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4日 星期五

大佛頂萬行首楞嚴經卷九白話說明(下)

(原經文)
「阿難!彼善男子當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發明內抑過分,忽於其處發無窮悲,如是乃至觀見蚊虻猶如赤子,心生憐愍不覺流淚,此名功用抑摧過越。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覺了不迷久自銷歇;若作聖解,則有悲魔入其心腑,見人則悲,啼泣無限,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那些信佛聞法的善男子(佛稱在家出家之男女曰善男子善女人),當下在定中,得大光明輝耀。他的心識發揚明耀過分或是因心識壓抑過分,忽然在這個當處,發起無窮盡的悲心(惻愴他人之苦而欲救濟之心也),甚至看見蚊蟲、虻蟲等等這些微小蟲子,都好像是看到初生的嬰兒一樣,心中生起憐愍,不自覺的流出眼淚。這就取名,心識用功造作、抑制、摧逼太超過,逾越了分際。了知覺悟的人,知道這些境界,並非是諸佛菩薩,所證到的道果。則不會有過咎差錯,不會被這些境界迷惑,時間久了,這些境界自然銷滅停歇。若是,把這些境界,當作是是諸佛菩薩,所證到的境界,則會有,悲惻悽愴的邪魔,滲入他的心識臟腑之中。只要見到人,就會悲傷啼泣不能自止,因而禪定力退失,當然就會從這地方墮落,再掉入輪迴之中。

(原經文)
「阿難!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勝相現前感激過分,忽於其中生無限勇,其心猛利志齊諸佛,謂三僧祇一念能越,此名功用凌率過越。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覺了不迷久自銷歇;若作聖解,則有狂魔入其心腑,見人則誇,我慢無比,其心乃至上不見佛、下不見人,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又那些在禪定中,的信佛聞法的善男子(佛稱在家出家之男女曰善男子善女人)觀見色陰(色即質礙之義。謂眼、耳、鼻、舌、身諸根和合積聚)銷蝕融化了,受陰(受即領納之義。謂六識與六塵相應,而有六受,和合積聚,故名受蘊。六識、六塵、六受者,眼識受色塵,耳識受聲塵,鼻識受香塵,舌識受味塵,身識受觸塵,意識受法塵也。)光明淨白。殊勝的境相顯現眼前,感動激昂過了分際。忽然在心中,生出無限的勇氣。他的心識勇猛銳利,志氣與諸佛等齊,想說三大阿僧祇劫,一念傾即能超越。這就取名心識用功造作,凌越、輕率,超過分際。了知覺悟的人,則不會有過咎差錯,知道這些境界,並非是諸佛菩薩,所證到的境界。了知覺悟,不被這些境界,迷惑的人,時間久了,這些境界,自然銷滅停歇。若是把這些境界,當作是是諸佛菩薩,所證到的境界,就會有錯亂顛狂的鬼魅,滲入他的心識臟腑之中。這個人遇見他人,則自誇吹噓,修持的境界,而且對待一切貢高我慢(我慢者,謂倨傲恃所執我令心高舉)無與倫比。他的心貢高我慢,甚至到達向上看不見佛。往下看不見眾生的程度。因而禪定力退失,當然就會從這地方墮落,再掉入輪迴之中。。

註:【三摩提(地)】【奢摩他】【善男子】【受蘊】【見濁】【虛明妄想】【悲】【正受】【陰】【色蘊】【狂】【我慢】
【三摩提(地)】
梵語三摩地,華言等持,又云正心行處。謂眾生心行,從無始來,常曲不直,能修此定,心則端直,安住一境而不動也。FROM:【明,一如《三藏法數》】
【奢摩他】
此云止。涅槃經云:奢摩他,名為能滅,能滅一切煩惱結故;又名能調,能調諸根惡不善法故。又曰寂靜,能令三業成寂靜故。又曰遠離,能令眾生離五欲故。又曰能清,能清貪欲瞋恚愚癡三濁法故。以是義故,故名定相。FROM:【宋,普潤法雲《翻譯名義集》】
【善男子】 (術語)佛稱在家出家之男女曰善男子善女人。善者,美其信佛聞法也。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陰】
 1.蔭覆之義,指色聲等之有為法蔭覆真理。2.積聚之義,謂色聲等之有為法積聚生死之苦果。FROM:【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受蘊】
  受即領納之義。謂六識與六塵相應,而有六受,和合積聚,故名受蘊。(六識、六塵、六受者,眼識受色塵,耳識受聲塵,鼻識受香塵,舌識受味塵,身識受觸塵,意識受法塵也。)FROM:【明,一如《三藏法數》】
【見濁】
 (術語)五濁之一。至末世,眾生之邪見盛起。而濁亂世間,如有見無見乃至六十二見等也。法華經方便品曰:「入邪見稠林,若有若無等,依止此諸見,具足六十二。」文句四下曰:「見濁者,無人謂有人,有道謂無道,十六知見六十二等,猶如羅網,又似稠林,纏縛屈曲,不能得出,是見濁相。」法華玄贊四曰:「若於今世法壞法沒,像法漸起,邪法轉生,是名見濁。此以五見而為體性,多近外道惡見數生。」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見濁】
  謂正法已滅,像法漸起,邪法轉生,邪見增盛,不修善道,是名見濁。FROM:【明,一如《三藏法數》】
【虛明妄想】
  虛明妄想者,即受陰也。謂諸眾生,欲想登高,足先酸澀,違順二相,損益現馳,是則受陰無體,虛有所明。經云:汝今現前,順益違損,二現驅馳,名為虛明第二妄想。FROM:【明,一如《三藏法數》】
【悲】
 (術語)梵語Karun!a%,或跛哩泥[*]Parideva,惻愴他人之苦而欲救濟之之心也。大乘義章十一曰:「愛憐名慈,惻愴曰悲。」又曰:「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梵語雜名曰:「悲,跛哩泥[*]。」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正受】
 (術語)梵語三昧Samaya,一譯正受。三為正,昧為受也。是禪定之異名。定心,離邪亂,謂之正,無念無想,納法在心,謂之受。如明鏡之無心現物也。大乘義章十三曰:「離於邪亂故說為正,納法稱受。」探玄記三曰:「納法在心名為正受。」觀經玄義分曰:「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緣慮並亡,三昧相應,名為正受。」同序分義曰:「因前思想漸微,微細覺想俱亡,唯有定心與前境合,名為正受。」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1.蔭覆之義,指色聲等之有為法蔭覆真理。2.積聚之義,謂色聲等之有為法積聚生死之苦果。FROM:【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色蘊】
  色即質礙之義。謂眼、耳、鼻、舌、身諸根和合積聚,故名色蘊。FROM:【明,一如《三藏法數》】
【受蘊】
  受即領納之義。謂六識與六塵相應,而有六受,和合積聚,故名受蘊。(六識、六塵、六受者,眼識受色塵,耳識受聲塵,鼻識受香塵,舌識受味塵,身識受觸塵,意識受法塵也。)FROM:【明,一如《三藏法數》】
【狂】
 瑜伽一卷十二頁云:云何狂?謂由先業所引,或由諸界錯亂,或由驚怖失志,或由打觸末摩,或由鬼魅所著,而發癲狂。FROM:【朱芾煌《法相辭典》】
【我慢】
 (術語)梵語Asmima%na,恃我而自貢高,慢他也。唯識論四曰:「我慢者,謂倨傲恃所執我。令心高舉,故名我慢。」法華經方便品曰:「我慢自矜高,諂曲心不實。」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我慢者,恃己凌他也。謂倚恃己之所能,欺凌於他也。FROM:【明,一如《三藏法數》】

(原經文)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前無新證歸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墮地逈無所見,心中忽然生大枯渴,於一切時沈憶不散,將此以為勤精進相,此名修心無慧自失。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憶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懸在一處,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又那些在禪定中,的信佛聞法的善男子(佛稱在家出家之男女曰善男子善女人)觀見色陰(色即質礙之義。謂眼、耳、鼻、舌、身諸根和合積聚)銷蝕融化了,受陰(受即領納之義。謂六識與六塵相應,而有六受,和合積聚,故名受蘊。六識、六塵、六受者,眼識受色塵,耳識受聲塵,鼻識受香塵,舌識受味塵,身識受觸塵,意識受法塵也。)清楚明白。現前當下,並無新證得的境界,要退回去,又失去了以前所留住的居所。智慧心力衰竭微弱,心識進入幽冥中,墮入寂靜地,甚麼都看不見。心識中,忽然生起巨大的乾渴、枯燥、焦慮、渴望種種感受。任何時候都沈沒在憶念想相中,不能散去。執著這個現象,以為是勤奮精進相。這就取名修持身心而慧水枯竭,喪失心智。知道這這些境界,並非是諸佛菩薩,所證到的道果。了知覺悟,不被這些境界迷惑的人,則不會有過咎差錯。若是把這些境界,當作是是諸佛菩薩,所證到的境界,就會有憶念妄想的邪魔滲入,他的心識臟腑之中,從早到晚的提心吊膽,心懸在一個地方,惴惴不安。因而禪定力退失,當然就會從這地方墮落,再掉入輪迴之中。

(原經文)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慧力過定失於猛利,以諸勝性懷於心中,自心已疑是盧舍那,得少為足,此名用心亡失恒審溺於知見。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見人自言:『我得無上第一義諦。』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又那些在禪定中的信佛聞法的善男子(佛稱在家出家之男女曰善男子善女人)觀見色陰(色即質礙之義。謂眼、耳、鼻、舌、身諸根和合積聚)銷蝕融化了,受陰(受即領納之義。謂六識與六塵相應,而有六受,和合積聚,故名受蘊。六識、六塵、六受者,眼識受色塵,耳識受聲塵,鼻識受香塵,舌識受味塵,身識受觸塵,意識受法塵也。)清楚明白。慧力超過定力,心智力作用太過於勇猛銳利。將所有殊勝性見解,懷藏在心中。自己心中已起疑,認為自己已經是盧舍那佛了,得道少分,卻誤以為自己道業已經滿足了。此名識心作用,亡失了恒常清明的作用,淪墮沉溺於知見。了知覺悟,不被這些境界迷惑的人,則不會有過咎差錯。若是把這些境界,當作是是諸佛菩薩,所證到的境界,就會有下流粗劣容易知足的邪魔,滲入他的心識臟腑中。遇見其他的人,便自己稱言我已經得到無上第一義諦。得少為足大妄語因而禪定力退失,當然就會從這地方墮落,再掉入輪迴之中。

(原經文)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新證未獲故心已亡,歷覽二際自生艱險,於心忽然生無盡憂,如坐鐵床如飲毒藥,心不欲活常求於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脫,此名修行失於方便。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常憂愁魔入其心腑,手執刀劍自割其肉欣其捨壽,或常憂愁走入山林不耐見人,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
整段經文意思)
又那些在禪定中,的信佛聞法的善男子(佛稱在家出家之男女曰善男子善女人)觀見色陰(色即質礙之義。謂眼、耳、鼻、舌、身諸根和合積聚)銷蝕融化了,受陰(受即領納之義。謂六識與六塵相應,而有六受,和合積聚,故名受蘊。六識、六塵、六受者,眼識受色塵,耳識受聲塵,鼻識受香塵,舌識受味塵,身識受觸塵,意識受法塵也。)清楚明白。新的證境尚未獲得,以往的識心已亡失。遍經歷瀏覽這二個邊際,自心生起艱難危險的感覺,內心忽然生出,無盡的憂悲愁苦。就好像坐在燒紅炙熱的鐵床上面,一樣的痛苦難當,又好像飲毒藥,心裡不想活下去,經常要求別人來傷害他的性命,以便早日得以解脫。這就取名,修行不得方便善巧的方法。了知覺悟,不被這些境界迷惑的人,則不會有過咎差錯。若是把這些境界,當作是是諸佛菩薩,所證到的境界,就會有一分的常憂愁邪魔,滲入他的心識臟腑。會手裡拿著刀劍,自己割自己的肉,欣喜自己能夠捨棄壽命。或是會常常,憂悲愁苦的走入山林,不耐煩見到人類。因而禪定力退失,當然就會從這地方墮落,再掉入輪迴之中。

(原經文)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處清淨中心安隱後,忽然自有無限喜生,心中歡悅不能自止,此名輕安無慧自禁。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好喜樂魔入其心腑,見人則笑,於衢路傍自歌自舞,自謂已得無礙解脫,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
整段經文意思)
又那些在禪定中,的信佛聞法的善男子(佛稱在家出家之男女曰善男子善女人)觀見色陰(色即質礙之義。謂眼、耳、鼻、舌、身諸根和合積聚)銷蝕融化了,受陰(受即領納之義。謂六識與六塵相應,而有六受,和合積聚,故名受蘊。六識、六塵、六受者,眼識受色塵,耳識受聲塵,鼻識受香塵,舌識受味塵,身識受觸塵,意識受法塵也。)清楚明白。處在清淨的境界中,心識安適沉穩寂靜後,忽然間,不自覺的有無限喜悅生起,心中歡喜悅樂不能自己停止,這就名叫心識在輕安的狀態下沒有慧力自己來停止,
如果修行者了悟明白這個狀況,不是甚麼殊勝境界,而被這些境界迷惑,則不會有過咎差錯產生。若是把這些境界,當作是是諸佛菩薩所證到的境界,就會有一分好喜樂魔滲入他的心識臟腑,看見人就笑,在大馬路街道旁自己唱歌跳舞,自己宣說已證得無有罣礙解脫自在的境界,因而禪定力退失,當然就會從這地方墮落,再掉入輪迴之中。

(原經文)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自謂已足,忽有無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與過慢、及慢過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時俱發,心中尚輕十方如來,何況下位聲聞、緣覺,此名見勝無慧自救。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禮塔廟摧毀經像,謂檀越言:『此是金銅或是土木,經是樹葉或是疊花,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實為顛倒。』其深信者從其毀碎埋棄地中,疑誤眾生入無間獄,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
整段經文意思)
又那些在禪定中,的信佛聞法的善男子(佛稱在家出家之男女曰善男子善女人)觀見色陰(色即質礙之義。謂眼、耳、鼻、舌、身諸根和合積聚)銷蝕融化了,受陰(受即領納之義。謂六識與六塵相應,而有六受,和合積聚,故名受蘊。六識、六塵、六受者,眼識受色塵,耳識受聲塵,鼻識受香塵,舌識受味塵,身識受觸塵,意識受法塵也。)清楚明白。自己認為,已經道業滿足成就了,忽然間,有沒理由的巨大我慢(我慢者:謂倨傲。恃所執我,令心高舉;故名我慢)心生起。像這樣的甚至慢(恃己而凌他也)與過慢(謂於同類相似法中,執己為勝;或復他人勝於己處,執為相似,言我與他同也),以及慢過慢(於勝爭勝也。謂他本勝於己,而執己為勝,言我定能勝於他也)或是增上慢(言我得增上之法而起慢心也。如未得聖道,謂為已得是也),或是卑劣慢(以劣自誇也。謂己但有下劣少分之能,反自矜誇,以彼多分之能不及於我也)等等這些慢心,在一時之間全部都發起來。心中連十方如來都輕慢了,何況是,對在如來之下位階,的聲聞緣覺人,那他更是輕慢了。這就取名,見解熾勝,而沒有慧來自救。了知覺悟,不被這些境界迷惑的人,則不會有過咎差錯。若是把這些境界,當作是是諸佛菩薩所證到的境界,就會有一分大我慢魔滲入他的心識臟腑。不肯禮拜佛塔廟,摧毀佛經佛像。向施主(檀越Da%napati,謂施主也。越為施之功德,已越貧窮海之義也)們說。這些佛像,只是金、銅或是土、木而已,不值得禮拜,佛經只是樹葉或是疊花而已,不值得尊敬,色身肉體是真常,不自己來恭敬。却去崇拜土木花葉,實在是顛倒啊。那些深信他所說的人,跟隨著他,來搗毀打碎佛經佛像,掩埋丟棄在土地中。像這樣疑誤眾生,聞佛見佛的機緣,因這重罪業,墮入無間地獄,受無盡苦。因而禪定力退失,當然就會從這地方墮落,再掉入輪迴之中。

(原經文)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於精明中圓悟精理得大隨順,其心忽生無量輕安,己言成聖得大自在,此名因慧獲諸輕清。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好清輕魔入其心腑,自謂滿足更不求進,此等多作無聞比丘,疑謗後生墮阿鼻獄,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
整段經文意思)
又那些在禪定中,的信佛聞法的善男子(佛稱在家出家之男女曰善男子善女人)觀見色陰(色即質礙之義。謂眼、耳、鼻、舌、身諸根和合積聚)銷蝕融化了,受陰(受即領納之義。謂六識與六塵相應,而有六受,和合積聚,故名受蘊。六識、六塵、六受者,眼識受色塵,耳識受聲塵,鼻識受香塵,舌識受味塵,身識受觸塵,意識受法塵也。)清楚明白。在精妙靈明中,圓融了悟精深佛理,獲得大隨順(謂菩薩欲為眾生說法,先以善巧方便,隨順教誡,令生信樂之心;然後以如來甚深法義,分別解說,令其易解易入,獲大利益,是名隨順巧方便智)。他的心中,怱然生起,無量輕樂安穩覺受。自己稱言自己,已經成就聖道,獲得大自在。這就取名,因慧獲得了輕安清淨。了知覺悟,不被這些境界迷惑的人,則不會有過咎差錯。若是把這些境界,當作是是諸佛菩薩,所證到的境界,就會有一分,喜好清淨輕安魔、滲入他的心識臟腑之中,自己認為自己,已經圓滿成就道法了,不再追求進步。這些多所造作,一向修禪,而無正聞慧的比丘,會讓後來世眾生,對佛法產生疑惑,毀謗佛法,因這罪業,墮落阿鼻地獄受無量苦。因而禪定力退失,當然就會從這地方墮落,再掉入輪迴之中。

(原經文)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於明悟中得虛明性,其中忽然歸向永滅,撥無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現前乃至心生長斷滅解。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謗持戒名為小乘,菩薩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於信心檀越,飲酒噉肉廣行婬穢,因魔力故攝其前人不生疑謗,鬼心久入或食屎尿與酒肉等,一種俱空破佛律儀誤入人罪,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
整段經文意思)
又那些在禪定中,的信佛聞法的善男子(佛稱在家出家之男女曰善男子善女人)觀見色陰(色即質礙之義。謂眼、耳、鼻、舌、身諸根和合積聚的塵相)銷蝕融化了,受陰(受即領納之義。謂六識與六塵相應,而有六受,和合積聚,故名受蘊。六識、六塵、六受者,眼識受色塵,耳識受聲塵,鼻識受香塵,舌識受味塵,身識受觸塵,意識受法塵也。)清楚明白,在空明了悟中,獲得虛空明淨識性。在這中間,心識忽然歸向恆久的寂滅,全然否定,因果的道理,一心一意的,趣向空無。空心現前,甚至到心中,生起斷滅(指人死之後不復再生的邪見)的見解。了知覺悟,不被這些境界迷惑的人,則不會有過咎差錯。若是把這些境界,當作是是諸佛菩薩,所證到的境界,就會有空魔,滲入他的心識臟腑之中。於是毀謗,執持戒律的修行者,為小乘。菩薩了悟空境界時,會有甚麼執持和毀犯呢?他會在對他有信心的施主Da%napati,謂施主也。越為施之功德,已越貧窮海之義)前,喝酒吃肉,肆無忌憚的,作出婬穢的事情來。因為他有魔力加持的緣故,可以鎮攝迷惑住,眼前跟隨他的人,讓這些人,不會產生懷疑和毀謗。鬼心長久的渗入心識中,有時會吃屎喝尿,就像喝酒吃肉一樣,都被視為空。破壞佛所制定,防非止惡的戒律,或是觸犯人世間的律法,犯罪受罰。因而禪定力退失,當然就會從這地方墮落,再掉入輪迴之中。

註:【我慢】【慢】【過慢】【慢過慢】【增上慢】【卑劣慢】【撥無因果】【斷滅】【律儀】【無聞比丘】【隨順巧方便】【輕安】
【我慢】
  瑜伽八十九卷七頁云:妄觀諸行為我我所,令心高舉;故名我慢。
  二解 集論四卷十頁云:我慢者:謂於五取蘊,觀我我所;心舉為性。
  三解 成唯識論四卷十八頁云:我慢者:謂倨傲。恃所執我,令心高舉;故名我慢。
  四解 法蘊足論八卷九頁云:云何我慢?謂於五取蘊,等隨觀見我或我所;由此起慢,乃至心自取,總名我慢。
  五解 品類足論一卷四頁云:我慢者:於五取蘊,等隨觀執我或我所;由此正慢,已慢,當慢,心高舉,心恃懱。FROM:【朱芾煌《法相辭典》】
【慢】
 (術語)恃己而凌他也。十六惑之一。有七慢九慢之別。唯識論六曰:「慢恃己於他高舉為性,(中略)此慢差別有七九種。」大乘義章二曰:「凌他稱慢。」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過慢】
  過慢者,謂於同類相似法中,執己為勝;或復他人勝於己處,執為相似,言我與他同也。FROM:【明,一如《三藏法數》】
【慢過慢】
  慢過慢者,於勝爭勝也。謂他本勝於己,而執己為勝,言我定能勝於他也。FROM:【明,一如《三藏法數》】
【增上慢】
 (術語)言我得增上之法而起慢心也。如未得聖道,謂為已得是也。七慢之一。俱舍論十九曰:「於未證得殊勝德中,謂已證得,名增上慢。」法華經方便品曰:「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是失。」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卑劣慢】
  卑劣慢者,以劣自誇也。謂己但有下劣少分之能,反自矜誇,以彼多分之能不及於我也。FROM:【明,一如《三藏法數》】
【撥無因果】
 (術語)撥者,絕也,除也,除遣為無其事,謂之撥無。撥無因果者,否定因果之道理也,是五見中之邪見也。地藏十輪經七曰:「撥無因果,斷滅善根。」楞嚴經九曰:「撥無因果,一向入空。」廣百論釋五曰:「若無善惡者,苦樂亦無,是則撥無一切因果。」俱舍論十七曰:「緣何邪見,能斷善根?謂定撥無因果邪見。」慧琳音義七十二曰:「左傳云:撥猶絕也。考聲云:撥卻也除也。」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斷滅】
 (術語)諸法因果各別,故非為常,因果相續,故非為斷,撥無此因果相續之理,謂之斷滅之見。即斷見也。屬於邪見中之極惡者。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指人死之後不
復再生的邪見。FROM:【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律儀】 
律是戒律,儀是儀則,謂佛所制定的戒律可以使人防非止惡,乃是吾人立身處世的儀則。FROM:【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隨順巧方便】
  謂菩薩欲為眾生說法,先以善巧方便,隨順教誡,令生信樂之心;然後以如來甚深法義,分別解說,令其易解易入,獲大利益,是名隨順巧方便。(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FROM:【明,一如《三藏法數》】
【輕安】
 (術語)心所名。與善心相應而起,使心堪於其事,使身輕樂安穩之心作用也。俱舍論四曰:「輕安者,謂心堪任性。」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無聞比丘】
 (術語)一向修禪而無正聞慧之比丘,所謂暗禪師是。如善星比丘,得第四禪定謂證涅槃,及其後退失四禪,撥無涅槃之法,謗阿羅漢尚有後身,墮於無間地獄,是曰無聞比丘。

(原經文)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味其虛明深入心骨,其心忽有無限愛生,愛極發狂便為貪欲,此名定境安順入心,無慧自持誤入諸欲。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說欲為菩提道,化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婬者名持法子,神鬼力故,於末世中攝其凡愚其數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滿千萬,魔心生厭離其身體,威德既無陷於王難,疑誤眾生入無間獄,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
整段經文意思)
又那些在禪定中,的信佛聞法的善男子(佛稱在家出家之男女曰善男子善女人)觀見色陰(色即質礙之義。色陰謂眼、耳、鼻、舌、身諸根和合積聚的塵相)銷蝕融化了,受陰(受即領納之義。謂六識與六塵相應,而有六受,和合積聚,故名受蘊。六識、六塵、六受者,眼識受色塵,耳識受聲塵,鼻識受香塵,舌識受味塵,身識受觸塵,意識受法塵也。)清楚明白。深愛著,他所體悟的虛空明淨境界,這個愛戀,深深滲入心識、骨髓中。他的心中,忽然有無限愛欲產生,愛欲到了極處,引發狂亂,轉變成為貪行淫欲。這就取名為,在定境中輕安順境,滲入心識中。沒有慧力可自我控制,誤入欲界。了知覺悟,不被這些境界迷惑的人,則不會有過咎差錯。若是把這些境界,當作是是諸佛菩薩,所證到的境界,就會有淫欲魔,滲入他的心識臟腑之中。一直不斷宣說淫欲是菩提(正覺)道。攝化一般世俗男女,不分階級大小,平等的一起遂行淫欲的事。在一起行婬的,都取名為持法子。因為依靠神鬼力的緣故,在末法時期的世間中,攝受迷惑那些凡夫愚婦的數量,可達百人,或甚至是,達到一百二百人,或達到五六百人,甚至有多達滿千萬人的。到了有一天,淫欲魔心裡生起厭煩,離開這個修行者的身體。這個修行者,因為魔力威勢德用既然消失了,就會因違反王法,而遭受刑罰磨難。也因他這些罪業,牽引眾生入魔道,讓眾生對佛法產生疑惑,酖誤眾生趣入佛道的因緣,這種種罪業,會讓這個修行者,墮入無間地獄,受無量苦。因而禪定力退失,當然就會從這地方墮落,再掉入輪迴之中。

(原經文)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皆是受陰、用心交互故現斯事,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汝等亦當將如來語,於我滅後傳示末法,遍令眾生開悟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以上所述十種,修習禪定所顯現眼前境界,都是受陰與識心交互作用而顯現的,那些境界。眾生冥頑愚迷,不能自己忖度思量觀察,遇到了這些因緣,冥頑愚迷,不能夠自己覺察識知,而向別人宣說自己,已經登入聖位,變成犯了大妄語戒,而墮入了無間地獄。你們應當於如來入滅後,未法時期中,宣揚開示,這些如來所說法義,普遍的讓所有眾生,心開意解,悟入這些義理,不要讓天魔得到方便,來擾亂惱害修行人。以保護、庇祐、護持修行人,使他們都能成就佛道。

(原經文)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陰盡者,雖未漏盡心離其形,如鳥出籠已能成就,從是凡身上歷菩薩六十聖位,得意生身隨往無礙,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雖則無別所知,其言已成音韻倫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語,此則名為想陰區宇;若動念盡浮想銷除,於覺明心如去塵垢,一倫死生首尾圓照,名想陰盡,是人則能超煩惱濁。觀其所由,融通妄想以為其本。
(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那些修習禪定中,的信佛聞法的善男子(佛稱在家出家之男女曰善男子善女人),受陰(受即領納之義。謂六識與六塵相應,而有六受,和合積聚,故名受蘊。六識、六塵、六受者,眼識受色塵,耳識受聲塵,鼻識受香塵,舌識受味塵,身識受觸塵,意識受法塵也。)滅盡了。雖然尚未斷盡一切的煩惱,心識脫離他的形體,就好像鳥飛出鳥籠一般自在,已經能夠成就道業。從這還是凡夫身的位階,再往上歷經,菩薩的六十個聖位階次第,就能逮得意生身(初地以上之菩薩身。為眾生濟度如意受生而得之身)隨意往來,無有障礙。譬如有人熟睡時,說夢話,這個人,雖然自己一點都不知道,但他的話,語音次序都很清楚。這些在他旁邊沒睡著的人,都能聽懂他說的話。這就取名為想蘊(想即思想之義。謂意識與六塵相應著色想色、著聲想聲、著香想香、著味想味、著觸想觸、著法想法,而成六想,和合積聚,故名想蘊)覆蓋的區域。若流動不停的念頭盡了,飄浮不定的想相銷除了。就好像在覺明心上去除了塵垢。一輪死生,徹頭徹尾,都能圓滿的觀照無餘,就取名,想陰(想即思想之義。謂意識與六塵相應著色想色、著聲想聲、著香想香、著味想味、著觸想觸、著法想法,而成六想,和合積聚,故名想蘊)滅盡了。這個人,就能超越這許許多多愛欲、慳貪、鬥諍、諂曲、虛誑,攝受邪法,惱亂心神等等的煩惱。觀照這些境界,生起的緣故,都是由融通妄想--(想陰融通妄想者即想陰也。謂眾生念慮是虛情,色身是實質,雖虛實不倫,而能相使者,由想融之也。心生虛想,形取實物,其心形異用而能相應者,由想通之也。至於寤寐心境相隨,而無間斷者,皆妄想也),來作為他的根本而建立形成。

(原經文)
「阿難!彼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圓明,銳其精思貪求善巧。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不覺是其魔著,自言謂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巧善男子處敷座說法。其形斯須或作比丘令彼人見,或為帝釋或為婦女或比丘尼,或寢暗室身有光明。是人愚迷惑為菩薩,信其教化搖蕩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口中好言災祥變異,或言如來某處出世,或言劫火或說刀兵,恐怖於人令其家資無故耗散,此名怪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那些修習禪定中,的信佛聞法的善男子(佛稱在家出家之男女曰善男子善女人),受陰(受即領納之義。謂六識與六塵相應,而有六受,和合積聚,故名受蘊。六識、六塵、六受者,眼識受色塵,耳識受聲塵,鼻識受香塵,舌識受味塵,身識受觸塵,意識受法塵也。)明淨微妙,沒有遭受,邪想念慮的染污遮障。在三摩地(梵語三摩地,華言等持,又云正心行處。謂眾生心行,從無始來,常曲不直,能修此定,心則端直,安住一境而不動也。)中,圓融安定,啟發光明覺識。心中貪愛圓融光明境界,銳利他精微的心思,貪求隨順機宜的善巧方便法。那個時候天魔逮得他的機會,飛出他的精魂,附在那個修行人身上,口中說著佛的經法。那個修行人,不知道是自己著魔了,宣稱自己,已證得無上涅槃。來到那些求取善巧方便法門的善男子,的地方,舖好座位,演說佛法。讓那些人,看見他的形像一下子作比丘相,或是變為帝釋形相,或是變為婦女相,或是變為比丘尼相。或是睡在幽暗的室內,身體發出光明,讓那些人愚痴迷惑,以為他是菩薩。相信他的教化,這個修行人的心,動搖晃蕩,破壞佛所制定,防非止惡的戒律,暗中來遂行貪欲的事情。口中喜好談論災害、祥瑞、怪變,神異的事。或是說如來在某處出現在世。或是說,會有壞劫時所發生的大火災,燒到初禪天,一切都變成灰燼,或是說,會有刀兵災,世間諸人各起鬥諍,互相砍殺,世間人民,在刀兵災中死者,其數無量。讓眾人內心產生恐嚇怖畏,使人家財資產,無緣無故的損耗散失。這就取名怪鬼(即金銀草木等精怪)年老了變成魔,來煩惱搗亂這個修行人。當這個魔滿足了他惱亂的心意後,心裡生起厭煩,離開了這個修行人的身體。這個修行人的弟子與這個修行人,都會因違反王法,而遭受刑罰磨難。阿難,當你面對這個境界時,如先有警覺就不會墮入輪迴。如果你面對這個境界時,迷惑無知,不知警覺,就會墮落無間地獄受無量苦。

註:【白衣】【禪那】【陰】【色蘊】【善男子】【三摩提(地)】【奢摩他】【陰】【受蘊】【煩惱濁】【融通妄想】【想蘊】【善巧】【劫火】【刀兵災】【怪鬼】
【白衣】
 (雜名)俗人之別稱。以天竺之波羅門及俗人,多服鮮白之衣故也。以是稱沙門,謂之緇衣,或染衣。西域記二曰:「衣裳服玩無所裁製,貴鮮白,輕雜彩。」道宣律師感通錄曰:「白衣俗服,佛嚴制斷。」涅槃經疏十四曰:「西域俗尚穿白,故曰白衣。」遺教經曰:「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維摩經方便品曰:「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智度論十三曰:「白衣雖有五戒,不如沙門。」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禪那】
  梵語禪那,華言靜慮。靜即定,慮即慧也。謂欲求圓覺者,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便能隨順寂滅境界,即是息二邊止,義當中觀。故經云: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眾生壽命皆為浮想,此方便者,名為禪那。(息二邊止者,謂不分別生死、涅槃、止息、有無等二邊之相也。)FROM:【明,一如《三藏法數》】
【陰】
 1.蔭覆之義,指色聲等之有為法蔭覆真理。2.積聚之義,謂色聲等之有為法積聚生死之苦果。FROM:【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色蘊】
  色即質礙之義。謂眼、耳、鼻、舌、身諸根和合積聚,故名色蘊。FROM:【明,一如《三藏法數》】
【善男子】
 (術語)佛稱在家出家之男女曰善男子善女人。善者,美其信佛聞法也。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三摩提(地)】
  梵語三摩地,華言等持,又云正心行處。謂眾生心行,從無始來,常曲不直,能修此定,心則端直,安住一境而不動也。FROM:【明,一如《三藏法數》】
【奢摩他】
  此云止。涅槃經云:奢摩他,名為能滅,能滅一切煩惱結故;又名能調,能調諸根惡不善法故。又曰寂靜,能令三業成寂靜故。又曰遠離,能令眾生離五欲故。又曰能清,能清貪欲瞋恚愚癡三濁法故。以是義故,故名定相。FROM:【宋,普潤法雲《翻譯名義集》】
【陰】
 1.蔭覆之義,指色聲等之有為法蔭覆真理。2.積聚之義,謂色聲等之有為法積聚生死之苦果。FROM:【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受蘊】
受即領納之義。謂六識與六塵相應,而有六受,和合積聚,故名受蘊。(六識、六塵、六受者,眼識受色塵,耳識受聲塵,鼻識受香塵,舌識受味塵,身識受觸塵,意識受法塵也。)FROM:【明,一如《三藏法數》】
【意生身】
(術語)又曰意成身。由Manomaya譯之。初地以上之菩薩身。為眾生濟度如意受生而得之身,故名。勝鬘經曰:「大力菩薩意生身。」寶窟中末曰:「意生身是初地已上一切菩薩。彼人受生,無礙自在。如心如意,名意生身。」四卷楞伽經二曰:「意生身者,譬如意去迅速無礙,故名意生。」同經三說三種之意生身。七卷楞伽經四說三種之意成身。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想蘊】
想即思想之義。謂意識與六塵相應,而成六想,和合積聚,故名想蘊。(六想者,謂意識著色想色、著聲想聲、著香想香、著味想味、著觸想觸、著法想法也。)FROM:【明,一如《三藏法數》】
【煩惱濁】
五濁之一。謂眾生多諸愛欲、慳貪、鬥諍、諂曲、虛誑,攝受邪法,惱亂心神,是名煩惱濁。FROM:【明,一如《三藏法數》】
【融通妄想】
融通妄想者,即想陰也。謂眾生念慮是虛情,色身是實質,雖虛實不倫,而能相使者,由想融之也。心生虛想,形取實物,其心形異用而能相應者,由想通之也。至於寤寐心境相隨,而無間斷者,皆妄想也。經云:則汝想念搖動妄情,名為融通第三妄想。FROM:【明,一如《三藏法數》】
【善巧】
(術語)善良巧妙之方便也。佛地論七曰:「稱順機宜,故名善巧。」文句二曰:「顯善權曲折,明觀行精微。」文句私記三末曰:「舊譯以方便並為善權,若唐三藏翻為善巧。」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劫火】
大三災之一,即壞劫時所發生的大火災,燒到初禪天,一切都變成灰燼。FROM:【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刀兵災】
謂人壽減至一十歲時,諸人各起鬥諍,手執草木,即成刀仗;由此器仗,互相殘害。以是因緣,世間人民,刀兵死者,其數無量,是名刀兵災。FROM:【明,一如《三藏法數》】
【怪鬼】
謂此鬼宿因多貪,於物非理而取,故受此報;還託於物,即金銀草木等精怪也。FROM:【明,一如《三藏法數》】

(原經文)
「阿難!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遊蕩,飛其精思貪求經歷。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亦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遊善男子處敷座說法。自形無變,其聽法者忽自見身坐寶蓮華,全體化成紫金光聚,一眾聽人各各如是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為菩薩,婬逸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口中好言諸佛應世,某處某人當是某佛化身來此,某人即是某菩薩等來化人間,其人見故心生傾渴,邪見密興種智銷滅,此名𩲓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那些修習禪定中,的信佛聞法的善男子(佛稱在家出家之男女曰善男子善女人),受陰(受即領納之義。謂六識與六塵相應,而有六受,和合積聚,故名受蘊。六識、六塵、六受者,眼識受色塵,耳識受聲塵,鼻識受香塵,舌識受味塵,身識受觸塵,意識受法塵也。)明淨微妙,沒有遭受邪想、念慮,的染污遮障。在三摩地(梵語三摩地,華言等持,又云正心行處。謂眾生心行,從無始來,常曲不直,能修此定,心則端直,安住一境而不動也。)中,圓融安定,啟發光明覺識。心中貪愛遊蕩各種境界,飛出他精微的心思,貪求經歷各種境界。那個時候天魔逮得他的機會,飛出他的精魂,附在那個修行人身上,口中說著佛的經法。那個修行人不知道是自己著魔了,宣稱自己,已證得無上涅槃。來到那些,求他去遊歷的善男子,的地方,舖好座位,演說佛法。他的形像沒變,但是那些聽他說法的人,忽然看見自身坐在寶蓮華上面,整個身體都化成紫金光色聚集在一起。在一起聽法的人,各各都是這樣,得到未曾有的殊勝感受,這些人愚痴迷惑的認為,這修行人是菩薩。這個修行人的心,婬蕩放逸,破壞佛所制定,防非止惡的戒律,暗中來遂行貪欲的事情。口中喜好談論,諸佛應化,出現在世間的事,或說,在某處某個人,應當是某個佛化身來的,或說某個人,即是某個菩薩等等,應化來人間的。這些人聽見這些事情,對這個修行人心中生起傾慕渴仰。邪見密密的興盛流傳,佛的智慧,佛的道法,在世間銷滅。這就取名魃鬼(造成旱災的鬼神)年老了變成魔,來煩惱搗亂這個修行人。當這個魔滿足了他惱亂的心意後,心裡生起厭煩,離開了這個修行人的身體。這個修行人的弟子與這個修行人,都會因違反王法,而遭受刑罰磨難。阿難,當你面對這個境界時,如先有警覺,就不會墮入輪迴。如果你面對這個境界時,迷惑無知,不知警覺,就會墮落無間地獄受無量苦。

(原經文)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綿[-+],澄其精思貪求契合。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實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合善男子處敷座說法。其形及彼聽法之人外無遷變,令其聽者未聞法前,心自開悟念念移易,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見地獄、或知人間好惡諸事、或口說偈、或自誦經,各各歡喜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為菩薩,綿愛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後佛,其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薩亦然,其人見故洗滌本心易入邪悟,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
整段經文意思)
又那些修習禪定中,的信佛聞法的善男子(佛稱在家出家之男女曰善男子善女人),受陰(受即領納之義。謂六識與六塵相應,而有六受,和合積聚,故名受蘊。六識、六塵、六受者,眼識受色塵,耳識受聲塵,鼻識受香塵,舌識受味塵,身識受觸塵,意識受法塵也。)明淨微妙,沒有遭受邪想、念慮,的染污遮障。在三摩地(梵語三摩地,華言等持,又云正心行處。謂眾生心行,從無始來,常曲不直,能修此定,心則端直,安住一境而不動也。)中,圓融安定,啟發光明覺識。心中貪愛,綿綿不絕,像水流急急流過,澄清他精微的心思,貪求與人契合。那個時候,天魔逮得他的機會,飛出他的精魂,附在那個修行人身上,口中說著佛的經法。那個修行人,不知道是自己著魔了,宣稱自己,已證得無上涅槃。來到那些尋求契合善男子,的地方,舖好座位,演說佛法。他以及那些聽法的人,的形體外貌,並沒有遷移改變。這位修行者,可以讓那些聽法者,在還沒聽聞他說法前,內心獨自開悟,或是念念轉移更易,或獲得宿命通的能力,或是有他心通的能力,或是能觀見地獄境相,或是知曉人世間好的、惡的一切事。或是口宣說偈頌,或是自然而然的誦起經來,使聽法者,各各都歡喜,獲得未曾有殊勝的感受。這些聽法的人,愚痴迷惑,認為這個修行人是菩薩。綿綿不絕貪愛他的心,破壞了佛所制定,防非止惡的戒律,暗中來遂行貪欲的事情。這個修行人,口中喜好談論佛有大有小。某個佛是先佛,某個佛是後佛。在這中間,亦有真佛假佛的。有男佛有女佛。菩薩跟佛一樣,也有大小、先後、真假、男女等等很多的不同。那些人聽了他所說的這些邪見,本心被這些邪見洗腦過了,很容易落入邪魔外道的悟境。這就取名魅鬼(謂此鬼宿因多詐,唯憑詐偽,惑亂於人,故受此報;託附畜類,以成其質,即狐狸等精,能魅惑人者也)年老了變成魔,來煩惱搗亂這個修行人。當這個魔滿足了,他惱亂的心意後,心裡生起厭煩,離開了這個修行人的身體。這個修行人的弟子與這個修行人,都會因違反王法,而遭受刑罰磨難。阿難,當你面對這個境界時,如先有警覺,就不會墮入輪迴。如果你面對這個境界時,迷惑無知,不知警覺,就會墮落無間地獄受無量苦。

(原經文)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根本,窮覽物化性之終始,精爽其心貪求辯析。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先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元善男子處敷座說法。身有威神摧伏求者,令其座下雖未聞法自然心伏,是諸人等將佛涅槃菩提法身,即是現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遞代相生,即是法身常住不絕,都指現在即為佛國,無別淨居及金色相,其人信受忘失先心,身命歸依得未曾有。是等愚迷惑為菩薩,推究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為淨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處,彼無知者信是穢言,此名蠱毒魘勝惡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
整段經文意思)
又那些修習禪定中,的信佛聞法的善男子(佛稱在家出家之男女曰善男子善女人),受陰(受即領納之義。謂六識與六塵相應,而有六受,和合積聚,故名受蘊。六識、六塵、六受者,眼識受色塵,耳識受聲塵,鼻識受香塵,舌識受味塵,身識受觸塵,意識受法塵也。)明淨微妙,沒有遭受邪想、念慮的染污遮障。在三摩地(梵語三摩地,華言等持,又云正心行處。謂眾生心行,從無始來,常曲不直,能修此定,心則端直,安住一境而不動也。)中,圓融安定,啟發光明覺識。心中貪愛,事物的根本道理,窮盡一切心力,觀察事物,從頭到尾,變化的道理。精研爽健他的心識,貪求辯論解析各種事理。那個時候天魔逮得他的機會,飛出他的精魂,附在那個修行人身上,口中說著佛的經法。那個修行人不知道是自己著魔了,宣稱自己,已證得無上涅槃。來到那些追求事物本元的善男子,的地方,舖好座位,演說佛法。這個修行人,身有魔的威勢神利,可以摧破伏服求法者。讓那些,在他說法座位下面的聽法者,雖然還沒聽聞到法音,自然而然的就衷心降服。這些人等,將佛所說涅槃菩提法身,認為就是在現前我的肉身上。父父子子,一代一代,的輾轉相生。就是法身恆常住世,沒有斷絕。都指現在的世間,即為佛國淨土。並無別地方,有淨土居處,及另有金色佛身相。那些人都相信,接受個修行者的說法,因此遺忘失去,最初的本心。以自己的身命,歸向依靠那個修行者,獲得未曾有有過的感應。這些愚痴顛倒迷惘的人,以為這個修行者是菩薩。這個修行者,推研探究他的心識,破壞了佛所制定,防非止惡的戒律,暗中來遂行貪欲的事情。這個修行人,口中喜好談論眼、耳、鼻、舌等等,這些都是淨土。男根、女根(男、女生殖器)就是正覺涅槃真正的地方。那些無知的聽法者,相信了這個修行者所說的,那些汙穢真性的話。這就取名蠱毒(謂此鬼宿因多怨,結怨在心,懷惡不捨,故受此報;假託毒類,以成其質,即蛇虺等毒蟲,能蠱於人者也)魘勝(謂此鬼宿因多誑,常懷異謀,詐現有德,欺罔於人,故受此報;憑虛託暗,迷惑昏睡之人,是名魘鬼。)惡鬼年老了變成魔,來煩惱搗亂這個修行人。當這個魔滿足了他惱亂的心意後,心裡生起厭煩,離開了這個修行人的身體。這個修行人的弟子與這個修行人,都會因違反王法,而遭受刑罰磨難。
阿難,當你面對這個境界時,如先有警覺,就不會墮入輪迴。如果你面對這個境界時,迷惑無知,不知警覺,就會墮落無間地獄受無量苦。

註:【魃ㄅㄚˊ鬼】【邪見】【一切種智】【魅鬼】【魘鬼】【蠱毒鬼】
【魃ㄅㄚˊ鬼】
傳說中造成旱災的鬼神。說文解字:「魃,旱鬼也。」詩經˙大雅˙雲漢:「旱魃為虐,如惔如焚。」毛亨˙傳:「魃,旱神也。」
【邪見】
瑜伽八卷三頁云:邪見者: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撥因、撥果、或撥作用、壞真實事。唯用分別染汙慧為體。
 二解 瑜伽八卷十六頁云:云何邪見?謂起誹謗欲樂,起染汙心,若於起誹謗欲樂決定方便、及於彼究竟中,所有意樂。
三解 瑜伽五十八卷三頁云:邪見者:一切倒見、於所知事,顛倒而轉;皆名邪見。當知此見、略有二種。一者、增益,二者、損減。薩迦耶見、邊執見、見取、戒禁取、此四見等,一切皆名增益邪見。謗因、謗用、謗果、壞實事等、心執增益所有諸見,一切皆名損減邪見。無施、無愛、亦無祠祀,是名謗因。無有妙行,亦無惡行,是名謗用。無有妙行惡行諸業果及異熟,是名謗果。無父無母,無化生有情,亦無世間真阿羅漢,諸漏永盡,乃至廣說。如是一切、名壞實事。又此邪見、即計前際諸無因論、邊無邊論、不死矯亂論、及計後際現法涅槃等論。所有沙門若婆羅門。當知如是薩迦耶見以為根本六十二見、三見所攝。謂常見所攝諸邊執見、斷見所攝諸邊執見、及諸邪見。
四解 顯揚一卷七頁云:三、邪見。謂謗因,謗果,或謗功用,或壞實事,染汙慧為體。唯分別起。能障正見為業。如前乃至增長邪見為業。如經說:有邪見者,所執皆倒。乃至廣說。
五解 成唯識論六卷九頁云:三、邪見。謂謗因果作用實事,及非四見諸餘邪執。如增上緣,名義遍故。此見差別、諸見趣中、有執前際二無因論、四有邊等,不死矯亂及計後際五現涅槃,或計自在世主釋梵及餘物類常恆不易,或計自在等是一切物因,或有橫計諸邪解脫,或有妄執非道為道;諸如是等、皆邪見攝。
六解 雜集論一卷十四頁云:邪見者:謗因,謗果,或謗作用,或壞事實,或邪分別,諸忍欲覺觀見為體;斷善根為業,及不善根堅固所依為業,不善生起為業,善不生起為業。謗因者:謂無施與,無愛樂,無祠祀,無妙行,無惡行等。謗果者:謂無妙行及惡行業所招異熟等。謗作用者:謂無此世間,無彼世間,無母,無父,無化生有情等。誹謗異世往來作用故。誹謗任持種子作用故。誹謗相續作用故。壞實事者:謂無世間阿羅漢等。邪分別者:謂餘一切分別倒見。斷善根者:謂由增上邪見,非一切種。
七解 五蘊論四頁云:云何邪見?謂或謗因,或復謗果,或謗作用,或壞善事;染汙慧為性。
八解 廣五蘊論八頁云:云何邪見?謂謗因果,或謗作用,或壞善事,染慧為性。謗因者:因、謂業煩惱性。合有五支。煩惱有三種。謂無明、愛、取。業有二種。謂行,及有。有者:謂依阿賴耶識諸業種子。此亦名業。如世尊說:阿難?若業、能與未來果;彼亦名有。如是等。此謗名為謗因。謗果者:果有七支。謂識、名色、六處、觸、受、生、老死。此謗為謗果。或復謗無善行惡行,名為謗因。謗無善行惡行果報,名為謗果。謗無此世他世,無父無母,無化生眾生,此謗為謗作用。謂從此世往他世作用,種子任持作用,結生相續作用等。謗無世間阿羅漢等,為壞善事。斷善根為業。不善根堅固所依為業。又生不善、不生善為業。
九解 俱舍論十九卷六頁云:於實有體苦等諦中、起見撥無;名為邪見。一切妄見,皆顛倒轉,並應名邪;而但撥無、名邪見者;以過甚故。如說臭蘇惡執惡等。此唯損減。餘增益故。
十解 大毗婆沙論四十九卷十四頁云:問:何故名邪見?答:邪推度故,說名邪見。問:若爾;五見皆邪推度,何獨說此為邪見耶?答:依別行相,立此名故。別行相者,謂無行相。若不依此而立名者,則應五種皆名邪見。五見皆是邪推度故。然無行相,過患尤重;故唯依此、立邪見名。復次若邪推度,亦壞事者;說名邪見。所餘四見,雖邪推度,而不壞事;故別立名。復次若邪推度、謗因果者;說名邪見。所餘四見,雖邪推度,不謗因果;故別立名。復次若邪推度、與施戒修極相違者;說名邪見。餘見、不爾;故別立名。復次若邪推度,亦謗過去未來現在正等菩提三寶歸者;說名邪見。餘見、不爾;故別立名。復次若邪推度、壞二恩者;說名邪見。餘見、不爾;故別立名。二恩者:謂法恩、生恩。壞法恩者:謂無施與,無愛樂,無祠祀,無妙行,無惡行,無妙惡行業果異熟,無此世,無他世。壞生恩者:謂無父,無母,無化生有情,世間無有真阿羅漢,正至,正行,乃至廣說。復次若邪推度、起二怨者;說名邪見。餘見、不爾;故別立名。起二怨者:一、起法怨,二、起生怨。起法怨者:謂言無施與、乃至廣說。起生怨者:謂言無父母乃至廣說。復次若邪推度、壞現量者;說名邪見。餘見、不爾;故別立名。如人陷墜熾火坑中,為誑世間,言我受樂。邪見有情,亦復如是。居種種苦蘊界處中,邪見纏心,言我無苦。如是說者,名壞現量。復次若邪推度、名暴惡者;說名邪見。如契經說:苾芻當知,諸邪見者,隨彼見力所有身業、語業、思求願行、及彼種類、一切能招不可愛不可喜不可樂不可意果。所以者何?彼邪見是暴惡見故。所餘四見、雖邪推度,而非暴惡;故別立名。
十一解 大毗婆沙論九十七卷十六頁云:云何邪見?答:若不安立;則五見皆名邪見。謂若不安立薩迦耶等五見名、及行相差別;即彼五見、皆名邪見。皆於所緣邪推度故。若安立;即惟無施與無愛樂無祠祀無妙行無惡行無妙惡行業果異熟等見名邪見。謂若安立薩迦耶等五見名及行相差別;則惟作無行相轉者、獨名邪見。邪中極故。如說臭蘇及惡旃荼羅等。
十二解 品類足論一卷四頁云:邪見者:謗因,謗果,或謗作用,或壞實事;由此起忍樂慧觀見。
十三解 界身足論上四頁云:邪見云何?謂謗因,謗果,或謗作用,或壞實事。由此起忍樂慧觀見。是名邪見。FROM:【朱芾煌《法相辭典》】
【一切種智】
謂能以一種智,知一切道,知一切種,是名一切種智,即佛之智也。(一切道者,一切諸佛之道法也;一切種者,一切眾生之因種也。)FROM:【明,一如《三藏法數》】
【魅鬼】
謂此鬼宿因多詐,唯憑詐偽,惑亂於人,故受此報;託附畜類,以成其質,即狐狸等精,能魅惑人者也。FROM:【明,一如《三藏法數》】
【魘鬼】
謂此鬼宿因多誑,常懷異謀,詐現有德,欺罔於人,故受此報;憑虛託暗,迷惑昏睡之人,是名魘鬼。FROM:【明,一如《三藏法數》】
【蠱毒鬼】
謂此鬼宿因多怨,結怨在心,懷惡不捨,故受此報;假託毒類,以成其質,即蛇虺等毒蟲,能蠱於人者也。FROM:【明,一如《三藏法數》】

(原經文)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懸應,周流精研貪求冥感。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元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應善男子處敷座說法。能令聽眾暫見其身如百千歲,心生愛染不能捨離,身為奴僕四事供養不覺疲勞,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是先師本善知識別生法愛,粘如膠漆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為菩薩,親近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口中好言:『我於前世、於某生中先度某人,當時是我妻妾兄弟,今來相度與汝相隨,歸某世界供養某佛。』或言別有大光明天佛於中住,一切如來所休居地。彼無知者信是虛誑遺失本心,此名厲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知墮無間獄。
(
整段經文意思)
又那些修習禪定中,的信佛聞法的善男子(佛稱在家出家之男女曰善男子善女人),受陰(受即領納之義。謂六識與六塵相應,而有六受,和合積聚,故名受蘊。六識、六塵、六受者,眼識受色塵,耳識受聲塵,鼻識受香塵,舌識受味塵,身識受觸塵,意識受法塵也。)明淨微妙,沒有遭受邪想、念慮的染污遮障。在三摩地(梵語三摩地,華言等持,又云正心行處。謂眾生心行,從無始來,常曲不直,能修此定,心則端直,安住一境而不動也。)中,圓融安定,啟發光明覺識。心中貪愛懸掛著,感應周遭環境的流變,精心研究,貪求冥冥中的感應。那個時候天魔逮得他的機會,飛出他的精魂,附在那個修行人身上,口中說著佛的經法。那個修行人不知道是自己著魔了,宣稱自己,已證得無上涅槃。來到那些追求冥冥中感應的善男子,的地方,舖好座位,演說佛法。他能讓座下的聽眾,暫時觀見他的身相,有如幾百幾千歲那麼莊嚴,心中生起貪愛染著,捨不得離開,願意獻身為這個修行者的奴僕,以四事——飲食、衣服、臥具、湯藥來供養他,而不會覺得疲倦勞累。讓跟隨在他座下的人,個個人心中,都認為這個修行者,是先知導師,本來就是善知識,特別的生起,對法的貪求愛著。好像橡膠油漆一樣的,粘著這個修行者,得到未曾有的感受。這些人愚痴迷惑的認為,這個修行者是菩薩。都來親近他的內心,破壞了佛所制定,防非止惡的戒律,暗中來遂行貪欲的事情。這個修行人口中,喜好談論我在前世時。在某一生當中先度了某個人。那個人當時是我的妻妾或是兄弟,現在來互相救度,與你相隨,會一起歸去某個世界,供養某個佛。或是說另外有個大光明天,佛在那個世界中安住,是一切如來所休憩安居的地方。那些無知的追隨者,相信了這修行者所說,這些虛假誑騙的話,遺忘迷失了本心。這就取名,惡鬼年老了變成魔,來煩惱搗亂這個修行人。當這個魔滿足了他惱亂的心意後,心裡生起厭煩,離開了這個修行人的身體。這個修行人的弟子與這個修行人,都會因違反王法,而遭受刑罰磨難。阿難當你面對這個境界時,如先有警覺就不會墮入輪迴。如果你面對這個境界時,迷惑無知,不知警覺,就會墮落無間地獄受無量苦。

(原經文)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深入,克己辛勤樂處陰寂貪求靜謐。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本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陰善男子處敷座說法。令其聽人各知本業,或於其處語一人言:『汝今未死,已作畜生。』勅使一人於後踏尾,頓令其人起不能得,於是一眾傾心欽伏。有人起心已知其肇,佛律儀外重加精苦,誹謗比丘罵詈徒眾,訐露人事不避譏嫌,口中好言未然禍福,及至其時毫髮無失,此大力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多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
整段經文意思)
又那些修習禪定中,的信佛聞法的善男子(佛稱在家出家之男女曰善男子善女人),受陰(受即領納之義。謂六識與六塵相應,而有六受,和合積聚,故名受蘊。六識、六塵、六受者,眼識受色塵,耳識受聲塵,鼻識受香塵,舌識受味塵,身識受觸塵,意識受法塵也。)明淨微妙,沒有遭受邪想、念慮的染污遮障。在三摩地(梵語三摩地,華言等持,又云正心行處。謂眾生心行,從無始來,常曲不直,能修此定,心則端直,安住一境而不動也。)中,圓融安定,啟發光明覺識。貪愛深入心中,刻苦自己,辛苦勤奮的修苦行。樂於居處在,幽暗寂靜的境界中,貪求安靜。那個時候天魔逮得他的機會,飛出他的精魂,附在那個修行人身上,口中說著佛的經法,那個修行人,不知道是自己著魔了,宣稱自己,已證得無上涅槃。來到那些追求幽靜的善男子,的地方,舖好座位,演說佛法,讓那些聽他說法的人,個個知曉他的根本業緣,或是在他的地方,跟一個人說,你現在還沒死,但已經變作畜生了,就勅令另一個人,在那個人的後面,踏著他的尾巴,一時之間,讓那個人站不起來。於是眾人都衷心佩服,臣伏於他。那些聽他說法的人中,只要有人起心動念,那個修行人,馬上知道,他起心動念的原因。在佛所制定,防非止惡的戒律外,再加上精勤的苦行。誹謗比丘眾,罵詈他的信徒,或是追隨他的大眾。揭發暴露人家的私事,也不迴避,被人譏笑嫌惡。口中喜好談論,未來即將會發生,某些吉凶禍福的事情,當到了他說的那個時候,卻甚麼也沒發生,一點損傷都沒有。這是大力鬼(豪強有勢力的鬼)年老了,變成魔,來煩惱搗亂這個修行人。當這個魔滿足了他惱亂的心意後,心裡生起厭煩,離開了這個修行人的身體。這個修行人的弟子與這個修行人,都會因違反王法,而遭受刑罰磨難。阿難,當你面對這個境界時,如先有警覺,就不會墮入輪迴。如果你面對這個境界時,迷惑無知,不知警覺,就會墮落無間地獄受無量苦。

(原經文)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知見,勤苦研尋貪求宿命。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殊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知善男子處敷座說法。是人無端於說法處得大寶珠,其魔或時化為畜生,口銜其珠及雜珍寶,簡策符牘諸奇異物,先授彼人後著其體,或誘聽人,藏於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處,是諸聽者得未曾有。多食藥草不飡嘉膳,或時日飡一麻一麥,其形肥充魔力持故,誹謗比丘罵詈徒眾不避譏嫌,口中好言他方寶藏,十方聖賢潛匿之處,隨其後者往往見有奇異之人,此名山林土地城隍川嶽鬼神年老成魔,或有宣婬破佛戒律,與承事者潛行五欲,或有精進純食草木,無定行事惱亂彼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多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
整段經文意思)
又那些修習禪定中,的信佛聞法的善男子(佛稱在家出家之男女曰善男子善女人),受陰(受即領納之義。謂六識與六塵相應,而有六受,和合積聚,故名受蘊。六識、六塵、六受者,眼識受色塵,耳識受聲塵,鼻識受香塵,舌識受味塵,身識受觸塵,意識受法塵也。)明淨微妙,沒有遭受邪想、念慮的染污遮障,在三摩地(梵語三摩地,華言等持,又云正心行處。謂眾生心行,從無始來,常曲不直,能修此定,心則端直,安住一境而不動也。)中,圓融安定,啟發光明覺識,心中貪愛佛法知見,勤苦研究追尋,貪愛渴求能獲得宿命通的能力。那個時候天魔逮得他的機會,飛出他的精魂,附在那個修行人身上,口中說著佛的經法。那個修行人,不知道是自己著魔了,宣稱自己,已證得無上涅槃。來到那些追求佛法知見的善男子的地方,舖好座位,演說佛法。這個修行人,會無緣無故的在他說法的地方,得到大寶珠,那個魔有時化為畜生,口中銜著寶珠以及其他的珍寶,或是竹簡、經策、符咒書牘等等的奇異寶物。先把這些珍寶交給那個人,接著就附在他的身體上。或是誘惑聽法的人,把這些珍寶埋藏在地下,讓所有那些聽法的人,看見有明月般皎潔明亮的寶珠,在那個地方照耀著。讓所有那些聽法者,都獲得未曾有的感動。這個修行人,或是大部分都吃食藥草,不吃美好的膳食,或是有時一天中,只吃一粒麻一粒麥。但他的形體卻肥大壯碩,這是因為,有魔的法力住持的緣故。這個修行人,誹謗比丘眾,罵詈他的信徒,或是追隨他的大眾。揭發暴露人家的私事,也不迴避,被人譏笑、嫌惡。這個修行人口中,喜好談論,哪個地方藏有寶藏,十方世界中的聖賢,又潛伏藏匿在甚麼地方。跟隨在他後面的徒眾,往往可看見有奇異之人。這就取名山林、土地、城隍、川嶽鬼神年老了,變成魔。或是有廣宣男女婬欲事,破壞佛所制定,防非止惡的戒律,與供養伺奉他的男女,暗中遂行塵世間五欲(財、色、名、食、睡)的事,或是有的會精進的修行,單純的只吃草木,而不吃其他東西。像這樣漂浮不定的隨意亂作事,來惱害擾亂那個修行人。當這個魔滿足了他惱亂的心意後,心裡生起厭煩,離開了這個修行人的身體,這個修行人的弟子與這個修行人,都會因違反王法,而遭受刑罰磨難。阿難,當你面對這個境界時,如先有警覺,就不會墮入輪迴。如果你面對這個境界時,迷惑無知,不知警覺,就會墮落無間地獄受無量苦。

註:【大力】
【大力】 
謂豪強之人,倚恃勢力,若見財物,恐生貪奪之心,故不應寄附於彼也。FROM:【明,一如《三藏法數》】

(原經文)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神通種種變化,研究化元貪取神力。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誠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通善男子處敷座說法。是人或復手執火光手撮其光,分於所聽四眾頭上,是諸聽人頂上火光皆長數尺,亦無熱性曾不焚燒;或水上行如履平地;或於空中安坐不動;或入瓶內或處囊中;越牖透垣曾無障礙;唯於刀兵不得自在。自言是佛身著白衣,受比丘禮,誹謗禪律,罵詈徒眾訐露人事不避譏嫌,口中常說神通自在,或復令人傍見佛土,鬼力惑人非有真實,讚歎行婬不毀麁行,將諸猥媟以為傳法,此名天地大力山精、海精、風精、河精、土精,一切草樹積劫精魅,或復龍魅,或壽終仙再活為魅,或仙期終計年應死,其形不化他怪所附,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多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
整段經文意思)
又那些修習禪定中,的信佛聞法的善男子(佛稱在家出家之男女曰善男子善女人),受陰(受即領納之義。謂六識與六塵相應,而有六受,和合積聚,故名受蘊。六識、六塵、六受者,眼識受色塵,耳識受聲塵,鼻識受香塵,舌識受味塵,身識受觸塵,意識受法塵也。)明淨微妙,沒有遭受邪想、念慮的染污遮障,在三摩地(梵語三摩地,華言等持,又云正心行處。謂眾生心行,從無始來,常曲不直,能修此定,心則端直,安住一境而不動也。)中,圓融安定,啟發光明覺識,心中貪愛,神通種種變化的能力。研究神通變化的本元,貪愛執取追求神通力。那個時候,天魔逮得他的機會,飛出他的精魂,附在那個修行人身上,口中說著佛的經法。那個修行人,不知道是自己著魔了,宣稱自己已證得無上涅槃。來到那些貪愛追求神通力的善男子,的地方,舖好座位,演說佛法。這個修行人,或是手中拿著火把,用手撮著火光,分別放於所有聽法四眾的頭上,所有那些聽法的人,頭頂上的火光皆增長長達數尺,也不會感到灼熱,也不會燒到人。那個修行人或是在水行走,就好像走平地一樣,或是能在空中安坐不動,或是能進入瓶子內,或是能安處在囊袋之中。能穿越過小窗戶,穿透城牆,都沒有任何障礙。唯一在手執刀刃、兵器的鬥爭之中,不能夠自在無礙。自稱是佛,身穿著未出家眾的衣服,而接受比丘的禮拜,誹謗禪定戒律,罵詈他的信徒,或是追隨他的大眾,揭發暴露人家的私事,也不迴避,被人譏笑、嫌惡。這個修行人口中,喜好談論神通自在。或是再讓人另外見到佛土。這些都是鬼力惑人,非有真實。讚歎行婬不毀麁行。用一些猥褻戲謔淫穢的言語,來傳法。這就取名為,天地大力山精、海精、風精、河精、土精、一切草樹累積多劫,形成的精怪鬼魅、或者是龍的精魅、或是壽終的仙人,再活起來成為精魅。或是仙人壽命終了之時,計算他的壽年應當死了,但是他的形體沒有化滅,而由其他的鬼怪,附在他的形體上,這些精怪,年老了變成魔,來惱亂這個修行人。當這個魔滿足了他惱亂的心意後,心裡生起厭煩,離開了這個修行人的身體,這個修行人的弟子與這個修行人,都會因違反王法,而遭受刑罰磨難。阿難,當你面對這個境界時,如先有警覺,就不會墮入輪迴。如果你面對這個境界時,迷惑無知,不知警覺,就會墮落無間地獄受無量苦。

(原經文)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入滅,妍究化性貪求深空。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終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空善男子處敷座說法。於大眾內其形忽空,眾無所見,還從虛空突然而出,存沒自在,或現其身洞如瑠璃,或垂手足作旃檀氣,或大小便如厚石蜜,誹毀戒律輕賤出家,口中常說無因無果,一死永滅無復後身,及諸凡聖雖得空寂,潛行貪欲受其欲者,亦得空心撥無因果,此名日月薄蝕精氣金玉芝草麟鳳龜鶴,經千萬年不死為靈出生國土,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多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
整段經文意思)
又那些修習禪定中,的信佛聞法的善男子(佛稱在家出家之男女曰善男子善女人),受陰(受即領納之義。謂六識與六塵相應,而有六受,和合積聚,故名受蘊。六識、六塵、六受者,眼識受色塵,耳識受聲塵,鼻識受香塵,舌識受味塵,身識受觸塵,意識受法塵也。)明淨微妙,沒有遭受邪想、念慮的染污遮障,在三摩地(梵語三摩地,華言等持,又云正心行處。謂眾生心行,從無始來,常曲不直,能修此定,心則端直,安住一境而不動也。)中,圓融安定,啟發光明覺識,心中貪愛入滅,研究化性,貪求深空。那個時候天魔逮得他的機會,飛出他的精魂,附在那個修行人身上,口中說著佛的經法。那個修行人,不知道是自己著魔了,宣稱自己,已證得無上涅槃。來到那些貪愛追求空心善男子,的地方,舖好座位,演說佛法。在大眾內,這個修行人的形體,忽然之間,變成空無。眾人都看不見了,後來還從虛空中,突然的,又出現在眾人眼前,像這樣的這個修行人,形體能夠自在無礙變無變有。或是顯現,他的身體,透明通透,就好像瑠璃一樣。或垂下手腳,發出旃檀木的香氣。或是大小便,有如石蜜一樣,是厚重的膏狀液體。誹毀佛所制定,防非止惡的戒律,輕視賤蔑出家人。口中常常說著無因無果的道理。說人一但死了,就永遠的滅了,不再有後世身,不會有因果輪迴。還有一些凡夫賢聖之人,雖然證得空寂心性。暗中遂行貪欲的情事,信受他所做這些貪欲情事的人。也是獲得空心認定,並沒有因果輪迴的道理。這就取名為日月緩慢侵蝕精氣。金玉、芝草、麟、鳳、龜、鶴...等等這些形類,經過了千萬年,還沒死,轉變為精靈,出生在國土中。年老了變成魔,來惱亂這個修行人。當這個魔,滿足了他惱亂的心意後,心裡生起厭煩,離開了這個修行人的身體,這個修行人的弟子與這個修行人,都會因違反王法,而遭受刑罰磨難。阿難,當你面對這個境界時,如先有警覺,就不會墮入輪迴。如果你面對這個境界時,迷惑無知,不知警覺,就會墮落無間地獄受無量苦。

(原經文)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長壽,辛苦研幾貪求永歲棄分段生,頓希變易細相常住。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竟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生善男子處敷座說法。好言他方往還無滯,或經萬里瞬息再來,皆於彼方取得其物,或於一處在一宅中,數步之間令其從東詣至西壁,是人急行累年不到,因此心信疑佛現前。口中常說,十方眾生皆是吾子,我生諸佛、我出世界、我是元佛,出生自然不因修得,此名住世自在天魔使其眷屬,如遮文茶及四天王毘舍童子,未發心者利其虛明,食彼精氣或不因師;其修行人親自觀見,稱執金剛與汝長命,現美女身盛行貪欲,未逾年歲肝腦枯竭,口兼獨言聽若𩲓魅,前人未詳多陷王難,未及遇刑先已乾死,惱亂彼人以至殂殞。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
整段經文意思)
又那些修習禪定中,的信佛聞法的善男子(佛稱在家出家之男女曰善男子善女人),受陰(受即領納之義。謂六識與六塵相應,而有六受,和合積聚,故名受蘊。六識、六塵、六受者,眼識受色塵,耳識受聲塵,鼻識受香塵,舌識受味塵,身識受觸塵,意識受法塵也。)明淨微妙,沒有遭受邪想、念慮的染污遮障,在三摩地(梵語三摩地,華言等持,又云正心行處。謂眾生心行,從無始來,常曲不直,能修此定,心則端直,安住一境而不動也。)中,圓融安定,啟發光明覺識,心中貪愛,永生不死的壽命,辛苦用心,鑽研探究微細事相。貪愛渴求永生不死的壽命,能夠捨棄有情,由生至死,這樣分段生死的輪迴,希求能頓時變化,改變微細相,使它能恆常安住,不會改變。那個時候,天魔逮得他的機會,飛出他的精魂,附在那個修行人身上,口中說著佛的經法。那個修行人,不知道是自己著魔了,宣稱自己,已證得無上涅槃。來到那些貪愛追求永生不死壽命的善男子,的地方,舖好座位,演說佛法。喜好自己說自己,可以自在的往來各個地方,沒有滯礙,或是可以去到幾萬里路外的地方,只要一瞬間就可以回來,而且都在他所去的地方,取得那個地方的物品回來,給大家看,以證明,他確實有到過那些地方。或於大家都同處在一個房屋中,只有數步很短的距離,他讓一個人,從東牆壁往西牆壁走,雖然那個人,急急忙忙的行走,但是,走了幾年都走不到。因此,這些聽他說法的人,都信服他,懷疑這個修行人,就是佛顯現在眼前。這個修行人,口中常說,十方世界眾生,都是我的孩子。我生出一切佛,我出現的世界中,我是最初始的那個佛。是自然而然的出生,不是因為修行而證得。這就取名,住世自在天魔,使喚他的家眷部屬,就像如遮文茶(舊云嫉妒女。又曰怒神,即役使鬼也)及四天王的毘舍童子們,來惱害擾亂那些尚未發心修行的人,讓其虛妄想像的心識,更為明利,吸食他的精氣。或是不經由他的師父,讓那些尚未發心修行的人,親自看見執金剛神形相,自稱是執金剛神,可給那個修行者長命。或是顯現美女身形,與那修行者,熾盛的遂行男女貪愛淫慾的事,在還沒超過它應有的壽命年歲前,那修行者,便已肝腎腦汁枯竭,口中還喃喃自言自語,他發出的聲音聽起來,就像妖怪鬼魅的叫聲。在他眼前跟隨他的人,未能仔細的審視辨別,大多會因違犯王法,而陷入被制裁刑罰的災難。有些人在還沒有遭受刑罰前,就已經精氣乾竭而死。這些鬼魅惱害擾亂這個修行人,甚至讓這個人命喪身亡。阿難,當你面對這個境界時,如事先有警覺,就不會墮入輪迴。如果你面對這個境界時,迷惑無知,不知警覺,就會墮落無間地獄受無量苦。

(原經文)
「阿難!當知是十種魔於末世時,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體或自現形,皆言已成正遍知覺,讚歎婬欲破佛律儀,先惡魔師與魔弟子婬婬相傳,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則九生多踰百世,令真修行總為魔眷,命終之後必為魔民,失正遍知墮無間獄。汝今未須先取寂滅,縱得無學,留願入彼末法之中起大慈悲,救度正心深信眾生,令不著魔得正知見。我今度汝已出生死,汝遵佛語,名報佛恩。
(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你應當知道,這十種魔,於末法時代的世間(澆末之世代也。釋迦入滅後,後萬年為末法時。末世者,即末法時也),在佛門中出家修道,或是依附在人身體上,或自己顯現形相,每個都自己說,自己已經成佛。讚歎邪婬、愛欲的行為,破壞了佛所制定,防非止惡的戒律,最先的邪魔老師與其後的魔弟子們,邪婬、愛欲的邪念、婬行,代代相傳,都是邪婬精怪,迷惑控制了,他們的心識、臟腑。近的話,大概九世代,多的話,可長達超過百個世代,讓那些真正有心修行的人,在世時,都成為邪魔眷屬,壽命終了死了之後,全變成魔的子民。迷失佛性,墮落無間地獄,受無量苦。你現在,並不須要,一定先取證涅槃寂滅,縱然,你已經證得,無學位道果,但可保留你的大願,再進入那末法時代之中,發起大慈悲心,救度那些,誠正心意,深深信靠佛法,的眾生。讓他們不著魔,能獲得正確的佛知、佛見(佛法)。我現在已度你脫離生死苦海。你如果遵照佛所說的法語去做,那才是回報佛的恩德。

(原經文)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皆是想陰、用心交互故現斯事,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汝等必須將如來語,於我滅後傳示末法,遍令眾生開悟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以上所述十種,修習禪定,所顯現眼前境界,都是想陰與識心交互作用,而顯現的那些境界。眾生冥頑愚迷,不能自己忖度思量觀察,遇到了這些因緣,冥頑愚迷,不能夠自己覺察識知,而向別人宣說自己,已經登入聖位,變成犯了大妄語戒,而墮入了無間地獄。你們應當於如來入滅後,未法時期中,宣揚開示,這些如來所說法義,普遍的讓所有眾生,心開意解,悟入這些義理,不要讓天魔得到方便,來擾亂、惱害修行人。以保護、庇祐、護持修行人,使他們都能成就佛道。

註:【遮文茶】【四天王】【末世】
【遮文茶】
舊云嫉妒女。又曰怒神,即役使鬼也。FROM:【宋,普潤法雲《翻譯名義集》】
【四天王】
(天名)為帝釋之外將。須彌山之半腹有一山,名由犍陀羅。山有四頭,四王各居之,各護一天下,因之稱為護世四天王。其所居云四王天。是六欲天之第一,天處之最初也。稱為四天王天Caturmaha%ra%jaka%yika%s,東持國天Dhr!itara%s!t!ra,南增長天Viru%d!haka,西廣目天Viru%pa%ks!a,北多聞天Dhanada,又云Vais/raman!a。長阿含經曰:「東方天王,名多羅吒,領乾闥婆及毘舍闍神將,護弗婆提人。南方天王名毘琉璃,領鳩槃荼及薜荔神,護閻浮提人。西方天王名毘留博叉,領一切諸龍及富單那,護瞿耶尼人。北方天王名毗沙門,領夜叉羅剎將,護鬱單越人。」婆沙論謂四天王身長一拘盧舍四分之一。止持會集音義四王天曰:「東方持國天王,謂能護持國土,故居須彌山黃金埵。南方增長天王,謂能令他善根增長,故居須彌山琉璃埵。西方廣目天王,謂以淨天眼常觀擁護此閻浮提,故居須彌山白銀埵。北方多聞天王,謂福德之名聞四方,故居須彌山水晶埵。」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末世】
(術語)澆末之世代也。釋迦入滅後五百年為正法時,次一千年為像法時,後萬年為末法時。末世者,即末法時也。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知見】
 1.知識與見解。2.真知灼見。FROM:【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大佛頂萬行首楞嚴經卷九白話說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