十方阿鼻地獄中,重複的受報。依循個人所造作的惡業,雖然都是,自己個別招感果報。
但是這類落入地獄受相同果報,同一類的有情眾生,仍然各自具有一分本身與同類眾生不同個別的業。
(原經文)
「阿難!此等皆是彼諸眾生自業所感,造十習因受六交報。云何十因?
「阿難!一者婬習交接,發於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於中發動,如人以手自相磨觸暖相現前;二習相然,故有鐵床銅柱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行婬,同名欲火;菩薩見欲如避火坑。
「二者貪習交計,發於相吸,吸攬不止,如是故有積寒堅氷於中凍冽,如人以口吸縮風氣有冷觸生;二習相凌,故有吒吒波波囉囉,青赤白蓮寒氷等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多求同名貪水;菩薩見貪如避瘴海。
「三者慢習交凌,發於相恃,馳流不息,如是故有騰逸奔波積波為水,如人口舌自相綿味因而水發;二習相鼓,故有血河、灰河、熱沙、毒海、融銅灌吞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我慢名飲癡水;菩薩見慢如避巨溺。
「四者嗔習交衝,發於相忤,忤結不息,心熱發火鑄氣為金,如是故有刀山、鐵橛、劍樹、劍輪、斧鉞、鎗鋸,如人銜冤殺氣飛動;二習相擊,故有宮、割、斬、斫、剉、刺、搥、擊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嗔恚名利刀劍;菩薩見嗔如避誅戮。
「五者詐習交誘,發於相調,引起不住,如是故有繩木絞挍,如水浸田草木生長;二習相延,故有杻械、枷鎖、鞭杖、撾棒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姦偽同名讒賊;菩薩見詐如畏犲狼。
「六者誑習交欺,發於相誷,誣誷不止飛心造姦,如是故有塵土、屎尿、穢污不淨,如塵隨風各無所見;二習相加,故有沒溺、騰擲、飛墜、漂淪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欺誑同名劫殺;菩薩見誑如踐蛇虺。
「七者怨習交嫌,發于銜恨,如是故有飛石、投礰、匣貯、車檻、甕盛、囊撲,如陰毒人懷抱畜惡;二習相吞,故有投擲、擒捉、擊射、𢱍撮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怨家名違害鬼;菩薩見怨如飲鴆酒。
「八者見習交明,如薩迦耶見戒禁取,邪悟諸業,發於違拒出生相返,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證執文藉;如行路人來往相見,二習相交,故有勘問、權詐、考訊、推鞫、察訪、披究,照明善惡童子手執文簿辭辯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惡見同名見坑;菩薩見諸虛妄遍執如入毒壑。
「九者枉習交加,發於誣謗,如是故有合山、合石、碾磑、耕磨,如讒賊人逼枉良善;二習相排,故有押捺、搥按、蹙漉、衝度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怨謗同名讒虎;菩薩見枉如遭霹靂。
「十者訟習交諠,發於藏覆,如是故有鑒見照燭,如於日中不能藏影;故有惡友、業鏡、火珠披露宿業對驗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覆藏同名陰賊;菩薩觀覆如戴高山履於巨海。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以上所說的這些情境,都是所有眾生,自己造作的業因感招的果報。造作十種長久不斷持續薰染、學習、累積的業因,承受六道輪迴的果報。這十種長久不斷持續薰染、學習、累積的業因是什麼呢?
阿難第一者是,婬欲的習性相交接觸,發起於兩個婬欲習性的互相接觸磨擦,研磨不停,因為相互摩擦不停,所以有大猛火灼熱光在這中間生啟,就像人用自己的雙手,互相接觸磨擦,便會有熱暖的現象產生一樣。由於兩個婬欲習性的互相接觸磨擦,研磨不停,所以會有鐵床、銅柱、…等八熱地獄的果報。因為這緣故,十方所有如來,以男女眼睛貪愛青、黃、赤、白等顯著亮麗的顏色,貪愛男女美麗姣好的形體姿色,以及貪愛於男女行婬欲…等等事都同樣的取名為「欲火」。菩薩只要些微見聞到這些婬欲的情事,就好像碰到大火猛烈燃燒灼熱難忍的火坑一樣,急急忙忙的閃避遠離。
第二者是貪求不止的習性,來來回回不斷的計算、思慮、希求不停,發起於互相的吸取包攬,不斷的吸取包攬不停,就與水大相互感應,因為互相吸取聚積風大形成寒氣,凝結水氣成為寒冰,在這中間就有凍冽悽苦寒冰地獄的果報。就好像人用口呼吸空氣,就有風形成,而產生冷涼的觸覺。貪求不止的欲習交相侵凌,所以有吒吒、波波、囉囉等聲響生起,青色、赤色、白色等蓮花及寒氷等等境相生起。所以十方所有如來,對於凡是對外境,種種形色,多所希求的心識,同樣的都取名叫貪水(貪愛之情能吸引物,又滋長惡法如水)。菩薩只要些微見聞到貪愛執取的事,就好像碰到瘴癘之氣聚積所形成凶惡恐怖的大海一樣,急急忙忙的閃避遠離。
第三者視自己比人強,而驕傲欺凌他人,的習性,相互侵犯凌越,比較高下。發生了,相互僵持、對峙的情況,相互之間,你來我往的交相侵犯凌越,不停息。因為這緣故,所以有奔騰向四方流逸散去的波浪,聚積波浪成為大海水。就好像人的口舌,自相綿綿不絕的攪動,而產生口水唾液。視自己比人強,而驕傲欺凌他人我慢的習氣,相互相鼓動激盪,所以有血河、灰河、熱沙、毒海、融銅灌吞…等等,地獄報應的情事。因為這緣故,十方所有如來,對於一切聲、色、目光、見解有我慢習氣,都取名叫飲愚癡水。菩薩只要遇見些微我慢的習氣,就好像要避開巨大的急流漩渦一樣的趕緊遠離。
第四者嗔恚惱怒的習氣,交相衝突,發起於相互之間的忤逆衝撞,相互忤逆衝撞的習氣,聚集糾結不停息,心裡熱惱發動瞋火,鑄練、忤逆、惱怒、衝撞的習氣,化成堅固金戈鐵器等等的刑具。因此緣故,所以有刀山、鐵橛、劍樹、劍輪、斧鉞、鎗、鋸等等刑罰的果報。就好像有人因為含著被冤屈的怒氣,導致心上殺氣飛騰激盪。嗔恚惱怒的習氣,相互激盪的結果,化成宮、割、斬、斫、剉、刺、搥、擊等等報應的事。因為這緣故,十方所有如來,對於一切聲色目光見解有瞋恚的人,取名叫名利刀劍。菩薩只要遇見些微瞋恚的習氣,就好像要避開被誅滅、殺戮一樣的恐懼,趕緊遠離。
第五者狡詐、虛偽的習氣交相誘導,發起於相互調笑戲弄,導致心迷惑動亂不能安住。因為這緣故,所以有好像用木頭讓兩條繩子絞挍在一起,又好像有水浸潤的田地,草木就會生長一樣。兩個狡詐、虛偽的習氣,相互誘導滋長,綿延不絕,因為這緣故,就有杻械、枷鎖、鞭杖、撾棒等等的事情生起。因為這緣故,十方所有如來,對於一切聲、色、目光、見解有姦偽的人,取名叫讒賊。菩薩只要遇見些微狡詐、虛偽的習氣,就好像要避開犲狼的傷害一樣的害怕,趕緊遠離。
第六者為了貪求利益供養,以不實的言行,互相欺騙的習性,交相欺騙、誣誷。發起於相互的欺騙、誣誷,相互欺騙、誣誷不停,飛揚騰躍的心,造作姦偽不實的事,因為這樣所以有塵土、屎、尿等等,穢污不淨的果報。這個習性,就好像在風中,飛揚的微塵粒子,你看不見。兩個相互的欺騙誣、誷習性交互作用的結果,就有沉沒、淪溺、騰躍、拋擲、飛揚、墜落、漂蕩、淪墮…等等情事產生。所以十方所有如來,對於一切聲、色、目光、見解,有相互的欺騙、誣誷的人,同樣都取名,叫劫奪殺害。菩薩只要遇見些微的欺騙、誣誷的習氣,就好像踐踏到大毒蛇,害怕被咬傷一樣的,趕緊跳開。
第七者怨憎人,或嫌忌事物的習性,交互在心裡生起,心裡面集結怨氣不能捨離,就有飛擲石塊、投擲瓦礰、鎖藏在箱子裡,用木輪載重,的一種大車載著,或用甕盛著,或將人裝入袋中撲殺…等等的刑罰產生。就好像陰險狠毒的人,心裡面,懷藏、畜養著惡毒害人的念頭。怨憎人或嫌忌事物的習性,兩個這種習氣相互侵吞著,所以有投擲、擒捉、擊射、絞扯、牽拉等等的情事產生。所以十方所有如來,對於一切聲、色、目光、見解有怨憎人,或嫌忌事物的習性,就取名叫違害鬼。菩薩只要遇見些微怨憎或嫌忌事物的習氣,就好像,被逼迫強要他喝毒酒一樣的恐怖,趕緊逃離。
第八者邪心分別,名之為見。所謂身見、邊見等等邪見的習性,交互顯現,就如薩迦耶見、戒禁取邪見、偏斜不正的解悟…等等事項。發起違逆抗拒出生交相往返的業行。因為這緣故,所以有國王使者主事官吏,拿著公文、證明文件來抓人,執行審問查證刑罰。就好像行路人不停地來來往往。邪見的習性,相互交涉,就有勘查、訊問、權巧、詐偽、考訊、推斷、鞫察訪披究照明,善惡童子手拿著公文簿冊,言辭抗辯等等的情事。所以十方如來,對於一切聲、色、目光、見解,有惡見、邪見、邊見等等習性,都是同樣取名叫邪見坑。菩薩只要遇見些微虛妄不實遍計所執的邪見,就好像被逼迫要跳入有毒的大坑洞一樣的恐懼,趕緊逃離。
第九者冤屈、譭謗、誣陷的習性交相加害,發起了相互間,誣誷、譭謗、陷害的業行。因為這緣故,就有被兩座山夾住,兩個大石碾壓,搗舂、耕犁、研磨…等等的果報。就好像向上司或長輩詆毀傷害他人或逼迫冤屈陷害忠良好人…等等。冤屈誣陷的習性相互排擠壓迫,所以有被押解、被按捺、被搥打、被按壓、非難、指責、被慢慢的滲透離間、被衝撞、被算計陷害…等等情事。所以十方如來,對於一切聲、色、目光、見解有冤屈、譭謗、誣陷習性,同樣的都取名叫讒害人的老虎。菩薩只要遇見些微冤屈、譭謗、誣陷的習性,就好像要遭到雷劈閃電襲擊一樣的恐怖,趕緊逃開。
第十者好爭論、訴訟、打官司的習性,這些交互的諠染、爭辯、吵鬧,的習氣引發了隱藏、掩飾不為人知的罪業。因為這樣,所以就有鑒定、見證、驗明,等等的業行生起。就好像在中午時分,太陽高照,任何事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連影子都不能隱藏。所以有不好的朋友、罪業的鏡子、光明的火珠等等,來披露你往昔所造隱藏著不為人知的惡業,加以比對、驗證…等等情事。因為這緣故,十方所有如來,對於一切聲、色、目光、見解有隱藏掩飾,不為人知的罪業,同樣的都取名叫隱藏在陰暗處的盜賊。菩薩觀照覆藏的習氣,就好像背負載著巨大的高山,行走在大海上一樣的隨時有滅頂沉溺的恐怖,趕緊遠離。
註: 【十習因】【十因十果】
【十習因】
〔一、媱習因〕,習即數習之義。媱習因者,謂媱習交接,研磨不休,故有火光於中發動,二習交然,故有鐵床銅柱八熱地獄之報也。(八熱者,想獄、黑繩獄、堆壓獄、叫喚獄、大叫喚獄、燒炙獄、大燒炙獄、無間獄也。)
〔二、貪習因〕,貪習因者,謂貪習之心,往來計筭,發於相吸,吸攬不止,則感於水,積風為寒,結水為冰,故有寒冰地獄之報也。(吸,入息也。)
〔三、慢習因〕,慢習因者,謂慢習交陵,發於相恃,憍縱馳騁,流逸不止,積致惡毒,故有血河毒海灌吞之報也。
〔四、瞋習因〕,瞋習因者,謂瞋習交衝,發於相忤,故心熱發火,鑄氣為金,此業所感,故有宮割斬斫等報也。(鑄氣為金者,謂熱惱不息,氣忿成堅也。宮即五刑中之宮刑也。)
〔五、詐習因〕,詐習因者,謂詐習交誘,發於相調,詐偽之心,引起不住。此業所感,故有杻械鞭杖等報也。(調者,戲也、弄也。)
〔六、誑習因〕,誑習因者,謂誑習交欺,發於相罔,誣罔不止,其心飛揚,如風鼓塵,使人無見。故有騰擲飛墜漂淪等報也。
〔七、冤習因〕,冤習因者,謂冤習交嫌,發於[行@(午/止)]恨,如陰毒人,心懷毒惡,此業所感,故有投擲擊射等報也。
〔八、見習因〕,見習因者,謂見習交明,邪悟諸業,各執己見,互相是非,其事發於違拒,故有勘問權詐,拷訊推鞫(音菊)等報也。
〔九、枉習因〕,枉習因者,謂枉習交加,發於誣謗,如讒賊人,逼枉良善,此業發現,故感拘押按捺,迫蹙其體,瀝漉其血等報也。
〔十、訟習因〕,訟習因者,謂諍訟交喧其事,發於隱覆,如鑑照燭,不能隱藏,故有業鏡、火珠,披露宿業對驗等報也。
【十因十果】
十種的業因和十種的果報,即
一、淫習因,有鐵床銅柱八熱地獄的果報;
二、貪習因,有寒冰地獄的果報;
三、慢習因,有血河毒海灌吞的果報;
四、瞋習因,有宮割斬斫等果報;
五、詐習因,有杻械鞭杖等的果報;
六、誑習因,有騰擲飛墜漂淪等的果報;
七、冤習因,有投擲擊射等的果報;
八、見習因,有勘問權詐拷訊推鞫等的果報;
九、枉習因,有拘押按捺迫蹙其體與瀝灑其血等的果報;
十、訟習因,有業鏡之火珠披露其宿業以對驗的果報。
FROM:【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原經文)
「阿難!如是眾生一一類中,亦各各具十二顛倒;猶如揑目亂花發生,顛倒妙圓真淨明心,具足如斯虛妄亂想。汝今修證佛三摩提,於是本因元所亂想,立三漸次方得除滅;如淨器中除去毒蜜,以諸湯水并雜灰香洗滌其器,後貯甘露。云何名為三種漸次?一者修習,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進,違其現業。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這些各類的眾生每一類中,也都各各具有,上面所說的,十二種顛倒。就好像,用手揑眼睛,可看見空中,產生虛妄不實的亂花一樣。眾生本具微妙圓融,遍滿一切處,真實清淨光明本心,顛倒錯亂的,充滿像這樣,虛妄錯亂的想相。你現在要來修證,佛所教導的三摩提(舊稱三昧譯曰定、等持、正定、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離掉舉故云等,心不散亂故云持)。這些在本初發菩提心,修菩薩道,所修之因地心所上,來消除這些虛妄錯亂的想相。需要建立,三個漸進滅除的方法,才得以除滅。就好像在潔淨的容器中,要清除有毒的蜂蜜一樣。首先要用,湯水混雜著香燒成的香灰。洗滌這個容器後,才能貯存甘露水。什麼是,這三個,漸進滅除的方法呢?第一者修習正法。除去其助長惡業的因緣。第二者真修(證真如無修之行法,自合於理無心無作之修行也)。顯發真如自性。第三者更進一步的,增加精進修持戒律。在現前六境中,不造業 (違其現業違者,背也、遠也。現業即現行六塵境界所起之業也。謂修菩提之人,既能斷除五辛,不犯婬殺,則於現前六塵之境違遠而不相涉。故經云:如是清淨持禁戒人,心無貪婬,於外六塵,不多流逸。是也。)。
(原經文)
「云何助因?阿難!如是世界十二類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謂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是故佛說一切眾生皆依食住。阿難!一切眾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諸眾生求三摩提,當斷世間五種辛菜,是五種辛,熟食發婬,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銷長無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現作佛身來為說法,非毀禁戒讚婬怒癡,命終自為魔王眷屬,受魔福盡墮無間獄。阿難!修菩提者永斷五辛,是則名為第一增進修行漸次。
(整段經文意思)
什麼是,助長惡業,的因緣呢?阿難,這世界中,的這些十二類有情眾生。是不能夠,自己生存的,必須依賴四種食,才能安住,在這世界中。這四種食,即所謂的,段食(舊作搏食。以鼻嗅,以舌味,或固體或液體等有形段之食也。以香味觸之三塵為體。)、觸食(舊作樂食。觸喜樂之事,長養生者。如觀戲劇,終日不食,不感其飢。是以觸之心所為體也。)、思食(舊作念食。於第六意識,想所欲之境,生希望之念,以資助諸根。)、識食(小乘六識,大乘八識。八識中以第八阿賴耶識為體,此等之心識,能支持有情之生命。名曰識食。)。因為這緣故,所以佛說,一切有情眾生,都要依靠食,才能生存、安住在這世界中。阿難,一切有情眾生。吃食甘美的食物,才能生存。若是吃食有毒的食物,就會死亡。這些在本初發菩提心,要來修證三摩提(舊稱三昧譯曰定、等持、正定、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離掉舉故云等,心不散亂故云持)的眾生,應當斷絕不要吃世間五種辛辣的菜,這五種辛辣的菜,煮熟了食用,會發起婬欲心。生吃則會增長嗔恚心,這世界中,吃食辛辣菜的人,縱然能夠宣揚演說三藏十二部經,但是十方世界的天仙,都會嫌他髒臭、污穢,都會離開這個人遠遠的。所有餓鬼道的眾生,都會跟隨著這個人,在這個人,吃食這些辛辣菜以後。來舔舐他的嘴唇口吻,這個人經常與鬼住在一起。福德日漸銷失,在很長時間內都不會得到利益。這些吃食辛辣的菜的人,若是要來修證三摩提(舊稱三昧譯曰定、等持、正定、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離掉舉故云等,心不散亂故云持),菩薩天仙以及十方的善神,都不會來守護他。大力魔王得到菩薩天仙以及十方的善神都不守護他的這個方便,便會化現作佛的身相,而來為他說法。誨謗、毀壞這個修行人,執持佛所制定的禁戒(禁非戒惡。佛所制的禁戒有五戒八戒沙彌戒和具足戒等的分別),而稱讚婬、怒、癡是為正行,這個人壽命終了時,自然成為魔王的家眷或部屬。承受魔界所給予的福份,當這福分享盡之後,就會墮落無間地獄。阿難,修習菩提正覺的人,永遠斷絕,吃食五辛類的食物。這即是名為,第一增進修行的漸次(步驟)。
(原經文)
「云何正性?阿難!如是眾生入三摩地,要先嚴持清淨戒律,永斷婬心不飡酒肉,以火淨食無啖生氣。阿難!是修行人,若不斷婬及與殺生,出三界者無有是處。常觀婬欲猶如毒蛇、如見怨賊,先持聲聞四棄八棄執身不動,後行菩薩清淨律儀執心不起,禁戒成就,則於世間永無相生相殺之業,偷劫不行無相負累,亦於世間不還宿債。是清淨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須天眼,自然觀見十方世界,覩佛聞法親奉聖旨,得大神通遊十方界,宿命清淨得無艱嶮。是則名為第二增進修行漸次。
(整段經文意思)
什麼叫正性呢?阿難,這些修行的眾生,想要證入三摩地(舊稱三昧譯曰定、等持、正定、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離掉舉故云等,心不散亂故云持)。要先嚴格的行持清淨戒律,永遠斷絕婬慾的念頭,不喝酒吃肉,要用火燒煮來潔淨食物,要吃熟食,不要吃生鮮,沒用火,煮過的食物。阿難,這些修行人,若是不斷絕婬慾,以及殺生吃肉的念頭,而能出離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繫縛的人,是不可能有的。常常觀照婬慾的念頭,就好像毒蛇一樣,也好像見到,讓人怨恨的盜賊一樣。先行持聲聞乘(凡是聞佛音聲和修四諦法門而悟道的人)比丘的四棄戒(比丘之四波羅夷罪謂之四棄。以犯此罪者,永棄於佛法之邊外故也戒律中的極重罪,波羅夷華譯斷頭,喻如斷頭,不能再生。又譯作棄,謂棄之於外。又譯不共住,謂不能入僧數。又譯退沒,謂其退失道果。又譯墮落,謂墮落於阿鼻地獄。犯此罪者,不名比丘,不名沙門,非釋迦子。比丘犯殺、盜、淫、大妄語四戒,叫做四波羅夷。) 比丘尼的八棄戒(比丘尼梵語尼,華言女。棄,卻也。謂尼犯此八罪,棄卻於佛法之外也。
〔一、殺〕,殺即損傷物命也。謂一切有情,皆惜身命。尼若不能憫彼,反更傷殘,是故為眾所棄也。
〔二、盜〕,盜即竊取他物也。謂尼於他人所有財物,生貪樂心,不與而取,是故為眾所棄也。
〔三、婬〕,婬即染欲也。謂尼不能以禮自防,以戒自守,貪著色欲,汙犯淨行,是故為眾所棄也。
〔四、妄〕,妄乃虛妄不實也。謂尼隱覆實事,虛言誑他,是故為眾所棄也。
〔五、觸〕,觸即觸著。謂尼若與男身相觸,起染欲心,是故為眾所棄也。
〔六、八〕,八者,八事也。謂尼與染心男子,兩手相捉,或捉其衣,或同入屏處,或屏處共坐,或共語,或共行,或相倚,或與相期。犯此八事,是故為眾所棄也。(屏處者,僻靜處也。)
〔七、覆〕,覆即遮覆也。謂尼與大眾說戒作法之時,遮覆他罪,不肯對眾陳露,是故為眾所棄也。
〔八、隨〕,隨即依也。謂尼於大僧眾中,未與作共住法,而隨彼共住,是故為眾所棄也。)先能執持身業,清淨不妄動,然後行菩薩清淨律儀,執持心念,不起塵勞妄想。如果這些聲聞戒菩薩、清淨律儀等的禁戒,能夠圓滿成就。那麼在這個世間,永遠沒有相生、相殺的罪業產生。偷盜、搶奪的行為不會發生,也就沒有互相虧欠、負累的情事。在他所生存的這個世間,也不用償還,過去累世以來造業,所形成的業債。這個持戒清淨的修行人,修三摩地(舊稱三昧譯曰定、等持、正定、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離掉舉故云等,心不散亂故云持),就以他父、母精、血緣合而成,不淨的肉身,不須要有天眼神通,自然可以,觀見十方世界。親見佛,聽聞佛說法,親自承受,佛宣說佛法的殊勝法旨,也能得大神通,遊歷十方界,每一世的身命,都能得清淨,而沒有艱困危難,這即是名為,第二增進修行漸次(步驟)。
註:【四食】
一切有情,不外依食而住。所謂食者,有四種食:段食、觸食、思食、識食也。
一、段食 舊作搏食。以鼻嗅,以舌味,或固體或液體等有形段之食也。以香味觸之三塵為體。
二、觸食 舊作樂食。觸喜樂之事,長養生者。如觀戲劇,終日不食,不感其飢。是以觸之心所為體也。
三、思食 舊作念食。於第六意識,想所欲之境,生希望之念,以資助諸根。如人飢渴,至飲食之處,當得飲食之思,否則必身死,是以第六意識之思為體也。
四、識食 小乘六識,大乘八識。八識中以第八阿賴耶識為體,此等之心識,能支持有情之生命。名曰識食。
(原經文)
「云何現業?阿難!如是清淨持禁戒人心無貪婬,於外六塵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歸,塵既不緣根無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國土皎然清淨,譬如琉璃內懸明月。身心快然妙圓平等獲大安隱,一切如來密圓淨妙皆現其中,是人即獲無生法忍。從是漸修,隨所發行安立聖位,是則名為第三增進修行漸次。
(整段經文意思)
什麼叫做現業?阿難,這些清淨、持禁戒的修行人,心裡無貪愛婬慾的念頭,對於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境界,不起心動念,多所流蕩放逸。因對於外面六塵境界,不起心動念,多所流蕩放逸的緣故,旋轉元心,歸於真如自性。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既不攀緣著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那麼六根就純一清淨不二。旋轉無明生死的長流,出離惑業之纏縛,返歸契入唯一真如自性。從此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對於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境,而生見、聞、嗅、味覺知的了別作用,不起現行,這時十方國土光明潔白清淨,就好像琉璃內懸掛著明月一樣,光明朗淨潔白無瑕。身心暢快,適然微妙不可思議,圓融遍滿一切處,心性平順寂靜,無有高低起伏,獲得大安穩。一切如來深奧幽密,圓融遍滿,光明朗淨,微妙不可思議功德,皆顯現其中。這修行人,即安住於遠離生滅,之真如實相理體,無生法忍境界(略云無生忍。無生法者,遠離生滅之真如實相理體也,真智安住於此理而不動,謂之無生法忍)。從這漸次修行,隨所發起現行的業果,而安置建立其聖者的位階,這即是名為,第三增進修行漸次(步驟)。
(原經文)
「阿難!是善男子欲愛乾枯根境不偶,現前殘質不復續生,執心虛明純是智慧,慧性明圓瑩十方界,乾有其慧名乾慧地。欲習初乾未與如來法流水接,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圓妙開敷,從真妙圓重發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滅盡無餘,中道純真名信心住。真信明了一切圓通,陰處界三不能為礙,如是乃至過去未來無數劫中捨身受身,一切習氣皆現在前,是善男子皆能憶念,得無遺忘名念心住。妙圓純真真精發化,無始習氣通一精明,唯以精明進趣真淨名精進心,心精現前純以智慧名慧心住。執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定光發明明性深入,唯進無退,名不退心。心進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來氣分交接,名護法心。覺明保持,能以妙力迴佛慈光向佛安住,猶如雙鏡光明相對,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迴向心。心光密迴,獲佛常凝無上妙淨,安住無為得無遺失,名戒心住。住戒自在能遊十方,所去隨願,名願心住。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這些善男子,欲愛乾燥枯竭,六根、六境、清淨純一不二。因而,現前六塵所殘留的虛幻影相,不再反復,相續不斷的生起。固執事物,而無法捨離,的執著妄心,已盡了。虛空明淨,純是智慧。慧性光明,圓融遍滿,瑩照十方世界。雖然有智慧,但是其智慧,乾燥而未淳熟,未得定水潤澤,乾有其慧,所以取名乾慧地。欲愛習性初乾,沒有能夠與如來法流、法水銜接。後來即以此心中,流入如來法流、法水。圓融微妙,開展敷演,隨著真如自性,微妙不可思議,圓融遍滿一切處,重新顯發真如妙性,微妙不可思議信心,恆常安住。一切妄想都滅盡,沒有剩餘。不著空有兩邊,中道純一,真實無雜,取名叫信心住。純一真實無雜的信心,明了一切,圓融通徹。五陰(積聚色受想行識五法以成身也)、十二入處(六根、六塵互相涉入)、十八界(為六根、六塵、六識各有界限,互相隔別)這三門有為法,均不能形成質礙。像這樣,甚至是過去、未來。無數劫中,棄捨身命,受報身命,一切習氣都顯現在前的因緣,這善男子,都能清楚明白,沒有遺忘的,如此,就取名叫念心住。微妙不可思議,圓融遍滿一切處,純一真實真精,發明變化,勇猛修持一切善法,斷無始以來習氣,通達唯一精明。就以這唯一精明,進一步趣向真如清淨自性,取名叫精進心。能善巧契入佛法,起心造作分別者,是為智慧,勇猛精進心現前,則純一真實的智慧,自然發顯,取名叫慧心住。執持著慧心光明,周密遍滿一切處,寂靜通透明澈,寂靜微妙不可思議,恆常安住堅固不動,取名叫定心住。禪定淨光,顯發光明,這光明自性,繼續深入趣向真如。此時心行只有前進,沒有後退的,就取名叫不退心。心行前進安穩泰然,正念保持不失。而能與十方如來氣分感應交融銜接,就取名叫護法心。覺明心繼續保持著,然後再以微妙不可思議功德力,迴轉心行,繼續趣向佛慈悲光明,向佛心安住。就好像兩面鏡子,光亮明淨的鏡面相對一樣,其中兩面鏡子中,都顯現無量微妙不可思議的影像,一重一重的相互涉入,就取名叫迴向心。這時行者心光,與佛的慈光,密密遮遮,光光相互照耀著,又獲佛慈光,恆常堅定不變的照射。心安住無上微妙不可思議,清淨無為法中,而不會遺失,就取名叫戒心住。安住在無上微妙不可思議,清淨無為法中,自由自在,而能遍遊十方世界,隨著他意願的趣向,就能到所想要去的地方,無有障礙,就取名叫願心住。
(原經文)
「阿難!是善男子以真方便發此十心,心精發揮十用涉入,圓成一心,名發心住。心中發明如淨瑠璃,內現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心地涉知俱得明了,遊履十方得無留礙,名修行住。行與佛同受佛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通入如來種,名生貴住。既遊道胎親奉覺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身心合成日益增長,名不退住。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名童真住。形成出胎親為佛子,名法王子住。表以成人如國大王,以諸國事分委太子,彼剎利王世子長成陳列灌頂,名灌頂住。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這個善男子,以真如自性,善巧方便的啟發上述的十種心,心精發揮上述十種心的功用,涉入圓融滿足成就一心,就取名叫發心住。這一心顯發光明,就好像清澈明淨的瑠璃裡面,顯現出精金的光明。站上先前這一微妙不可思議心地,作為基礎,繼續修行,就取名叫治地住。這一微妙不可思議心地,涉入見聞覺知中,全都能通達明了,無有遮障。遊歷遍行十方世界,都沒有留難障礙,就取名叫修行住。心行、行、住、坐、臥言行舉止,都跟佛一樣,承襲佛功徳氣分薰染。如中陰身(中陰者,謂現身已謝,後身未生,於此之中,識未託胎之時也。又名中有,即人死後尚未投胎之前,有一個由微細物質形成的化生身來維持生命,此化生身即是中陰身。此中陰身在最初的四十九天中,每七天一生死,經過七番生死,等待業緣的安排,而去投生)自己會去尋求父母投胎一樣,如潛心堅定不移的信心,冥冥之中,感應融通進入如來種姓之中,理將生為法王子行、住、坐、臥、言行舉止,都跟佛一樣承襲佛功徳氣分,就取名叫生貴住。既然菩薩入聖道,悠遊於佛道的胎中,能親自奉承如來法嗣,由前妙行,既與佛同,則自行利他,善巧方便,具足不缺。就好像胎兒已形成,具足人的形相,沒有殘缺不全的,就取名方叫便具足住。容貌形相像佛,言行舉止各種心性的表相,也跟佛相同,就取名叫正心住。身心兩方面融合而成佛的形相,且一天一天的漸漸增進長大,趣向佛的形相,沒有退墮,就取名叫不退住。修行者這時,佛心、佛身剛和合成形,其體型雖然微小,但已同時具備,佛十身(謂佛具十身名相,差別不同,十身者,菩提身、願身、化身、力持身、相好莊嚴身、威勢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也。)靈妙的真實相,就取名叫童真住。自發心住到生貴住,這段過程,取名叫入聖胎;自方便具足住,至童真住,這段過程,取名叫長養聖胎;到了這階段,長養聖胎功德成就,跟佛一樣清淨的心,與跟佛一樣清淨的身,合成佛的形相,就好像胎兒出生,親為佛的子嗣,是為佛的真正孩子,能繼承紹隆佛的種姓,就取名叫法王子住。這是表示,菩薩既然成為佛的子嗣,有能力行持佛的種種事業,佛以智水而灌其頂,就好像剎利、轉輪王的孩子,接受父王的任職,而父王以大海水灌其頂,做為派職的儀式一樣。這就取名叫灌頂住。
(原經文)
「阿難!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無量如來妙德,十方隨順,名歡喜行。善能利益一切眾生,名饒益行。自覺覺他得無違拒,名無嗔恨行。種類出生窮未來際,三世平等十方通達,名無盡行。一切合同,種種法門得無差誤,名離癡亂行。則於同中顯現群異,一一異相各各見同,名善現行。如是乃至十方虛空滿足微塵,一一塵中現十方界,現塵現界不相留礙,名無著行。種種現前咸是第一波羅蜜多,名尊重行。如是圓融能成十方諸佛軌則,名善法行。一一皆是清淨無漏,一真無為性本然故,名真實行。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這個善男子,成了佛子以後,已經具備,滿足無量無數如來,圓滿微妙不可思議功德,十方世界都能夠隨順著他的心意,這就取名叫歡喜行。善巧方便的能夠利益一切眾生,就取名叫饒益行,能以自己所覺悟的道理,隨緣教化眾生,讓眾生自然順服,不會產生違逆、抗拒的嗔恨心。也能隨順眾生,而不會產生,眾生違逆抗拒自己心意,的嗔恨心出來,這就取名叫,無嗔恨行。隨不同種類的眾生,化現與眾生種類一樣的身相,窮盡未來邊際,以無分別的平等心,於十方世界都能通達無有障礙,就取名叫無盡行。微妙智慧了知、通達一切法門,雖各各不同,但都是歸於一真如理,與佛所教示相同,沒有差異錯誤的地方,就取名叫離癡亂行。雖然了知、通達一切法門各各不同,但都是歸於一真如理,但也能於一真如理中,顯現差別相異不同的相狀,更能於各各相異不同相中,能不起分別心,不見有差別相異的地方,這樣心性能相同、相異圓融無礙,並且能夠相同、相異差別的境相,交互顯現而自在無礙,這就取名叫善現行。這就像十方世界的虛空中,充滿了微塵。而每一個微塵中,又顯現出十方世界境相。於虛空中顯現微塵境相,與在微塵中顯現十方世界境相,不會互相留難障礙,就取名叫無著行。能顯現微塵,或是顯現十方世界境相,這都是般若觀照之力;而般若智慧於六度(六波羅蜜多)中稱為第一,可說是最為尊貴,最為珍重的這就取名叫尊重行。謂能於微妙不可思議覺觀智慧當中,種種光明顯現,以顯明真如自性,圓滿融通的功德,十方諸佛,莫不依循著,這圓滿融通的功德,而為法則,就取名叫善法行。因前面所說真如本性,圓滿融通智慧德相,一一皆是,無有造作真實的本性,依著這個真如本性,而起心修行,那麼其所修之功行,沒有一樣不是真實的,故而就取名叫真實行。
(原經文)
「阿難!是善男子滿足神通成佛事已,純潔精真遠諸留患,當度眾生滅除度相,迴無為心向涅槃路,名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壞其可壞遠離諸離,名不壞迴向。本覺湛然覺齊佛覺,名等一切佛迴向。精真發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處迴向。世界如來互相涉入得無罣礙,名無盡功德藏迴向。於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淨因,依因發揮取涅槃道,名隨順平等善根迴向。真根既成,十方眾生皆我本性,性圓成就不失眾生,名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唯即與離二無所著,名如相迴向。真得所如十方無礙,名無縛解脫迴向。性德圓成法界量滅,名法界無量迴向。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這個善男子,滿足六神通,成就諸佛,教化眾生的本事以後。心性純一潔淨,精微真實,遠離所有一切,留難禍患。應當度化眾生,而滅除其度眾生的想相。迴有為造作的妄心,轉向這清淨無為本心,趣向涅槃寂滅的道路前進,這就取名叫救護一切眾生,遠離眾生相迴向。破壞一切,可壞滅的煩惱、魔障,遠離一切,該遠離的,虛妄的心念、境界,心如金剛堅固,不可毀壞,這就取名叫,不壞迴向。本具覺性清澈明淨,其覺性與佛之覺性,平等無有差別,這就取名叫等一切佛迴向。精明真心發起光明,遍照一切處,心地與佛一樣,這就取名叫至一切處迴向。至一切處是世界,等一切佛是如來;然如來則一切世界之如來,世界即一切如來之世界;一切世界、一切如來,均能互相涉入,而沒有牽罣障礙,功德光光相照,密密互迴無盡,這就取名叫無盡功德藏迴向。於與諸佛相同理地上,生起萬行清淨真如本因,依著這清淨真如,本因發揮顯證,一乘寂滅之道。行從理地起,所以說是隨順平等;能生道果,所以說是善根。這就取名叫隨順平等善根迴向。設既修真因,真實善根既然成就,則知十方眾生,都是我本性所顯,也沒有高下不平的分別。性既平等,本性圓滿成就,故能成就一切眾生善根,不會有遺失,這就取名叫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接近一切正法,遠離一切妄相,但是即與離這兩個念頭,都不有所執著,一切法性本源是真如,不即不離,即與離二邊,都不執著,則真如實相顯現,這就取名叫如相迴向。在真正得到真如實相顯現前,則智慧明了,十法界(十界者,佛界、菩薩界、緣覺界、聲聞界、天界、人界、脩羅界、餓鬼界、畜生界、地獄界也。依正者,依即所依之國土,正即十界能依之色身也。)所依之國土、正報之色身等等法,都能圓融互相收攝,自在無礙,這就取名叫無縛解脫迴向。所證性德真如之理,圓滿成就,含攝遍周,其量無有邊際,十法界差別的境相,了不可得。這就取名叫法界無量迴向。
(原經文)
「阿難!是善男子盡是清淨四十一心,次成四種妙圓加行。即以佛覺用為己心,若出未出,猶如鑽火欲然其木,名為煖地。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虛空下有微礙,名為頂地。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懷非出,名為忍地。數量銷滅,迷覺中道二無所目,名世第一地。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若是這個善男子,修習完了這清淨四十一心,再來修成,四種微妙不可思議,圓滿加行(善根)。即以佛所覺智,用為己心,有個像佛的樣子,但還不是佛,就好像鑽木取火,木頭將要燃燒前,火還沒生起,但已有熱氣產生,這就取名叫煖地。又以己心,成就佛所達到的境界。好像依靠佛力,又好像不依佛力,而由自己修證到一樣,就好像登上高山頂時,身體已經進入虛空中,但是腳底下仍有些微留礙,依托在地上一樣,這就取名叫頂地。總承前二位之存心佛,這時這善男子心性,與佛心無異,於善中得道,就好像能忍事的人,並不是懷抱隱藏著事,也不是把事顯露出來,於忍地的菩薩,即將證佛道,但還未證佛道之時,這就取名為忍地。總承襲前面三個位次,而雙雙泯滅掉有心、有佛的這兩念頭。到這境地,辯說是數量消滅。因為如果還有有心、有佛的念頭,有因、有果位階的分別,這皆是數量有限的心,到此才是因、果兩忘,數量消滅猶云非心非佛也。不見有心、佛、因位、果位、迷中道、覺中道等等的分別、才是世間法中,最為第一地。
(然迷中道者,非謂迷了中道,蓋迷即未覺位也。故迷中道者,即未覺位中,在因位人,所修之中道耳。覺中道者,亦非謂覺了中道,蓋覺那大覺位也。故覺中道者,即大覺位中,果所證之中道也。是則迷中道,仍是菩薩因心;覺中道,仍是佛之果智;於此二無所目者,蓋下不見自心,上不見佛智,而心佛兩忘,不存數量,於世間法中,最為第一。是顯登地,方為出世成佛,方為出世第一也。FROM:【明,楊卓《佛學次第統編》】)
(原經文)
「阿難!是善男子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淨極明生,名發光地。明極覺滿,名焰慧地。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無為真如性淨明露,名現前地。盡真如際,名遠行地。一真如心,名不動地。發真如用,名善慧地。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若是這個善男子,對於佛所證,圓滿無漏無上正覺,能善巧明瞭通達。本覺通達究竟如來諸佛境界。就取名叫做歡喜地。與佛性相異的盡能銷融入佛性,而與佛性相同,最後連這相同、相異的分別心,也滅盡了。就取名叫做離垢地。心清淨到了極致,發出光明,就取名叫做發光地。覺性圓融遍滿一切處,智慧發出光焰,如大火聚爍,光明熾盛輝耀到極致,燒盡一切煩惱,破一切情見,就取名叫做焰慧地。菩薩能破一切之情見,斷盡一切煩惱,通達一切之法,真俗二諦融通,無有違逆,一切同、異分別所不能到,達一切法平等,無有分別,而無能勝之者,就取名叫做難勝地。法爾自然無有造作,真如自性清淨光明顯露。就取名叫做現前地。雖真如自性現前,仍精勤不懈,窮盡真如邊際,如人到很遠很遠的地方旅行一樣,就取名叫做遠行地。窮盡真如邊際,安住純一滿淨真如心,如如不動,就取名叫做不動地。啟發真如內薰的妙用功德智慧,時時以清淨心,內薰破除無明,且能隨緣善巧化導眾生,啟發眾生了悟自身具有真如,讓眾生,也能時時以清淨心,內薰破除無明,而成就菩提正覺,這就取名叫做善慧地。
(原經文)
「阿難!是諸菩薩從此已往,修習畢功功德圓滿,亦目此地名修習位,慈陰妙雲覆涅槃海,名法雲地。如來逆流,如是菩薩順行而至覺際入交,名為等覺。
「阿難!從乾慧心至等覺已,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乾慧地,如是重重單複十二,方盡妙覺成無上道,是種種地皆以金剛觀察如幻十種深喻,奢摩他中用諸如來毘婆舍那,清淨修證漸次深入。阿難!如是皆以三增進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所有這些菩薩,從這地方開始,已經安住真如本性。修習佛法的功課,已經完畢,一切善行、無量、解脫、勝處、遍處、無諍、願智、無礙解,神通等等功德,已經圓滿具足。也就是,把此地位,看做是修習位。願與一切眾生樂的大慈心,像那微妙不可思議,廣大的雲,覆被著無際的涅槃海,這就取名叫做法雲地。(疏云:「此位將明菩薩始覺,等於如來妙覺,故先舉如來,而言逆流者。蓋謂如來,已先證入妙覺果海,無復進取,但惟不捨眾生,倒駕慈航,逆流而出。而此菩薩,乃言順行而至者,謂其進取未竟,方趣果海,順流而入也。覺際入交者,菩薩始覺,與佛妙覺,分齊正齊,但順背之不同耳。」FROM:【明,楊卓《佛學次第統編》】)這就取名叫做等覺。阿難從乾慧心(欲愛乾燥枯竭六根六境清淨純一不二。現前六塵所遺留的幻影不再反復相續不斷的生起。固執事物而不離執著之妄心已了。虛空明淨純是智慧。慧性光明圓融遍滿瑩照十方世界。其智慧乾燥而未淳熟未得定水潤澤乾有其慧所以取名乾慧地)至等覺位止。是這個覺者,剛開始獲得金剛心中,最初的乾慧地。像這樣一地一地、一層一層,不論在單一地,或是多地上,都有十二位階要修習。要一層一層,重重不斷的修習盡了,才能登上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智德不可思議的佛果位,成就無上道。所有菩薩,在這種種修習的地位上,都是以堅固不壞,純一堅利的金剛心。觀察像夢幻般,這十種幽深奧妙的譬喻。在奢摩他(定)中。用所有如來智慧來毘婆舍那(觀照)。以清淨心依次第循序漸漸深入的修證。阿難,像這樣的修學,都是以三增進(世增上、自增上、法增上)的方法,來斬斷不善法,增長一切善法。就像這樣以三增上勢力,起善有漏,或無漏道的緣故。這是能夠方便善巧的成就,五十五位真正菩提(正覺)的道路。以上述方法來思惟觀照的,才是正觀。若是不以上述方法來思惟觀照,而是用其他方法思惟觀照的,就是邪觀。
(原經文)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當何名是經?我及眾生云何奉持?」
佛告文殊師利:「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1]囉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亦名『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呪』;亦名『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汝當奉持。」
(整段經文意思)
那個時候文殊師利法王子(從世尊口所說正法所出生,紹繼佛身不斷絕,助佛教化之第一法子也故名法王子經中多稱文殊為法王子者)。在大眾中立即從座位上站起來,頂禮佛的腳後向佛說道:應當為這部經取什麼名字呢?我以及所有的眾生,又如何來瞭解奉行保護受持呢?佛告訴文殊師利說:這部經名叫,大佛頂悉怛多般怛囉(梵Sita%tapatra「悉怛多般怛羅,云白傘蓋,即指藏心。不與妄染相應,故云白。遍覆一切法,故云蓋。」),無上寶印(如經中說:佛語比丘:為汝說法,所說法者所謂法印,法印即是寶印,寶印即是解脫門。復次三法印名為寶印三昧),十方如來清淨海眼。亦名救護親因(四緣之一。因即緣之意。此非因與緣各別而論,親因即名為緣。)度脫阿難,以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正覺)心,入遍知海((譬喻)佛之正遍知,深廣而不可測量。「正遍知者,真正如法界而知也。法界無相,故諸佛無知也,以無知故無不知也,無知而知者是正遍知也。是知深廣,不可測量,故譬海也。」)。也名叫做如來密因(如來之果德名秘密藏,入此秘密藏之因行云密因。又密者經所說之陀羅尼,是非凡小之所能知,故名密,密即因也。)修證了義。也名叫做大方廣(梵Maha%vaipulya(術語)又云大方等。方者方正,廣者廣大,諸大乘經之通名也。方廣者,十二分教之一,雖為大小乘之通名,而獨用於大乘經者為最多。大乘於方廣部中為最上,故云大方廣。)妙蓮華王((本生)有二人:一,彌勒所問本願經曰:「過去有太子,號蓮華王。端正殊妙,威神巍巍,出遊,道見一人,身體病癩,見已悲念,問病者:何藥能療?答曰:得王身之髓塗身,其病乃愈。是時太子即破身骨,與髓於病人。歡喜惠施,心無悔恨,爾時之太子。即我身是也。」(取意)。一,百緣經四曰:「過去波羅奈國王曰蓮華,治正天下,人民豐樂。時人民貪食多,故種種病生,各相扶持,詣王所,求醫藥。王見病人,生大悲心,集諸醫,使療民眾。諸醫曰:須得赤魚肉血令食,病乃可愈。我等諸醫不能得。時蓮華王念今赤魚釣不得,我當求願,作赤魚形,為眾生治身中諸病。發是願已,自投樓下,命終,生河中作大赤魚。時民眾聞彼河中有大赤魚,各持斤斧割取,食其血肉,病皆愈。其割取處隨而復生。如是十二年,給施眾生,悔恨之心無秋毫。遂命終,生於忉利天。爾時之蓮華王,釋迦佛是也。」)十方(即十方世界)佛母(「佛以法為師,佛從法生,法是佛母。」【又】般若波羅蜜為生諸佛之母,故稱佛母)陀羅尼(所謂陀羅尼也。佛菩薩從禪定所發之秘密言句也。陀羅尼者,總持之義,總持有二釋:一就人,一就法。就人釋者,佛菩薩之定力,能持神咒之功德,故名持,如上四種中所釋者是也)咒(梵語陀羅尼,華譯為咒,即佛菩薩從禪定中所發出來的秘密語)。也名叫做灌頂(故灌者大悲護念義。頂者佛果最頂義,諸佛護念,令至佛頂住。皆名灌頂也)章句諸菩薩萬行(一切之行法也如六度萬行)首楞嚴((術語)S/u%ram%gama,新云首楞伽摩。譯曰健相,健行,一切事竟。佛所得三昧之名也。健相者,譬幢旗之堅固也。以比佛德堅固,諸魔不能壞。一切事竟者,佛德之究竟也。)。你們應當這樣的來瞭解、奉行、保護、受持。
註:【三增上】【奢摩他】【毘婆舍那】
【三增上】
集異門論六卷六頁云:三增上者:一、世增上。二、自增上。三、法增上。
世增上云何?答:如世尊說:有諸苾芻,居阿練若,或在樹下,或住空閑,學所學法;應作是念:今此世間,有多眾集大眾集處,必有天神,成就天眼,具他心智;若近若遠,皆能睹見,心劣心勝,悉能了知。我若發生不善尋伺,能為諸惡耽嗜所依;則諸天神,現知見我。既知見已;互相謂言:今應共觀此善男子,已能厭俗正信出家;云何復生不善尋伺,能為諸惡耽嗜所依。
又於世間大眾集處,或現有佛及佛弟子,成就天眼,具他心智;若近若遠,皆能睹見,心劣心勝,悉能了知。我若發生不善尋伺,能為諸惡耽嗜所依;則諸聖眾,現知見我。既知見已;互相謂言:今應共觀此善男子,已能厭俗正信出家;云何復生不善尋伺,能為諸惡耽嗜所依。
復作是念:彼諸世間,雖見知我;而不及我自審了知。故我今應自審觀察,勿生如是不善尋伺,能為諸惡耽嗜所依。彼因如是自審知見,發勤精進,身心輕安,遠離惛沈,安住正念,心定一趣,制伏愚癡。彼由世間增上力故;能斷不善,修諸善法。如是世間增上勢力,起善有漏,或無漏道;名世增上。
自增上云何?答:如世尊說:有諸苾芻,居阿練若,或在樹下,或住空閑,學所學法;應作是念:我已厭俗正信出家;不應復生不善尋伺,能為諸惡耽嗜所依。數數宜應自審觀察,勿生如是不善尋伺,能為諸惡耽嗜所依。彼因如是自審知見,發勤精進,身心輕安,遠離惛沈,安住正念,心定一趣,制伏愚癡。彼由自我增上力故;能斷不善,修諸善法。如是自我增上勢力,起善有漏,或無漏道;名自增上。
法增上云何?答:如世尊說:有諸苾芻,居阿練若,或在樹下,或住空閑,學所學法;應作是念: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所說之法,善說現見,離諸熱惱,隨順應時,來觀來嚐,智者內證。如是正法,我已了知;不應復生不善尋伺,能為諸惡耽嗜所依。數數宜應自審觀察,勿生如是不善尋伺,能為諸惡耽嗜所依。彼因如是自審知見,發勤精進,身心輕安,遠離惛沈,安住正念,心定一趣,制伏愚癡。彼由正法增上力故;能斷不善修諸善法。如是正法增上勢力,起善有漏,或無漏道;名法增上。
【奢摩他】
(術語)S/amatha,又作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禪定七名之一。譯曰止、寂靜、能滅等。攝心住於緣,離散亂也。大乘義章十三曰:「奢摩他,此翻名止。攝心住緣。目之止。」慧琳音義十八曰:「奢摩他,唐云止。」慧苑音義上曰:「奢摩他,此云止息,亦曰寂靜。謂正定離沈掉也。」圓覺略疏三曰:「奢摩他,此翻云止,定異名,寂靜義也。謂於染淨等境心不妄緣故。若准涅槃經釋,即名能滅、能調、寂靜、遠離、及能清等。」了義燈五本曰:「奢摩他,此云心。」
【毘婆舍那】
(術語)Vipas%yana%,又作毘缽舍那。譯曰觀,見,種種觀察等。觀見事理也。起信論元曉疏下曰:「奢摩他,此云止。毘缽舍那,此云觀。」慧琳音義十八曰:「毘缽舍那,唐云觀。」涅槃經疏十二曰:「毘婆舍那,此翻為觀,亦云見。」慧苑音義上曰:「毘缽舍那,此云種種觀察,謂正慧決擇也。」
(原經文)
說是語已,即時阿難及諸大眾,得蒙如來開示密印般怛囉義,兼聞此經了義名目,頓悟禪那修進聖位,增上妙理心慮虛凝,斷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慈音無遮,善開眾生微細沈惑,令我今日身意快然得大饒益。世尊!若此妙明真淨妙心本來遍圓,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動含靈本元真如,即是如來成佛真體。佛體真實,云何復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道?世尊!此道為復本來自有?為是眾生妄習生起?世尊!如寶蓮香比丘尼,持菩薩戒私行婬欲,妄言行婬非殺、非偷無有業報,發是語已,先於女根生大猛火,後於節節猛火燒然,墮無間獄。瑠璃大王、善星比丘,瑠璃為誅瞿曇族姓,善星妄說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獄。此諸地獄為有定處?為復自然?彼彼發業各各私受,唯垂大慈發開童蒙,令諸一切持戒眾生聞決定義,歡喜頂戴謹潔無犯。」
(整段經文意思)
說完這些話後。當下阿難以及在法會的所有大眾。得以蒙受如來開示秘密藏法印般怛囉(梵Sita%tapatra「悉怛多般怛羅,云白傘蓋,即指藏心。不與妄染相應,故云白。遍覆一切法,故云蓋。」) 藏心的法義,也於同時一併聽聞了這部經經名以及本經綱目究竟圓滿的義理。頓時都悟入了禪那(梵語禪那,華言靜慮。專心歛念,守一不散之謂也。禪有二種:一者世間禪,謂色界、無色界、凡夫所修禪也。二者出世間禪,謂聲聞、緣覺、菩薩所修禪也。)修習趣入聖弟子位,以如來所說,能夠增益眾人向上,微妙不可思議的道理,得以讓與會大眾,緣心念慮化為虛空,心念凝定專一,斷除了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中還有修學者的妄心,以及與第六識中,任運而生,執我見、所知障、定愛、法愛等等微細的煩惱。
阿難,立即從座位上站起來,頂禮佛的腳後。雙手合掌恭敬的向佛說道:大威德(有降伏惡魔之威勢,謂之大威。有護持眾善之功德,謂之大德。)的世尊慈悲的法音,毫無遮隱。善巧的開示,解除眾生微細深沈的煩惱疑惑。使我們今日得以身心暢快適然,得到大豐足的法益。世尊,若此微妙不可思議,光明真實,清淨妙心,本來就圓融遍滿一切處,就像這樣的思惟、推理,甚至是山河大地、花草樹木、以及在地上腹行之蟲、含識有情等等,本具元有的真如。也就是如來成佛真實體,既然佛體是光明清淨真實的,為何還會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六道?世尊,這六道,是本來自然有的?還是因眾生虛妄業習生起而有的?世尊,就好像寶蓮香比丘尼,雖然行持菩薩戒,但是私底下行男女婬欲的罪行,而且還起大妄言說,行男女婬欲事,不是犯殺戒,也不是犯偷盜戒,不會有什麼業報。當她說完這些話後,先是從他女性的生殖器,生起猛烈的大火燃燒。其後猛火便節節往上,燃燒他的身體,死後墮落到無間地獄,受極大苦報。瑠璃族的大王(琉璃王經曰:「佛言諸比丘:彼琉璃王,肆意惡逆,罪盛乃爾。卻後七日,有地獄火,當燒殺之,現世作罪便現世受。大使奏讖,怪與佛同。王大恐怖,乘船入海,冀得自免。停住海中,至七日期盡,水中則有自然火出。燒船及王,一時灰滅。」)善星比丘(善星比丘雖復讀誦十二部經獲得四禪,乃至不解一偈一句一字之義,親近惡友,退失四禪。失四禪已,生惡邪見。作如是言:無佛無法,無有涅槃。(中略)善男子!汝若不信如是事者,善星比丘今者在尼連禪河,可共往問。爾時如來即與迦葉往善星所,善星比丘遙見如來,見已,即生惡邪之心。以惡心故,生身陷入墮阿鼻地獄。(中略)以其宣說無因無果,無有作業。爾乃記彼永斷善根,是一闡提廁下之人,地獄劫住。」)。因為瑠璃大王,要誅滅瞿曇族姓,善星起大妄言,宣說無佛、無法、無有涅槃、一切法空、無因無果、無有作業、撥無因果的言論。生身(分段生死之身曰生身)陷入阿鼻地獄。所有這些地獄,是不是有特定的處所,還是自然有的?他們各個人所造作的業因,是不是各各私自承受這些果報?但希望世尊,下施大慈心,發明開啟我們這些,像頑童一樣,懵懂愚昧無知的心智,使所有一切行持戒律的眾生,聽聞到這堅實明確的法義,能夠歡喜奉行,謹慎小心潔身自愛,嚴守戒律,不去毀犯戒律。
(原經文)
佛告阿難:「快哉此問!令諸眾生不入邪見。汝今諦聽!當為汝說。阿難!一切眾生實本真淨,因彼妄見有妄習生,因此分開內分外分。阿難!內分即是眾生分內,因諸愛染發起妄情,情積不休能生愛水,是故眾生心憶珍羞口中水出,心憶前人或憐或恨目中淚盈,貪求財寶心發愛涎舉體光潤,心著行婬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阿難!諸愛雖別流結是同,潤濕不昇自然從墜,此名內分。
(整段經文意思)
佛告訴阿難,你這個問題,問的真痛快啊! 你問這個問題,可以使所有的眾生,不墮入邪見中。你們現在專心一意的聽著,我立即為你們說明。阿難一切眾生實際本來真實清淨,因他們顛倒不實的,見有虛妄不實,的業緣習氣生起。因這個,虛妄不實分別的念頭,而將實際原本真實清淨的眾生,分為內分與外分。阿難,內分即是眾生分內部分,因一切貪愛執取的汙染,發起虛妄不實情識。情識無有休歇的,聚集累積,能生起愛水(自愛欲之情流出之水液。又愛欲之煩惱,能滋養潤澤業而引未來之果,故譬之以水。)。因為這緣故眾生心裡,思念憶想起珍饈美味,口中就會有口水流出。心裡思念憶想起以前的人,或是因為可憐,或因為怨恨,就會眼中充滿淚水。眾生因為貪求財寶,心裡發出貪愛的口水,所以會全身光亮濕潤。內心貪著行婬欲事的男女,他們的男女二根,自然會流出液體。阿難所有一切貪愛,雖然有所不同,但是他流注的結縛是相同的,濕潤沉溺不能超昇,自然就從這個地方,沉沒墮落,這個就取名叫內分。
(原經文)
「阿難!外分即是眾生分外,因諸渴仰發明虛想,想積不休能生勝氣,是故眾生心持禁戒舉身輕清,心持呪印顧眄雄毅,心欲生天夢想飛舉,心存佛國聖境冥現,事善知識自輕身命。阿難!諸想雖別輕舉是同,飛動不沈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外分即是眾生內分之外的部分。因為所有的渴愛仰望會發明生起虛妄不實的想相。這些虛妄不實的想相聚集累積沒有停息則會生起殊勝勇猛氣力。因為這緣故眾生如果內心能行持佛所制定禁非戒惡的戒律(佛制定之法律為禁非戒惡者。三藏中律藏專明之。有五戒八戒沙彌戒具足戒等之別。)便會顯現全身輕安清淨。心裡若有執持咒語手印的人在行為舉止顧眄之間便會顯現雄健剛毅的氣質。心裡頭想要生到天界的人便會作夢夢到他在高高的天空中飛翔。心中常常憶念淨土佛國的人佛土聖境冥冥中便會自然顯現。也能盡己所有不顧自己的身家性命的奉事善知識(佛言:善知識者是全梵行,由此便能離惡知識,不造諸惡。常修眾善,純一清白,具足圓滿梵行之相。由是因緣若得善伴與其同住乃至涅槃事無不辦)。阿難這些所有的想相意念雖然有所不同,但是因安住正法者,隨順正法意念而轉,所產生的輕安精進,輕舉勝解是相同的。這些想相意念,飛騰浮動不停止,不會沈沒淪溺,自然能夠以殷實厚重的精進力。而能超越現況這個就取名叫外分。
註:【邪見】【十八界內外分別】
【邪見】
瑜伽八卷三頁云:邪見者: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撥因、撥果、或撥作用、壞真實事。唯用分別染汙慧為體。
二解 瑜伽八卷十六頁云:云何邪見?謂起誹謗欲樂,起染汙心,若於起誹謗欲樂決定方便、及於彼究竟中,所有意樂。
三解 瑜伽五十八卷三頁云:邪見者:一切倒見、於所知事,顛倒而轉;皆名邪見。當知此見、略有二種。一者、增益,二者、損減。薩迦耶見、邊執見、見取、戒禁取、此四見等,一切皆名增益邪見。謗因、謗用、謗果、壞實事等、心執增益所有諸見,一切皆名損減邪見。無施、無愛、亦無祠祀,是名謗因。無有妙行,亦無惡行,是名謗用。無有妙行惡行諸業果及異熟,是名謗果。無父無母,無化生有情,亦無世間真阿羅漢,諸漏永盡,乃至廣說。如是一切、名壞實事。又此邪見、即計前際諸無因論、邊無邊論、不死矯亂論、及計後際現法涅槃等論。所有沙門若婆羅門。當知如是薩迦耶見以為根本六十二見、三見所攝。謂常見所攝諸邊執見、斷見所攝諸邊執見、及諸邪見。
四解 顯揚一卷七頁云:三、邪見。謂謗因,謗果,或謗功用,或壞實事,染汙慧為體。唯分別起。能障正見為業。如前乃至增長邪見為業。如經說:有邪見者,所執皆倒。乃至廣說。
五解 成唯識論六卷九頁云:三、邪見。謂謗因果作用實事,及非四見諸餘邪執。如增上緣,名義遍故。此見差別、諸見趣中、有執前際二無因論、四有邊等,不死矯亂及計後際五現涅槃,或計自在世主釋梵及餘物類常恆不易,或計自在等是一切物因,或有橫計諸邪解脫,或有妄執非道為道;諸如是等、皆邪見攝。
六解 雜集論一卷十四頁云:邪見者:謗因,謗果,或謗作用,或壞事實,或邪分別,諸忍欲覺觀見為體;斷善根為業,及不善根堅固所依為業,不善生起為業,善不生起為業。謗因者:謂無施與,無愛樂,無祠祀,無妙行,無惡行等。謗果者:謂無妙行及惡行業所招異熟等。謗作用者:謂無此世間,無彼世間,無母,無父,無化生有情等。誹謗異世往來作用故。誹謗任持種子作用故。誹謗相續作用故。壞實事者:謂無世間阿羅漢等。邪分別者:謂餘一切分別倒見。斷善根者:謂由增上邪見,非一切種。
七解 五蘊論四頁云:云何邪見?謂或謗因,或復謗果,或謗作用,或壞善事;染汙慧為性。
八解 廣五蘊論八頁云:云何邪見?謂謗因果,或謗作用,或壞善事,染慧為性。謗因者:因、謂業煩惱性。合有五支。煩惱有三種。謂無明、愛、取。業有二種。謂行,及有。有者:謂依阿賴耶識諸業種子。此亦名業。如世尊說:阿難?若業、能與未來果;彼亦名有。如是等。此謗名為謗因。謗果者:果有七支。謂識、名色、六處、觸、受、生、老死。此謗為謗果。或復謗無善行惡行,名為謗因。謗無善行惡行果報,名為謗果。謗無此世他世,無父無母,無化生眾生,此謗為謗作用。謂從此世往他世作用,種子任持作用,結生相續作用等。謗無世間阿羅漢等,為壞善事。斷善根為業。不善根堅固所依為業。又生不善、不生善為業。
九解 俱舍論十九卷六頁云:於實有體苦等諦中、起見撥無;名為邪見。一切妄見,皆顛倒轉,並應名邪;而但撥無、名邪見者;以過甚故。如說臭蘇惡執惡等。此唯損減。餘增益故。
十解 大毗婆沙論四十九卷十四頁云:問:何故名邪見?答:邪推度故,說名邪見。問:若爾;五見皆邪推度,何獨說此為邪見耶?答:依別行相,立此名故。別行相者,謂無行相。若不依此而立名者,則應五種皆名邪見。五見皆是邪推度故。然無行相,過患尤重;故唯依此、立邪見名。復次若邪推度,亦壞事者;說名邪見。所餘四見,雖邪推度,而不壞事;故別立名。復次若邪推度、謗因果者;說名邪見。所餘四見,雖邪推度,不謗因果;故別立名。復次若邪推度、與施戒修極相違者;說名邪見。餘見、不爾;故別立名。復次若邪推度,亦謗過去未來現在正等菩提三寶歸者;說名邪見。餘見、不爾;故別立名。復次若邪推度、壞二恩者;說名邪見。餘見、不爾;故別立名。二恩者:謂法恩、生恩。壞法恩者:謂無施與,無愛樂,無祠祀,無妙行,無惡行,無妙惡行業果異熟,無此世,無他世。壞生恩者:謂無父,無母,無化生有情,世間無有真阿羅漢,正至,正行,乃至廣說。復次若邪推度、起二怨者;說名邪見。餘見、不爾;故別立名。起二怨者:一、起法怨,二、起生怨。起法怨者:謂言無施與、乃至廣說。起生怨者:謂言無父母乃至廣說。復次若邪推度、壞現量者;說名邪見。餘見、不爾;故別立名。如人陷墜熾火坑中,為誑世間,言我受樂。邪見有情,亦復如是。居種種苦蘊界處中,邪見纏心,言我無苦。如是說者,名壞現量。復次若邪推度、名暴惡者;說名邪見。如契經說:苾芻當知,諸邪見者,隨彼見力所有身業、語業、思求願行、及彼種類、一切能招不可愛不可喜不可樂不可意果。所以者何?彼邪見是暴惡見故。所餘四見、雖邪推度,而非暴惡;故別立名。
十一解 大毗婆沙論九十七卷十六頁云:云何邪見?答:若不安立;則五見皆名邪見。謂若不安立薩迦耶等五見名、及行相差別;即彼五見、皆名邪見。皆於所緣邪推度故。若安立;即惟無施與無愛樂無祠祀無妙行無惡行無妙惡行業果異熟等見名邪見。謂若安立薩迦耶等五見名及行相差別;則惟作無行相轉者、獨名邪見。邪中極故。如說臭蘇及惡旃荼羅等。
十二解 品類足論一卷四頁云:邪見者:謗因,謗果,或謗作用,或壞實事;由此起忍樂慧觀見。
十三解 界身足論上四頁云:邪見云何?謂謗因,謗果,或謗作用,或壞實事。由此起忍樂慧觀見。是名邪見。
【十八界內外分別】
俱舍論二卷十一頁云:十八界中,幾內幾外?頌曰:內十二眼等,色等六為外。論曰:六根、六識、十二名內。外、謂所餘色等六境。我依、名內。外謂此餘。我體既無內;外根不我執依止故。假說心為我。故契經說:由善調伏我,智者得生天。世尊餘處,說調伏心。如契經言:應善調伏心;心調能引樂。故但於心,假說為我。眼等為此所依;親近故,說名內。色等為此所緣;疏遠故,說名外。若爾六識應不名內。未至意位,非心依故。至意位時,不失六識界。未至意位,亦非越意相。若異此者;意界唯應在過去世。六識唯在現在未來。便違自宗許十八界皆通三世。又若未來現在六識,無意界相;過去意界,亦應不立。相於三世,無改易故。
(原經文)
「阿難!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從變流,臨命終時未捨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死逆生順二習相交,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情少想多輕舉非遠,即為飛仙、大力鬼王、飛行夜叉、地行羅剎,遊於四天所去無礙,其中若有善願善心護持我法,或護禁戒隨持戒人,或護神呪隨持呪者,或護禪定保綏法忍,是等親住如來座下;情想均等不飛不墜生於人間,想明斯聰情幽斯鈍;情多想少流入橫生,重為毛群輕為羽族;七情三想沈下水輪,生於火際受氣猛火,身為餓鬼常被焚燒、水能害己,無食無飲經百千劫;九情一想下洞火輪,身入風火二交過地,輕生有間重生無間二種地獄;純情即沈入阿鼻獄,若沈心中有謗大乘、毀佛禁戒、誑妄說法、虛貪信施、濫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獄。循造惡業雖則自招,眾同分中兼有元地。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相,都是隨緣,順著眾生的煩惱習氣(煩惱之餘氣曰習),而生起,隨緣順著,眾生的煩惱習氣,變異、遷移、流轉而死去。
有情眾生,臨到生命終了,在色身尚未捨棄暖觸(俱舍論四曰:「觸者,謂根境識和合生,能有觸對。」) ,身體還溫暖的時候,一生當中,所做善、惡事跡的影像,一下子,全都顯現眼前。
在這時候,違逆眾生心意,讓眾生死亡,的這種習氣,與隨順眾生存的心意––生的習氣,這兩種習氣,相互交涉、較量的結果,純一想相,而沒有間雜著色界、欲界牽絆的心識,立即飛騰上昇,必定往生天界。
若是純一想相,而沒有,兼雜著色界、欲界牽絆,的心識當中,兼具福、慧、善業及願往生佛國淨土,再加上,諸佛加持的清淨願力。自然心識豁然洞開,澈見十方佛國淨土,諸佛菩薩。十方佛國淨土,隨著這有情的願力,要往生哪個佛國淨土,都能往生。
若是福、慧、善業以及清淨願力少,想相煩惱習氣多,的心識,輕揚飛舉,無法太遠。即往生為,飛行空中之仙人,或是有大勢力的鬼王。或是往生為,飛行空中,能吃人,傷害人的夜叉(譯為捷疾鬼大日經疏一曰:「西方謂夜叉為秘密,以其身口意速疾隱秘難可了知故。」),或是往生為,在地面上,四處遊行的羅剎(暴惡可畏食人血肉的鬼。又謂羅剎男。黑身朱發錄眼。羅剎女。為絕美之婦人。)。這類有情,遊行於東持國天Dhr!itara%s!t!ra、南增長天Viru%d!haka、西廣目天Viru%pa%ks!a、北多聞天Dhanada,又云Vais/raman!a這四天中。(須彌山之半腹有一山,名由犍陀羅。山有四頭,四王各居之,各護一天下,因之稱為護世四天王。其所居云四王天。是六欲天之第一,天處之最初也。稱為四天王天Caturmaha%ra%jaka%yika%s,東持國天hr!itara%s!t!ra,南增長天Viru%d!haka,西廣目天Viru%pa%ks!a,北多聞天Dhanada,又云Vais/raman!a。長阿含經曰:「東方天王,名多羅吒,領乾闥婆及毘舍闍神將,護弗婆提人。南方天王名毘琉璃,領鳩槃荼及薜荔神,護閻浮提人。西方天王名毘留博叉,領一切諸龍及富單那,護瞿耶尼人。北方天王名毗沙門,領夜叉羅剎將,護鬱單越人。」)。他想去,這四天中,任何一個地方,他都能夠去而沒有障礙。
這類飛行空中,之仙人、夜叉、或是有大勢力的鬼王、羅剎等有情,其中若有善願、善心維護、奉持我所說法,或是維護佛所制定,禁非戒惡的戒律(佛制定之法律為禁非戒惡者。三藏中律藏專明之。有五戒八戒沙彌戒具足戒等之別。),也隨時保護,修持佛所制定,禁非戒惡戒律的人,或是保護,佛所宣說的神呪,並隨時保護,修持念誦這些神呪的人,或護持修習禪定,保護這些人,能身心平安,獲得法忍(小乘之見道信忍欲界苦諦之理,謂之苦法忍,乃至信忍道諦之理,謂之道法忍。又大乘之菩薩於初地之見道信忍無生之理,謂之無生法忍,其他尚有種種之法忍。大經慧遠疏曰:「心安法名之為忍。」又生法二忍之一。忍耐自風雨寒暑飢渴等非情法來之苦難,亦云法忍。)。這類鬼神,因具少分善根、福德、因緣,所以能夠,親身安住,在如來法座下,為護法神。
情識(欲)想相(色)均勻相等的心識,不飛騰輕舉,也不沉溺墜落,則降生於人間。想相(色)光明清淨的人,就聰慧,情識(欲)幽暗暝矇的人,就愚鈍。
情識(欲)多想相(色)少的心識,就流轉進入畜生道(畜生亦名旁生。婆沙論云:畜謂畜養,謂其橫生,覆身而行,稟性愚癡,不能自立,為他畜養,故名畜生。又名旁生者,謂其形旁而行不正,遍在諸處,由昔惡業報生此道也。)。
情識(欲)重濁者,往生為披毛戴甲,的畜牲族群,情識(欲)輕者,往生為能在空中飛翔,長有羽翼的族類。
七分情識(欲)三分想相(色)的沈沒到水輪(成立世界的四輪之一,在空輪之上有風輪,風輪之上,光音天的雨水造成深十一億二萬之水層,此水層即名水輪)的下方。),往生在猛烈大火燒灼,熱氣蒸騰的境界,受熱氣薰蒸,猛火燒灼的苦惱,出生在惡鬼道,為餓鬼身。恆常的被烈火焚燒,雖然熱惱口渴,但不能喝水,因為惡鬼道眾生,水喝下咽喉會變成火,反而會燒灼傷害到自已。惡鬼道眾生,經常飢渴難耐,乞求飲食,可是都經歷百千劫,而無有飲食可得,即使難得有食物,在其面前,也因為,其咽喉食道細小如針,又因飢渴難忍,急於吃食,大口吞嚥不下,看得到,吃不下痛苦萬分。
九分情識(欲),一分想相(色)的心識,便會向下墮落,一直到火輪的下方,風輪上方。身處在風刀冰冷刺痛(命終時,體中風大動搖,支解身體,其苦如以利刀刺之,故云風刀)火聚燒灼熱惱,這二種苦楚,相互交替逼迫的地獄中。
情識(欲)輕的,生在有間地獄中,情識(欲)重的,生到無間地獄中。
純一只有情識(欲)的,即沈入阿鼻地獄中。這類沈入地獄道的心識中,若是有毀謗大乘的,毀壞違犯佛所制定,禁非戒惡的戒律的,或是有欺騙誑惑眾生,虛妄不實,大妄言說法,欺騙眾生的。或是有虛假不實,貪著信眾所供奉、施捨的財物,而到處去,浮濫、虛假騙取信眾恭敬心,好讓信眾來供奉、施捨財物的,或是犯五逆十重罪的。在這個地獄受報期滿,會再往生,其他十方阿鼻地獄中,重複的受報。依循個人所造作的惡業,雖然都是,自己個別招感果報。
但是這類落入地獄受相同果報,同一類的有情眾生,仍然各自具有一分本身與同類眾生不同個別的業。
(原經文)
「阿難!此等皆是彼諸眾生自業所感,造十習因受六交報。云何十因?
「阿難!一者婬習交接,發於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於中發動,如人以手自相磨觸暖相現前;二習相然,故有鐵床銅柱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行婬,同名欲火;菩薩見欲如避火坑。
「二者貪習交計,發於相吸,吸攬不止,如是故有積寒堅氷於中凍冽,如人以口吸縮風氣有冷觸生;二習相凌,故有吒吒波波囉囉,青赤白蓮寒氷等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多求同名貪水;菩薩見貪如避瘴海。
「三者慢習交凌,發於相恃,馳流不息,如是故有騰逸奔波積波為水,如人口舌自相綿味因而水發;二習相鼓,故有血河、灰河、熱沙、毒海、融銅灌吞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我慢名飲癡水;菩薩見慢如避巨溺。
「四者嗔習交衝,發於相忤,忤結不息,心熱發火鑄氣為金,如是故有刀山、鐵橛、劍樹、劍輪、斧鉞、鎗鋸,如人銜冤殺氣飛動;二習相擊,故有宮、割、斬、斫、剉、刺、搥、擊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嗔恚名利刀劍;菩薩見嗔如避誅戮。
「五者詐習交誘,發於相調,引起不住,如是故有繩木絞挍,如水浸田草木生長;二習相延,故有杻械、枷鎖、鞭杖、撾棒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姦偽同名讒賊;菩薩見詐如畏犲狼。
「六者誑習交欺,發於相誷,誣誷不止飛心造姦,如是故有塵土、屎尿、穢污不淨,如塵隨風各無所見;二習相加,故有沒溺、騰擲、飛墜、漂淪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欺誑同名劫殺;菩薩見誑如踐蛇虺。
「七者怨習交嫌,發于銜恨,如是故有飛石、投礰、匣貯、車檻、甕盛、囊撲,如陰毒人懷抱畜惡;二習相吞,故有投擲、擒捉、擊射、𢱍撮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怨家名違害鬼;菩薩見怨如飲鴆酒。
「八者見習交明,如薩迦耶見戒禁取,邪悟諸業,發於違拒出生相返,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證執文藉;如行路人來往相見,二習相交,故有勘問、權詐、考訊、推鞫、察訪、披究,照明善惡童子手執文簿辭辯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惡見同名見坑;菩薩見諸虛妄遍執如入毒壑。
「九者枉習交加,發於誣謗,如是故有合山、合石、碾磑、耕磨,如讒賊人逼枉良善;二習相排,故有押捺、搥按、蹙漉、衝度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怨謗同名讒虎;菩薩見枉如遭霹靂。
「十者訟習交諠,發於藏覆,如是故有鑒見照燭,如於日中不能藏影;故有惡友、業鏡、火珠披露宿業對驗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覆藏同名陰賊;菩薩觀覆如戴高山履於巨海。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以上所說的這些情境,都是所有眾生,自己造作的業因感招的果報。造作十種長久不斷持續薰染、學習、累積的業因,承受六道輪迴的果報。這十種長久不斷持續薰染、學習、累積的業因是什麼呢?
阿難第一者是,婬欲的習性相交接觸,發起於兩個婬欲習性的互相接觸磨擦,研磨不停,因為相互摩擦不停,所以有大猛火灼熱光在這中間生啟,就像人用自己的雙手,互相接觸磨擦,便會有熱暖的現象產生一樣。由於兩個婬欲習性的互相接觸磨擦,研磨不停,所以會有鐵床、銅柱、…等八熱地獄的果報。因為這緣故,十方所有如來,以男女眼睛貪愛青、黃、赤、白等顯著亮麗的顏色,貪愛男女美麗姣好的形體姿色,以及貪愛於男女行婬欲…等等事都同樣的取名為「欲火」。菩薩只要些微見聞到這些婬欲的情事,就好像碰到大火猛烈燃燒灼熱難忍的火坑一樣,急急忙忙的閃避遠離。
第二者是貪求不止的習性,來來回回不斷的計算、思慮、希求不停,發起於互相的吸取包攬,不斷的吸取包攬不停,就與水大相互感應,因為互相吸取聚積風大形成寒氣,凝結水氣成為寒冰,在這中間就有凍冽悽苦寒冰地獄的果報。就好像人用口呼吸空氣,就有風形成,而產生冷涼的觸覺。貪求不止的欲習交相侵凌,所以有吒吒、波波、囉囉等聲響生起,青色、赤色、白色等蓮花及寒氷等等境相生起。所以十方所有如來,對於凡是對外境,種種形色,多所希求的心識,同樣的都取名叫貪水(貪愛之情能吸引物,又滋長惡法如水)。菩薩只要些微見聞到貪愛執取的事,就好像碰到瘴癘之氣聚積所形成凶惡恐怖的大海一樣,急急忙忙的閃避遠離。
第三者視自己比人強,而驕傲欺凌他人,的習性,相互侵犯凌越,比較高下。發生了,相互僵持、對峙的情況,相互之間,你來我往的交相侵犯凌越,不停息。因為這緣故,所以有奔騰向四方流逸散去的波浪,聚積波浪成為大海水。就好像人的口舌,自相綿綿不絕的攪動,而產生口水唾液。視自己比人強,而驕傲欺凌他人我慢的習氣,相互相鼓動激盪,所以有血河、灰河、熱沙、毒海、融銅灌吞…等等,地獄報應的情事。因為這緣故,十方所有如來,對於一切聲、色、目光、見解有我慢習氣,都取名叫飲愚癡水。菩薩只要遇見些微我慢的習氣,就好像要避開巨大的急流漩渦一樣的趕緊遠離。
第四者嗔恚惱怒的習氣,交相衝突,發起於相互之間的忤逆衝撞,相互忤逆衝撞的習氣,聚集糾結不停息,心裡熱惱發動瞋火,鑄練、忤逆、惱怒、衝撞的習氣,化成堅固金戈鐵器等等的刑具。因此緣故,所以有刀山、鐵橛、劍樹、劍輪、斧鉞、鎗、鋸等等刑罰的果報。就好像有人因為含著被冤屈的怒氣,導致心上殺氣飛騰激盪。嗔恚惱怒的習氣,相互激盪的結果,化成宮、割、斬、斫、剉、刺、搥、擊等等報應的事。因為這緣故,十方所有如來,對於一切聲色目光見解有瞋恚的人,取名叫名利刀劍。菩薩只要遇見些微瞋恚的習氣,就好像要避開被誅滅、殺戮一樣的恐懼,趕緊遠離。
第五者狡詐、虛偽的習氣交相誘導,發起於相互調笑戲弄,導致心迷惑動亂不能安住。因為這緣故,所以有好像用木頭讓兩條繩子絞挍在一起,又好像有水浸潤的田地,草木就會生長一樣。兩個狡詐、虛偽的習氣,相互誘導滋長,綿延不絕,因為這緣故,就有杻械、枷鎖、鞭杖、撾棒等等的事情生起。因為這緣故,十方所有如來,對於一切聲、色、目光、見解有姦偽的人,取名叫讒賊。菩薩只要遇見些微狡詐、虛偽的習氣,就好像要避開犲狼的傷害一樣的害怕,趕緊遠離。
第六者為了貪求利益供養,以不實的言行,互相欺騙的習性,交相欺騙、誣誷。發起於相互的欺騙、誣誷,相互欺騙、誣誷不停,飛揚騰躍的心,造作姦偽不實的事,因為這樣所以有塵土、屎、尿等等,穢污不淨的果報。這個習性,就好像在風中,飛揚的微塵粒子,你看不見。兩個相互的欺騙誣、誷習性交互作用的結果,就有沉沒、淪溺、騰躍、拋擲、飛揚、墜落、漂蕩、淪墮…等等情事產生。所以十方所有如來,對於一切聲、色、目光、見解,有相互的欺騙、誣誷的人,同樣都取名,叫劫奪殺害。菩薩只要遇見些微的欺騙、誣誷的習氣,就好像踐踏到大毒蛇,害怕被咬傷一樣的,趕緊跳開。
第七者怨憎人,或嫌忌事物的習性,交互在心裡生起,心裡面集結怨氣不能捨離,就有飛擲石塊、投擲瓦礰、鎖藏在箱子裡,用木輪載重,的一種大車載著,或用甕盛著,或將人裝入袋中撲殺…等等的刑罰產生。就好像陰險狠毒的人,心裡面,懷藏、畜養著惡毒害人的念頭。怨憎人或嫌忌事物的習性,兩個這種習氣相互侵吞著,所以有投擲、擒捉、擊射、絞扯、牽拉等等的情事產生。所以十方所有如來,對於一切聲、色、目光、見解有怨憎人,或嫌忌事物的習性,就取名叫違害鬼。菩薩只要遇見些微怨憎或嫌忌事物的習氣,就好像,被逼迫強要他喝毒酒一樣的恐怖,趕緊逃離。
第八者邪心分別,名之為見。所謂身見、邊見等等邪見的習性,交互顯現,就如薩迦耶見、戒禁取邪見、偏斜不正的解悟…等等事項。發起違逆抗拒出生交相往返的業行。因為這緣故,所以有國王使者主事官吏,拿著公文、證明文件來抓人,執行審問查證刑罰。就好像行路人不停地來來往往。邪見的習性,相互交涉,就有勘查、訊問、權巧、詐偽、考訊、推斷、鞫察訪披究照明,善惡童子手拿著公文簿冊,言辭抗辯等等的情事。所以十方如來,對於一切聲、色、目光、見解,有惡見、邪見、邊見等等習性,都是同樣取名叫邪見坑。菩薩只要遇見些微虛妄不實遍計所執的邪見,就好像被逼迫要跳入有毒的大坑洞一樣的恐懼,趕緊逃離。
第九者冤屈、譭謗、誣陷的習性交相加害,發起了相互間,誣誷、譭謗、陷害的業行。因為這緣故,就有被兩座山夾住,兩個大石碾壓,搗舂、耕犁、研磨…等等的果報。就好像向上司或長輩詆毀傷害他人或逼迫冤屈陷害忠良好人…等等。冤屈誣陷的習性相互排擠壓迫,所以有被押解、被按捺、被搥打、被按壓、非難、指責、被慢慢的滲透離間、被衝撞、被算計陷害…等等情事。所以十方如來,對於一切聲、色、目光、見解有冤屈、譭謗、誣陷習性,同樣的都取名叫讒害人的老虎。菩薩只要遇見些微冤屈、譭謗、誣陷的習性,就好像要遭到雷劈閃電襲擊一樣的恐怖,趕緊逃開。
第十者好爭論、訴訟、打官司的習性,這些交互的諠染、爭辯、吵鬧,的習氣引發了隱藏、掩飾不為人知的罪業。因為這樣,所以就有鑒定、見證、驗明,等等的業行生起。就好像在中午時分,太陽高照,任何事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連影子都不能隱藏。所以有不好的朋友、罪業的鏡子、光明的火珠等等,來披露你往昔所造隱藏著不為人知的惡業,加以比對、驗證…等等情事。因為這緣故,十方所有如來,對於一切聲、色、目光、見解有隱藏掩飾,不為人知的罪業,同樣的都取名叫隱藏在陰暗處的盜賊。菩薩觀照覆藏的習氣,就好像背負載著巨大的高山,行走在大海上一樣的隨時有滅頂沉溺的恐怖,趕緊遠離。
註: 【十習因】【十因十果】
【十習因】
〔一、媱習因〕,習即數習之義。媱習因者,謂媱習交接,研磨不休,故有火光於中發動,二習交然,故有鐵床銅柱八熱地獄之報也。(八熱者,想獄、黑繩獄、堆壓獄、叫喚獄、大叫喚獄、燒炙獄、大燒炙獄、無間獄也。)
〔二、貪習因〕,貪習因者,謂貪習之心,往來計筭,發於相吸,吸攬不止,則感於水,積風為寒,結水為冰,故有寒冰地獄之報也。(吸,入息也。)
〔三、慢習因〕,慢習因者,謂慢習交陵,發於相恃,憍縱馳騁,流逸不止,積致惡毒,故有血河毒海灌吞之報也。
〔四、瞋習因〕,瞋習因者,謂瞋習交衝,發於相忤,故心熱發火,鑄氣為金,此業所感,故有宮割斬斫等報也。(鑄氣為金者,謂熱惱不息,氣忿成堅也。宮即五刑中之宮刑也。)
〔五、詐習因〕,詐習因者,謂詐習交誘,發於相調,詐偽之心,引起不住。此業所感,故有杻械鞭杖等報也。(調者,戲也、弄也。)
〔六、誑習因〕,誑習因者,謂誑習交欺,發於相罔,誣罔不止,其心飛揚,如風鼓塵,使人無見。故有騰擲飛墜漂淪等報也。
〔七、冤習因〕,冤習因者,謂冤習交嫌,發於[行@(午/止)]恨,如陰毒人,心懷毒惡,此業所感,故有投擲擊射等報也。
〔八、見習因〕,見習因者,謂見習交明,邪悟諸業,各執己見,互相是非,其事發於違拒,故有勘問權詐,拷訊推鞫(音菊)等報也。
〔九、枉習因〕,枉習因者,謂枉習交加,發於誣謗,如讒賊人,逼枉良善,此業發現,故感拘押按捺,迫蹙其體,瀝漉其血等報也。
〔十、訟習因〕,訟習因者,謂諍訟交喧其事,發於隱覆,如鑑照燭,不能隱藏,故有業鏡、火珠,披露宿業對驗等報也。
【十因十果】
十種的業因和十種的果報,即
一、淫習因,有鐵床銅柱八熱地獄的果報;
二、貪習因,有寒冰地獄的果報;
三、慢習因,有血河毒海灌吞的果報;
四、瞋習因,有宮割斬斫等果報;
五、詐習因,有杻械鞭杖等的果報;
六、誑習因,有騰擲飛墜漂淪等的果報;
七、冤習因,有投擲擊射等的果報;
八、見習因,有勘問權詐拷訊推鞫等的果報;
九、枉習因,有拘押按捺迫蹙其體與瀝灑其血等的果報;
十、訟習因,有業鏡之火珠披露其宿業以對驗的果報。
FROM:【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