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4日 星期五

大佛頂萬行首楞嚴經卷四白話說明(下)

——接上帖——
(原經文)
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疑惑銷除心悟實相,身意輕安得未曾有,重復悲淚頂禮佛足,長跪合掌而白佛言:「無上大悲清淨寶王善開我心,能以如是種種因緣方便提獎,引諸沈冥出於苦海。世尊!我今雖承如是法音,知如來藏妙覺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來十方國土,清淨寶嚴妙覺王剎;如來復責多聞無功,不逮修習。我今猶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賜以華屋,雖獲大宅要因門入。唯願如來不捨大悲,示我在會諸蒙暗者捐捨小乘,必獲如來無餘涅槃本發心路,令有學者從何攝伏疇昔攀緣,得陀羅尼入佛知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在會一心佇佛慈旨。
(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以及在法會中的所有大眾,聽聞釋迦摩尼佛的開示教誨,所有的疑情業惑都銷融淨盡,心中了悟實相的義理,身心得到未曾有過的輕快安適。又再次的涕淚悲泣,頂禮佛的腳後,長跪合掌而向釋迦摩尼佛說道:無上大悲清淨寶王,善巧開啟我的心。能夠以種種的因緣,方便善巧的提攜鼓勵,引導所有沈淪冥矇暗昧的眾生脫離苦海。世尊。我現在雖然承聞聽受這樣的法音,了知如來藏妙覺明心遍滿十方世界,含容孕育如來十方世界國土,一切清淨寶貴莊嚴殊勝微妙明覺法王剎土。如來又譴責我多聞無有功用,如來藏妙覺明心,不須假藉修持薰習而得。我現在就好像在外地行旅要住宿的人,忽然蒙受天王賞賜給我豪華的大宅第 ,雖然獲得大華宅,也要有門才能進入啊! 但希望如來不捨棄大慈悲心,開示在法會中所有這些冥矇暗昧的人,捐棄捨離小乘法門,能究竟圓滿獲得,如來圓證無餘涅槃根本,發心俢習的道路。使我們這些尚在有所修學(在小乘四果中,前三果為有學,即有所修學的意思,第四果為無學,即無可修學的意思。)的人,知道從哪裡攝受降伏,以往攀緣(心隨外境而轉)的習性,證得陀羅尼能總持無量佛法,令不忘失。於一法中,持一切法(陀羅尼者:增上念慧,能總任持無量佛法,令不忘失。於一法中,持一切法;於一文中,持一切文;於一義中,持一切義。攝藏無量諸功德故;名無盡藏)契入佛的正知正見。阿難說完這些話後,向釋迦摩尼佛行五體投地大禮後,這時所有在法會的人都專心一意,等待著釋迦摩尼佛,慈悲的來為他們,開示妙法的意旨。

(原經文)
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覺、聲聞,於菩提心未自在者,及為當來佛滅度後末法眾生發菩提心,開無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難及諸大眾:「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惓,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
(
整段經文意思)
那時世尊,慈哀悲愍,法會中的緣覺聲聞們,在菩提心(求正覺大道的心)上,還沒能遠離煩惱之繫縛,通達無礙的人。以及為了為未來佛滅度(即涅槃。滅是滅見思塵沙,無明三種惑,度是度分段變易兩種生死)後,佛法進入了微末的時期(佛法分三個時期,即正法時期、像法時期、末法時期。正法時期一千年,像法時期一千年,末法時期一萬年。現在正是末法時期,即佛法進入了微末的時期。),那個時期的眾生,有發起菩提心(求正覺大道的心)的人,開啟無上乘微妙不可思議修行的道路。立即向阿難及法會中所有大眾,宣說開示道:你們這些人,如果是,已經堅定不移的發起菩提心(求正覺大道的心)安住在諸佛如來,微妙不可思議三摩地(正定),一心不亂,不生疲倦。應當先明了覺知,初發菩提心(求正覺大道的心)的二個堅固不變的義理。

(原經文)
云何初心二義決定?
什麼是,初發菩提心,的二個堅固不變絕對的義理呢?

(原經文)
「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以是義故,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阿難!汝觀世間,可作之法誰為不壞,然終不聞爛壞虛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終無壞滅故。則汝身中堅相為地、潤濕為水、煖觸為火、動搖為風,由此四纏分汝湛圓妙覺明心,為視、為聽、為覺、為察,從始入終五疊渾濁。云何為濁?阿難!譬如清水,清潔本然,即彼塵土灰沙之倫,本質留礙,二體法爾性不相循,有世間人取彼土塵投於淨水,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容貌汩然明之為濁,汝濁五重亦復如是。
(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所謂初發菩提心,要了解的第一個義理是,你們若是想要捐棄捨離聲聞,修菩薩乘來證入佛知見,應當仔細觀察,在當初發起修行佛道時的心,與所覺證佛果位時的心,是相同還是相異。
阿難,若是在當初發起修行佛道時,是以生滅心為根本,作為修持的因地,而想要求,在果地上,能圓證一佛乘,不生不滅的佛果,無有是處(絕對沒有這個道理)
(編者按:禪宗五祖所說因地果還生的道理在此!)
因為這個義理的緣故,你應當觀照明察,所有一切眾生,居住之國土世界,可造作之有為法,都是遵從變異壞滅的法則。阿難,你觀察世間,可造作之有為法,有哪一個是不變異壞滅的。可是始終沒聽聞過,有虛空爛壞的事。是什麼緣故呢?因為虛空並不是有為造作形成的,因此,自始至終,沒有壞滅的情況。所以在你的身中,堅固不動的體相,被識知為地,潤澤潮濕的體相,被識知為水,煖熱的觸受,被識知為火,動蕩搖擺不定的體性,被識知為風。由於這四種纏縛遮障,把你清澈明淨,寂然不動,圓融遍滿十方,的妙覺明心,分別成為視、為聽、為覺、為察,其實這種種分別,從開始直到終了,都是由地水、火、風、空五大,重疊渾淆,混亂生出。

(原經文)
「阿難!汝見虛空遍十方界,空見不分;有空無體、有見無覺,相織妄成,是第一重名為劫濁。汝身現摶四大為體,見聞覺知壅令留礙,水火風土旋令覺知,相織妄成,是第二重名為見濁。又汝心中憶識誦習,性發知見容現六塵,離塵無相離覺無性,相織妄成,是第三重名煩惱濁。又汝朝夕生滅不停,知見每欲留於世間,業運每常遷於國土,相織妄成,是第四重名眾生濁。汝等見聞元無異性,眾塵隔越無狀異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異失準,相織妄成,是第五重名為命濁。
(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你觀見虛空遍滿十方世界,虛空與見性無法分別,有虛空相沒有虛空體,可觀見虛空,但沒有觸摸到虛空的覺觸,這虛空相是由見聞覺知的塵影,互相交織重疊虛幻不實的形成。這是第一重,取名為劫濁(人壽減至三十歲時,饑饉災起。減至二十歲時,疾疫災起。減至一十歲時,刀兵災起。世界眾生,無不被害,是名劫濁)你的色身目前攫取聚集﹑結合地、水、火、風四大為色身。見、聞、覺、知(眼識所受,名見;耳識所受,名聞;三識所受,名覺;意識所受,名知。說四境故。見聞覺知,是根非識)這四種塵境,阻塞不通相互的窒礙。水、火、風、土這四大又促使見、聞、覺、知這四種塵境。相互交織重疊虛幻不實形成一世界。這是第二重,取名為見濁(謂正法已滅,像法漸起,邪法轉生,邪見增盛,不修善道,是名見濁)。再來你心中記憶不忘的心識作用,是你數數修習餘留的氣分。識性啟發知見,含容顯現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這六塵。離開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緣影,就沒有各種相。離開見、聞、覺、知這四種塵境就沒有識性。境相、緣影與識性,互相交織重疊,虛幻不實,的形成一世界。這是第三重,取名為煩惱濁(謂眾生多諸愛欲、慳貪、鬥諍、諂曲、虛誑,攝受邪法,惱亂心神,是名煩惱濁)又你覺、知、見、聞早晚時時刻刻生滅不停。覺、知、見、聞的識心每每想要留住於世間,但業緣的運轉,又每每於諸國土間遷流,不得停息。這樣見、聞、覺、知的塵影與世間業緣相互交織重疊,虛幻不實的形成一世界,這是第四重,取名為眾生濁(謂眾生多諸弊惡,不孝敬父母尊長,不畏惡業果報,不作功德,不修齋法,是名眾生濁)。其實你們所有人的見、聞、覺、知體性,原本並沒有不同。但是因為一切的塵境,互相阻隔,互相凌越,沒有原因的,產生種種變異,而生起邪見造作惡業。在自性中相互了知。但是在所顯現出來的作用,卻互相的背離。相同與相異的狀態失去了準則,而產生混亂。體、相這兩者相互交織,虛幻不實,的形成一世界。這是是第五重,取名為命濁(謂往古世時,人壽八萬四千歲,今時人壽轉減,百歲者稀。以惡業增故,壽數短促,是名命濁。)

(原經文)
「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伏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如澄濁水貯於淨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沈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
「第二義者,汝等必欲發菩提心,於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為相,應當審詳煩惱根本,此無始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阿難!汝修菩提,若不審觀煩惱根本,則不能知虛妄根塵;何處顛倒處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來位?阿難!汝觀世間解結之人,不見所結,云何知解?不聞虛空被汝墮裂。何以故?空無相形,無結解故。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為賊媒自劫家寶,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於器世間不能超越
(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你現在想要讓見、聞、覺、知,能深深契入,如來恆常安樂,自主清淨,本然境界。
首先應當,揀擇死、生的根本源頭,依止於,不生不滅,圓融遍滿,清澄明淨寂然的體性,而來成就,用清澄明淨寂然的體性,來使這些,虛妄煩惱慢慢迴旋沉澱,熄滅疑惑煩惱的生起,降伏這些煩惱疑惑,回歸安住於本元清淨覺性,證得本元清淨明覺無生滅性,為在因地中,修行時,所依止的心,然後,圓滿成就,佛果地位的修證。
這就好像要澄清混濁的水,就是要將混濁的水,貯存在靜止不動的容器中,安靜沉穩的放著,不要去搖動,水中的沙土,自然會沈澱到容器的下方,清澈的水自然就現前了,這個階段,取名為初步降伏斬斷塵垢污染煩惱。除去泥沙後純一明淨的水,則取名為,永遠斬斷無始無明。就像天空微亮,剛開始呈現白色之時,精粹純淨沒有間雜。讓一切境相的流變顯現,都不會成為煩惱障礙,全都契合涅槃寂靜,清澈明淨,微妙不可思議功德。
第二義則是,你們必定要發菩提心,在菩薩乘上(又名大乘,為五乘之一,即修六度萬行圓滿自他二利以達到佛界的教法)生起大勇猛精進心,堅決確定的想要,拋棄捨離,一切有為造作境相,應當仔細的,觀察審酌煩惱的根源本體。這個無始以來,啟發一切的煩惱業種,滋養一切的煩惱業種,使其生起煩惱業,這些煩惱業惑,到底是誰在造作?是誰在承受?
阿難,你修習成等正覺之道,若不仔細的,觀察審酌煩惱的根源本體。那麼就不能知道,虛妄的六根、六塵在什麼地方顛倒(顛倒義者:謂即於彼能取等義,無常、計常,想倒、心倒、見倒。苦計為樂,不淨、計淨,無我計我,想倒、心倒、見倒。)如果連六根、六塵在什麼地方顛倒,尚且都不知道,那麼你如何來降伏這些,無始以來的根本煩惱,取證如來果位呢?阿難,你觀察世間解開繩結的人,他要解開繩結,若是看不到繩結,他怎麼知道如何去解開這個結。從沒有聽說過,虛空可以被你毀壞撕裂的,是什麼緣故呢?因為虛空並沒有形體相狀,沒有結需要你去解開的緣故。那麼就是你頭臉上的眼、耳、鼻、舌,以及五縕(色、受、想、行、識)和合所成的身心,這六入處,是為賊寇的媒介,引賊來劫奪自己家裡的寶物,因為這樣的緣故,無始以來眾生被所依託的國土世界,生起一切煩惱纏縛所束縛的緣故,使得眾生在器世間(所依之而住的國土世界)受種種的障礙束縛,沒有辦法超越,脫離煩惱纏縛。

:【五濁】【六塵】【潤生】【纏縛】【十纏】【四縛】
 【五濁】 
﹝出法苑珠林﹞
  〔一、眾生濁〕,謂眾生多諸弊惡,不孝敬父母尊長,不畏惡業果報,不作功德,不修齋法,是名眾生濁。
  〔二、見濁〕,謂正法已滅,像法漸起,邪法轉生,邪見增盛,不修善道,是名見濁。
  〔三、煩惱濁〕,謂眾生多諸愛欲、慳貪、鬥諍、諂曲、虛誑,攝受邪法,惱亂心神,是名煩惱濁。
  〔四、命濁〕,謂往古世時,人壽八萬四千歲,今時人壽轉減,百歲者稀。以惡業增故,壽數短促,是名命濁。
  〔五、劫濁〕,劫,梵語具云劫波,華言分別時節。謂減劫中,人壽減至三十歲時,饑饉災起。減至二十歲時,疾疫災起。減至一十歲時,刀兵災起。世界眾生,無不被害,是名劫濁。
【六塵】 
 依於六根所接之塵有六:謂色、聲、香、味、觸、法,是為六塵。塵即染汙之義,以能染汙情識之故。
  一、色 謂眼所見者,如明暗質礙等。以能染汙眼根,故謂色塵。
  二、聲 謂耳所聞者,如動靜美惡等。以能染汙耳根,故謂聲塵。
  三、香 謂鼻所嗅者,如通塞香臭等。以能染汙鼻根,故謂香塵。
  四、味 謂舌所嘗者,如鹹淡甘辛等。以能染汙舌根,故謂味塵。
  五、觸 謂身所感者,如離合冷暖等。以能染汙身根,故謂觸塵。
  六、法 謂意所知者,如生滅善惡等。以能染汙意根,故謂法塵。
【潤生】
 (術語)煩惱有分別起與俱生起二種。依邪師,邪教,邪思惟之三緣而故起,謂之分別起,習為性,自然而起,謂之俱生起。八識中意識為主,起此二種,分別起之煩惱,造善惡之業,俱生起之煩惱,潤其業種,而使受生,謂之潤生。俱生起之煩惱,起於臨終之時,即自體愛,境界愛,當生愛之三愛是也。(參照:)。出於唯識論八,百法問答鈔四。
【纏縛】
(術語)十纏四縛也,又一切之煩惱,纏縛有情而繫於三界之獄者。無量壽經上曰:「解諸纏縛。」同淨願疏曰:「纏謂十纏,縛謂四縛,亦可一切諸煩惱結通名纏縛。」
【十纏】
 ﹝出翻譯名義﹞
  纏者,縛也。謂一切眾生,被此十法纏縛,不能出離生死之苦,證得涅槃之樂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一、無慚〕,慚即慚天。謂人於屏處作諸過惡,不自慚恥也。
  〔二、無愧〕,愧即愧人。謂於人所見處為諸過非,不知羞愧也。
  〔三、嫉〕,嫉者,妒也。謂見他人榮富,心生妒忌也。
  〔四、慳〕,慳者,吝也。謂人於世間貲財及出世間法財,不肯惠施也。
  〔五、悔〕,悔者,恨也。謂所作之過,蒂(音帝)芥胸臆,不能自安也。(蒂芥者,謂剌鞭也。)
  〔六、睡眠〕,睡眠者,謂人昏懵不惺,常樂睡眠,無所省察也。
  〔七、掉舉〕,掉舉者,搖動也。謂心念動搖,不能攝伏,於諸禪觀無由成就也。
  〔八、昏沉〕,昏沉者,昏鈍沉墜也。謂神識昏鈍,懵然無知,不加精進之功,遂致沉墜苦海也。
  〔九、瞋忿〕,嗔忿者,恚怒也。謂人於違情之境,不順己意,便發恚怒,而忘失正念也。
  〔十、覆〕,覆者,藏也。謂隱藏所作過惡,惟恐人知,不能悔過而遷善也。
【四縛】 
(名數)又云四結:
一欲愛身縛,欲界貪欲之縛身者。
二瞋恚身縛,瞋恚之縛身者。
三戒盜身縛,邪戒之縛身者。戒盜又名取戒。是本非戒,強以名戒,故曰戒盜。又以取進行,故名戒取。是外道之邪戒也。
四我見身縛,我見之縛身者。見鞞婆沙論二。
【又】
一、欲縛,欲界諸惑中除無明與見惑者。
二、有縛。二界一切惑中除無明與見惑者。
三、無明縛,三界之無明也。
四、見縛,三界之惡見也。見大經淨影疏。

(原經文)
「阿難!云何名為眾生世界?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位方有十,流數有三。一切眾生織妄相成,身中貿遷,世界相涉;而此界性,設雖十方定位可明,世間秖目東西南北,上下無位中無定方,四數必明與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轉十二,流變三疊一十百千,總括始終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為什麼取名為眾生世界呢?世是遷流的意思,是謂過去現在未來時間上的遷移流轉。界是方位的意思,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為界。現在你應當知道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方位有十個,遷移流變的數有三個,一切眾生編織重疊組成虛妄的想相,身中錯綜複雜的變化遷移,與世界相互牽連交涉。而這界限雖然假設有十個方位,但是固定的幾個方位,是可以確定的,世間的人祇能看到東西南北這四個方位,上下並沒有固定方位,中間無也沒有固定的方位,這四個方位的數目是必需明瞭的。用這四個方位數目,來與過去現在未來這三世相互的交涉,每一世有四個方位,四個方位中每一方位又有三個世,這樣委宛流轉變化交涉,這數目總共有十二。依四方三世數乘之,依十二進位加之這樣遷流變化,數目由一進到十再由十進到百再由百進到千,像這樣由起始計算到終了,總計六根之中,各各根的功德,都有一千二百數。

(原經文)
「阿難!汝復於中克定優劣,如眼觀見後暗前明,前方全明後方全暗,左右傍觀三分之二,統論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無德,當知眼唯八百功德;如耳周聽十方無遺,動若邇遙諍無邊際,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如鼻嗅聞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闕中交,驗於鼻根三分闕一,當知鼻唯八百功德;如舌宣揚盡諸世間出世間智,言有方分理無窮盡,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如身覺觸識於違順,合時能覺離中不知,離一合雙,驗於身根三分闕一,當知身唯八百功德;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惟聖與凡無不苞容盡其涯際,當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你再從六根之中,評量一下這六根之中哪一根的功德比較優勝,哪一根功德比較下劣。例如眼有觀見的功用,但只能看見前方,後方看不見。前方全都能看見。後方全都看不見。左邊右邊能夠旁觀見三分之二。統合來論眼根所作功德,眼根所作功德並不完全。只有三分可以說是功德的。有一分並無功德可言。以全部功德是一千二百來算,應當知到眼根的功德只有八百功德。例如耳根,能周遍聽到十方所有的聲響,並無遺漏的。在動態的聲響方面,似有因遠、近而有聲響大小的分別。但是在靜態的聲響方面,耳根的覺知,無有邊際。因此應當知道,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例如鼻根能夠嗅聞,與呼吸相通。有呼出有吸入,但缺乏中間相互交涉的部分。我們檢驗鼻根的功德,三分之中缺少一分。因此應當知道,鼻根功德只有八百。例如舌根能宣揚法音,可以窮盡所有一切,世間出世間智慧。雖有各地方,語言上不同的分別,但是道理是無窮無盡的。因此應當知道,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例如身根的覺觸,觸識產生,在於離開或碰觸。碰在一起時,能夠產生覺知。離開了就沒有覺知了,離開是一分功德,碰觸是兩分功德。我們以此來檢驗身根的功德,三分功德裡面缺少一分。因此應當知道身根,只有八百功德。例如意根寂靜,含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窮盡十方法界邊際,不管是聖賢與凡夫,沒有不被包容在內的。因此應當知道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原經文)
「阿難!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窮流根至不生滅,當驗此等六受用根,誰合?誰離?誰深?誰淺?誰為圓通?誰不圓滿?若能於此悟圓通根,逆彼無始織妄業流,得循圓通,與不圓根日劫相倍,我今備顯六湛圓明,本所功德數量如是,隨汝詳擇其可入者,吾當發明令汝增進。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於其中間亦無優劣;但汝下劣未能於中圓自在慧,故我宣揚,令汝但於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
(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你現在想要來回溯探索,三界之生死(識滅名死,福德因緣識起名生)欲流。(欲界貪瞋等之思惑也,由此思惑而流轉於欲界,故名欲流。又總名三界之生死曰欲流,以是為依欲惑而得之流轉也)追根究底的回溯探索,這些欲流的根本源頭,到不生不滅之地。應當檢驗這些六受用根,哪一個是和合的,哪一個是分離的,哪一個是深沉的,哪一個是淺薄的,哪一個是圓融通達的,哪一個不是圓融遍滿的。若是能夠在這個地方,證悟到圓通根,能迴溯那些無始以來,交織重疊,虛幻不實的由身、口、意所造作,善、惡、無記之業流,得以循著圓通與不圓通的根性,日日來銷融,由身、口、意所造作,善、惡、無記之業障,日日的增益清淨本然如來藏性的顯發。我現在,完整的呈現六根清澄寂然,圓融明淨性,本然具有的功德,數量如上面所述。隨著你詳細審酌後,選擇其中,自己可以契入的一根,。我自當顯發宣揚說明,讓你能依循修持,來增進您的智慧。十方如來,在十八界處,一一的修行,都能證得圓滿無上菩提(正覺)。在這十八界的中間,也沒有哪一個比較優良()哪一個比較下劣(不好)的分別。但是你心性煩惱不清淨不堅固,心性卑下愚劣,不能夠在這中間,圓證自在般若智慧。所以我在這個地方,特別加以宣揚說明,使你只要在一個根門上,深入修持探究。如果能契入根性,達到沒有妄幻清淨本然境界,那麼那六知根,將在同一時間,都得到清淨。

註:世界】【流變三疊】
【世界】
 (術語)梵語曰路迦Loka,世為遷流之義。謂過現未時之遷行也。界謂具東西南北之界畔。即有情依止之國土也。又曰世間。間為間隔之義,故與界之義同。此二者雖通用於有情與國土。而常言者為國土也。楞嚴經四曰:「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名義集三曰:「間之與界名異義同,間是隔別間差,界是界畔分齊。」

【流變三疊】
一疊--->一一疊之流變成十---依四方三世數乘之---零數2成數為10

二疊--->一一疊之流變成百---依十二進位加之-----零數20成數為100

三疊--->一一疊之流變成千---依十二進位加之-----零數200成數為1000

(原經文)
阿難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門,能令六根一時清淨?」
(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向釋迦摩尼佛問道:世尊,為何只要回溯探索,三界生死(識滅名死,福德因緣識起名生)欲流的根本源頭,在一個根門上,深入修持探究,如果能契入根性,達到沒有妄、幻,清淨本然境界,而能使六根,在同一時間,都得到清淨呢?

(原經文)
佛告阿難:「汝今已得須陀洹果,已滅三界眾生世間見所斷惑,然猶未知根中積生無始虛習,彼習要因修所斷得,何況此中生住異滅分劑頭數?今汝且觀現前六根,為一?為六?
「阿難!若言一者,耳何不見、目何不聞、頭奚不履、足奚無語?若此六根決定成六,如我今會與汝宣揚微妙法門,汝之六根誰來領受?」
(
整段經文意思)
釋迦摩尼佛告訴阿難,你現在已經證得須陀洹果(預流。聲聞四果中初果之名也。入流者,初入聖道之義)雖已熄滅,三界世間眾生,見、聞、覺、知顛倒妄見,斷除煩惱疑惑,但是仍然不知六根中,無始以來,所聚集累積生起眾多虛妄顛倒的習性,這些虛妄顛倒的習性,要以如法修習來降伏斷除。更何況在這六根中間,生、住、異、滅的變化,分配到每一根中的這些變化,變得更形複雜了。現在你暫且觀察,現前的六根,是一還是六,阿難,若說是一,耳根為何不能觀見,眼目為何不能聽聞,頭又為什麼不能行走,腳又為什麼不能言語。若是這六根,確定是分開成,六個獨立的系統,例如我現在在這個法會中,與你宣揚,這個微妙不可思議的法門。請問你的六根,是由哪一根,來承領收受的呢?

(原經文)
阿難言:「我用耳聞。」
阿難說道。我用耳朵來聽聞法音。

(原經文)
佛言:「汝耳自聞,何關身口?口來問義,身起欽承,是故應知非一終六,非六終一,終不汝根元一元六。阿難!當知是根非一非六,由無始來顛倒淪替,故於圓湛一六義生,汝須陀洹雖得六銷猶未亡一,如太虛空參合群器,由器形異名之異空,除器觀空說空為一,彼太虛空云何為汝成同不同?何況更名是一非一?則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復如是。
(
整段經文意思)
佛言;你的耳根獨自聽聞,這跟身口有什麼關係呢?你口來詢問法義,身體起來欽敬承受。所以應當知道不是一就是六,不是六就是一,總不能說你的根原本是一也是六。阿難你應當知道,這六根不是一也不是六,而是眾生由無始以來顛倒輪迴交替的結果,於是在,圓融遍滿一切處,清澄明淨寂然,的體性上,虛妄生出六根義理來。雖然,你現在已經證得須陀洹果(預流。聲聞四果中初果之名也。入流者,初入聖道之義)得以六塵銷融不起分別,但是尚且未忘失掉這個一。就好像太虛空中,參雜聚合的擺著一堆容器,因為容器的形體,各不相同,所以在容器範圍裡面的虛空名稱,都不一樣,若將這些容器除去,再來觀看這個太虛空,又說這個太虛空是一。那個太虛空,為何要因為你,而變成相同或不相同呢?更不用說這個太虛空,要因為你,而來更換名稱,為一或非一了。由上述所舉例子,你就徹底明了,六受用根的義理。

(原經文)
由明暗等二種相形,於妙圓中粘湛發見,見精映色結色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眼體如蒲萄朵,浮根四塵流逸奔色;由動靜等二種相擊,於妙圓中粘湛發聽,聽精映聲卷聲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耳體如新卷葉,浮根四塵流逸奔聲;由通塞等二種相發,於妙圓中粘湛發嗅,嗅精映香納香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鼻體如雙垂爪,浮根四塵流逸奔香;由恬變等二種相參,於妙圓中粘湛發嘗,嘗精映味絞味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舌體如初偃月,浮根四塵流逸奔味;由離合等二種相摩,於妙圓中粘湛發覺,覺精映觸搏觸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身體如腰鼓顙,浮根四塵流逸奔觸;由生滅等二種相續,於妙圓中粘湛發知,知精映法覽法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見,浮根四塵流逸奔法。
(
整段經文意思)
由於,明與暗這兩種相,相互對照之下,在微妙不可思議,圓融無礙,性中沾黏明、暗相,依著最初生起的業識,轉成能見之識引發見相。見性映現色塵,色塵聚合集結,形成根體,根體的最基本組成元素,是為清淨的地、水、火、風四大,因此取名叫做眼體,形狀好像蒲萄花苞。由色、香、味、觸四塵所形成,沒有見、聞、覺、知作用的眼、耳等虛浮根,迅速移動趣向色塵因而可觀見一切境相。由動相與靜相等二種塵相,互相撞擊,在微妙不可思議,圓融無礙性中,沾黏動境二相,依著最初生起的業識,轉成能聽之識,引發聽覺。聽精映現聲塵,聲塵捲起,形成根體。根體的最基本組成元素是為,清淨的地、水、火、風四大,因此取名叫做耳體,形狀好像新長出來卷屈的樹葉。由色、香、味、觸四塵所成,沒有見、聞、覺、知作用的眼、耳等虛浮根,迅速的移動趨向聲塵,因而可聽到一切聲響。由通達、阻塞這二種相互相激發,在微妙不可思議圓融無礙性中,沾黏通、塞這兩種相,依著最初生起的業識,轉成能嗅之識,引發嗅覺。嗅精映現香塵,吸收容納香塵,形成根體。根體的最基本組成元素是為,清淨的地、水、火、風四大,因此取名叫做鼻體,形狀就好像如一雙向下垂的爪子。由色、香、味、觸四塵所成,沒有見、聞、覺、知作用的眼、耳等虛浮根,迅速的移動,趣向香塵,因而可以嗅到各種香、臭味。由於味道濃、淡變化等二種相互相參雜,在微妙不可思議,圓融無礙性中,沾黏濃淡變化等二種相,依著最初生起的業識,轉成能嚐之識,引發味覺。嚐精映現味塵。味塵扭轉糾結在一起,形成根體。根體的最基本組成元素是,清淨的地、水、火、風四大,因此取名叫做舌體,形狀就像剛浮出天際的半弦月一樣。由色、香、味、觸四塵所成,沒有見、聞、覺、知作用的眼、耳等諸虛浮根,迅速移動趣向味塵,因而可以品嚐辨別各種味道。由於分離、聚合等二種相互相摩擦。在微妙不可思議,圓融無礙性中,沾黏離合等二種相,依著最初生起的業識,轉成能觸之識,引發觸覺。覺精映現觸塵,觸塵集聚﹑結合形成根體。根體的最基本組成元素,是清淨的地、水、火、風四大,因此取名叫做身體,形狀就像腰鼓的頸部一樣。由色、香、味、觸四塵所成,沒有見、聞、覺、知作用的眼、耳等虛浮根,迅速移動趣向觸塵,因而產生堅、濕、煖、動、滑性、澀性、重性、輕性、及冷、飢、渴等各種觸覺。由生、滅等二種相,相續不絕。在微妙不可思議,圓融無礙性中,沾黏生、滅等二種相,依著最初生起的業識,轉成能知之識,引發意識。識精映現各種法塵,包攬各種法塵,形成根體。根體的最基本組成元素,是清淨的地、水、火、風四大,因此取名叫做意思,就好像在幽暗的房中,所看見的影像。由色、香、味、觸四塵所成,沒有見、聞、覺、知作用的眼、耳等虛浮根,迅速的移動趣向法塵,因而產生各種想相。

(原經文)
「阿難!如是六根,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失彼精了粘妄發光,是以汝今離暗離明無有見體,離動離靜元無聽質,無通無塞嗅性不生,非變非恬嘗無所出,不離不合覺觸本無,無滅無生了知安寄。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暗明,如是十二諸有為相,隨拔一根脫粘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餘五粘應拔圓脫,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為用。
(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像這樣,六根是因為有覺明性,才具有靈明覺知的能力,喪失了這個覺明性,六根沾黏虛妄不實的六塵緣影而引發光影。所以你現在離開明暗二相,就沒有見體。離開動靜二相,原本就沒有聽聞相,的實質存在,沒有通達阻塞二相,嗅覺就不可能生起。若不是因為濃淡二相的變化,味覺也無法產生。沒有離合二相,覺觸原本就不存在。沒有壞滅相、生起相哪裡能知道,安住寄託在什麼地方呢。你只要,不隨著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這十二個有為造作境相,而起心動念。任意的抽取六根中的任何一根,使其脫離沾黏內部潛伏的煩惱,伏斷這些煩惱,還歸本元真性,啟發本元真性的光明輝耀。只要光明輝耀的本元真性,啟發顯明出來,其餘五根的煩惱黏縛,應會一併拔除,圓滿的解脫所有的煩惱黏縛,不再緣著前面六塵緣影,而生起知見。覺明不是依循著六根而有的,但是藉著六根,本覺圓明得以顯發出來,因為這樣,所以六根得以互相為用。

(原經文)
「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鉢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有觸,如來光中映令暫現,既為風質其體元無;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銷氷,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阿難!如彼世人聚見於眼,若令急合,暗相現前,六根黯然頭足相類,彼人以手循體外繞,彼雖不見,頭足一辯知覺是同,緣見因明暗成無見,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根塵既銷,云何覺明不成圓妙。」
(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你難道不知到在這法會之中,阿那律陀,沒有眼目而可觀見。跋難陀龍(梵語跋難陀,華言善歡喜。謂其能護國土,雨澤以時,瓶沙王年為一會以報之,百姓聞皆歡喜故也。以其無耳能聽,故云無耳而聽。梵語瓶沙,又云頻婆娑羅,華言模實,以身模充實也。),沒有耳朶而可聽聞。殑伽神女 (梵語殑伽,華言天堂來,河名。謂此河源自雪山頂,無熱惱池流出故也。此女即主河之神,遂以為名。以其無鼻能聞,故云非鼻聞香。),不是用鼻子來嗅聞香氣的。驕梵砵提,不同的舌頭都能嚐知味道。舜若多神(梵語舜若多,華言虛空。即主空神也。纂要云:但無麤相之身,亦有微妙之色),沒有色身而有覺觸。以上這些現象,都是六塵緣影在如來光中,令其暫時顯現的映像而已,這些暫時顯現的映像本質為風大原本就沒有體相。所有的滅盡定(滅盡六識心心所而不使起之禪定也。聖人患心勞慮,暫滅心識。得一有為非色心法,領補心處,名滅盡定)證得一向趣寂聲聞的人(一向趣寂聲聞者:謂從本來、是最極微劣慈悲種姓故;一向棄背利益眾生事故;於生死苦,極怖畏故;唯有安住涅槃意樂,畢竟不能趣大菩提。)譬如這法會中的摩訶迦葉,長久以來已經息滅意根,但能圓融遍一切處,的明了覺知,並不是緣著心識之思惟、憶念而有的。

阿難,現前你的六根所有的煩惱黏縛,若能圓滿拔除,六根清澈明淨顯發光明。如果是這樣,那麼,所有一切,虛浮不實,遮蔽真性,的有為法,以及山、河、大地、國土、家屋等等,容受有情的器世間,所有一切,變化無常的境相,一碰觸到你的心念,就好像熱水銷融冰塊一樣,沒有不(都會)立即轉化成為無上知覺。

阿難。就好像那些世間的人,集中注意力在眼根,若是讓他快速的閉合眼睛,黑暗相顯現在面前,那麼六根就都感覺昏黯,頭跟腳的覺知,也是與前述的眼見的例子相類似。那個人用手順著身體外面,摸繞一圈,他雖然看不見,但從頭到腳,一一去分辨識知,的那個覺性,是相同的。由於能看見,是因為有光明,若是黑暗則變成看不見。沒有光明,而能自發出光明的,那麼一切的黑暗相,都永遠無法使他昏暗。六根塵既都銷融清淨了,為什麼這覺明性,不能轉化為,圓融遍滿一切處,微妙不可思議
呢?

(原經文)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說言,因地覺心欲求常住,要與果位名目相應。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菴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稱謂雖別,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若此見聽離於暗明、動靜、通塞,畢竟無體,猶如念心離於前塵本無所有,云何將此畢竟斷滅以為修因,欲獲如來七常住果?世尊!若離明暗見畢竟空,如無前塵念自性滅,進退循環微細推求,本無我心及我心所,將誰立因求無上覺?如來先說湛精圓常,違越誠言終成戲論。云何如來真實語者?惟垂大慈開我蒙悋。」
(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向釋迦摩尼佛說道:世尊,就如同佛所說的,在修行佛道因地時,的始覺妙心,想要恆常安住,要與所證之果地位,的本覺妙心,相應一致。世尊,例如在所證之果的地位中,佛所提到的菩提、涅槃、真如、佛、菴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這七種名相,稱謂雖然不一樣,有所分別,但都是清淨圓融遍滿一切處,體性堅固凝定,好像金剛中,最勝、最堅固的金剛王一樣,恆常安住,堅固不可毀壞。若是這個見、聽,離開於明、暗、動、靜、通、塞等等相,終究是沒有性體的。就好比是這思惟憶念的心識,離開前面六塵落謝的影子,根本就一無所有。為何要將這個畢竟斷滅的念心,用來作為修行的因地,而想來獲證,如來所提到的,七種恆常安住的佛果呢?世尊。若是離開明暗,所見畢竟空無。如果沒有前面六塵落謝的影子,心念的自性就滅去。我這樣往前往後,來回往復,不斷精微仔細的推理、求證發現,根本就沒有我的心,以及我的心所,那拿什麼來安立因地修行的基礎,而來求證得無上知覺呢?如來先前所說的,清澄明淨,精微妙心,是圓融遍滿一切處,恆常安住,的這種說法,即違背超越了誠實言,終究成為戲論。如果是這樣?為何可以說,如來是說真實語的人。希望世尊能垂示大慈悲心,開啟我等眾人昏昧無知的心智。

(原經文)
佛告阿難:「汝學多聞未盡諸漏,心中徒知顛倒所因,真倒現前實未能識,恐汝誠心猶未信伏,吾今試將塵俗諸事當除汝疑。」
即時,如來勅羅睺羅擊鍾一聲,問阿難言:「汝今聞不?」
阿難大眾俱言:「我聞。」
鍾歇無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
阿難大眾俱言:「不聞。」
時,羅睺羅又擊一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
阿難大眾又言:「俱聞。」
佛問阿難:「汝云何聞?云何不聞?」
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鍾聲若擊則我得聞,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聞。」
如來又勅羅睺擊鍾,問阿難言:「爾今聲不?」
阿難言:「聲。」
少選聲銷,佛又問言:「爾今聲不?」
阿難大眾答言:「無聲。」
有頃,羅睺更來撞鍾,佛又問言:「爾今聲不?」
阿難大眾俱言:「有聲。」
佛問阿難:「汝云何聲?云何無聲?」
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鍾聲若擊,則名有聲,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聲。」
佛語阿難及諸大眾:「汝今云何自語矯亂。」
大眾阿難俱時問佛:「我今云何名為矯亂?」
佛言:「我問汝聞,汝則言聞;又問汝聲,汝則言聲。惟聞與聲報答無定,如是云何不名矯亂?阿難!聲銷無響,汝說無聞,若實無聞,聞性已滅同于枯木,鍾聲更擊汝云何知?知有知無,自是聲塵或無或有,豈彼聞性為汝有無?聞實云無,誰知無者?是故,阿難!聲於聞中自有生滅,非為汝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為有為無。汝尚顛倒惑聲為聞,何怪昏迷以常為斷。終不應言,離諸動靜、閉塞、開通說聞無性。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於彼睡時擣練舂米,其人夢中聞舂擣聲,別作他物,或為擊鼓、或復撞鍾,即於夢時自怪其鍾為木石響,於時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夢時,惑此舂音將為鼓響。』
阿難!是人夢中豈憶靜搖、開閉、通塞,其形雖寐聞性不昏,縱汝形銷命光遷謝,此性云何為汝銷滅?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塵根識心應時銷落,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
(
整段經文意思)
釋迦摩尼佛告訴阿難。你雖然修學多聞廣記,但是尚未斷盡,所有自六根門,漏泄而出的煩惱,你心中徒然知道,煩惱顛倒所生起的原因,但是當真正的顛倒,顯現在你眼前時,你實在還不能認識覺知,那個就是顛倒。唯恐你誠摯求法的心,仍然未能信伏我所說的話,我現在試著拿塵世間,世俗的事物舉例,來解除你的疑惑。
那個時候如來立即命令羅侯羅擊鐘一聲,問阿難說,你現在聽到了嗎?阿難以及在場的大眾,都說我聽到了,等到鐘聲停歇後沒聲音時。釋迦摩尼佛又問道,你現在有聽到嗎?阿難以及在場的大眾都說聽不到,那時羅侯羅又擊鐘一聲,釋迦摩尼佛又問道:你現在有聽到嗎?阿難以及在場的大眾,又說都聽到了。釋迦摩尼佛問阿難,你為什麼可以聽到?你為什麼聽不到?阿難以及在場的大眾都告訴釋迦摩尼佛說道:若是敲擊鐘鐘聲響起,那麼我們便聽得到鐘聲。但是敲擊後時間久了鐘聲消失了,音聲響相雙雙滅絕,則聽不到。
如來又命令羅侯敲鐘,問阿難說:你們大家現在有聲音沒?阿難以及在場的大眾,都說有聲音。稍稍停了一會兒聲音消滅了,佛又問說:現在有聲音沒?阿難以及在場的大眾,回答說沒有聲音。過了一會兒羅侯又撞了一下鐘,釋迦摩尼佛又問說:現在有聲音沒?阿難以及在場的大眾,都說有聲音。釋迦摩尼佛問阿難,你為什麼說有聲?你為什麼說無聲?阿難以及在場的大眾,都告訴釋迦摩尼佛說道:若是敲擊鐘,鐘聲響起就有聲,但是敲擊後時間久了鐘聲滅了,音聲響相雙雙滅絕,就無聲了。
釋迦摩尼佛向阿難,以及在場所有大眾,說道:你們今天為什麼說話自己顛倒混亂呢? 大眾以及阿難,都在同一時間問釋迦摩尼佛,世尊為什麼說,我們今天說話,自己顛倒錯亂呢?
釋迦摩尼佛說:我問你們聽到沒?你們回答說聽到,又問你們有聲音嗎?你們回答說有聲音,但是你們這樣子聽到與有聲音,錯亂不定的回答,像你們這樣子,為何不是叫顛倒錯亂呢?
阿難。聲音消失沒有響相,你們說聽不到。若是真聽不到,那麼是這個能聽的聞性,應已消滅,與枯朽的木頭相同,沒有作用了。再敲鐘鐘聲又響起,你們為何?又可以聽聞覺知到鐘聲呢?覺知鐘聲的有無,自然是因為聲塵或無、或有的關係,豈是那個聞性,特別為汝,而變成有或變成無?如果聞性實際上不存在,那麼是由誰來知道,聞性不存在呢?
所以阿難,是聲響在聞性中自己有生有滅,並非聞性為你們聽到聲音而生起,因為你們聽不到聲音而聞性滅去,這使你們,誤以為聞性有,或是聞性沒有了,你們尚且顛倒迷惑,以聲響為聞性,又怎麼去怪那些,昏昧迷悶的人,將恆常安住的,看作是斷滅的呢?
總不應該說,離開這一切動、靜、閉塞、開通等等相狀,就說沒聞性。好比一個熟睡的人,躺在床舖枕頭上睡的很沉,他們家裡有人在他睡覺時,用杵捶打生絲舂米,這個人在睡夢中,聽聞到舂米擣練的聲音,以為是敲擊其他物體,所發出的聲音。或認為那是擊鼓的聲音,或認為那是撞鐘的聲音,就在睡夢中,自己怪自己家裡鐘的聲音,為什麼會是木石相互敲擊的聲音!如果他在那個時候忽然醒來,便會立即知道,那是木杵搥打的聲音,自己告訴家裡的人,我正在睡夢中的時候,將此舂米的聲音,誤以為是擊鼓的聲音了。阿難,那個人在睡夢中,豈能憶念起,靜、搖、開、閉、通、塞等等相狀來。他的形體雖然睡著了,但是他能聽的聞性,並沒有昏昧不明。縱然你的肉體色身消滅了,壽命隨著時光遷移落謝了,這個能聽聞性,為何要為你銷滅呢?因為所有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順應著一切色聲幻相,隨著每一個心念,遷移流轉。從沒有開啟智慧,覺悟到真如本性,清淨微妙,不可思議,恆常安住的道理。眾生不依循著,真如本性,恆常安住,卻追逐著,那些生生滅滅的六塵緣影。因此,也就生生滅滅,間雜污染,遷流輪轉。若能捨棄,那些生生滅滅的六塵緣影,安住在恆常不變的真如本性中,當真如本性的光明,顯現眼前時,根、塵、識心,也同時立即銷滅落謝。思惟憶念想像,就像塵埃一樣,能遮蔽真心,六根對六塵的分別了知,是為污垢,能污染真心,如果想相、識情這二者,都能遠離。那麼你的法眼,在那個時候,立即轉為清澈明淨。這樣,怎麼會,不成就無上知覺呢?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白話說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