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4日 星期五

大佛頂萬行首楞嚴經卷一白話說明

大佛頂萬行首楞嚴經卷一白話說明

這個經的全名叫《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一名中印度那蘭陀大道場經,於灌頂部錄出別行)
唐天竺沙門般剌蜜帝譯
大唐神龍元年龍集乙巳五月己卯朔二十三日辛丑
中天竺沙門般剌蜜帝於廣州制止道場譯出
菩薩戒弟子前正諫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授烏長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原經文)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無漏大阿羅漢。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於國土成就威儀,從佛轉輪妙堪遺囑,嚴淨毘尼弘範三界,應身無量度脫眾生,拔濟未來越諸塵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訶目乾連、摩訶拘絺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優波尼沙陀等而為上首。復有無量辟支無學并其初心同來佛所,屬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薩諮決心疑,欽奉慈嚴將求密義。即時如來敷座宴安,為諸會中宣示深奧,法筵清眾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薩來聚道場,文殊師利而為上首。
(
整段經文意思)
我是這樣聽聞的,那個時候,釋迦摩尼佛在室羅筏城,的祇桓精舍裡,跟一千二百五十人大比丘在一起。這些大比丘,都是已經證得,永離一切煩惱的大阿羅漢,這些大阿羅漢、大比丘們,都已經超脫,因果輪迴結縛,心得自在,更能在佛國淨土中,成就行、住、坐、臥,應有的威德和儀則。跟隨著釋迦摩尼佛,轉動法輪,宣揚佛法,能夠深入理解、承續過去諸佛,所遺留的咐囑與教誨,善於調伏,嚴守律儀,身口意莊嚴清淨,功德恢弘廣大,可以為(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之軌則模範。可以應化身無量無數,來度化超拔有情眾生,讓他們,能脫離現前及未來輪迴果報的苦難,超越脫離所有塵世間,的勞累的繫絆。這些大阿羅漢有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拘絺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優波尼沙陀等這些首座,還有無量無數的辟支佛,連同初發心弟子們,一同來到釋迦摩尼佛所在的地方,這剛好是夏日安居的最後一日,即在舊律為七月十六日,在新律為八月十六日,使其他清淨眾生,可以隨意舉發自己過去所犯的罪過,向其他比丘懺悔的日子。十方世界的菩薩,在這時候,都可以隨意向這些大阿羅漢、大比丘們詢問,來解決自己心裡的問題及疑惑。懷著誠敬的心意,來到慈悲威嚴的世尊面前,渴望能聽聞深密之義理。這時候釋迦摩尼佛舖好了座位寂然安靜的坐著,為會中所有的人,宣示深奧的妙理。使在法會的清淨眾生,,得到未曾有過的感應。迦陵頻伽鳥和雅如仙樂般的聲音,遍滿十方世界。如恒河沙般那麼多的菩薩,也聚集到這個道場來,文殊師利菩薩是為上首首座菩薩。

(原經文)
時,波斯匿王為其父王諱日營齋,請佛宮掖自迎如來,廣設珍羞無上妙味,兼復親延諸大菩薩;城中復有長者居士,同時飯僧佇佛來應。佛勅文殊分領菩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唯有阿難先受別請,遠遊未還不遑僧次,既無上座及阿闍黎,途中獨歸其日無供。即時阿難執持應器,於所遊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為齋主,無問淨穢剎利尊姓及旃陀羅,方行等慈不擇微賤,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阿難已知如來世尊訶須菩提及大迦葉為阿羅漢心不均平,欽仰如來開闡無遮度諸疑謗。經彼城隍徐步郭門,嚴整威儀肅恭齋法。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歷婬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攝入婬席。婬躬撫摩,將毀戒體。
(
整段經文意思)
這時候,波斯匿王因為他的父王忌日,準備了齋飯菜席,請釋迦摩尼佛到皇宮內供齋,親自出來迎接釋迦摩尼佛。擺設了非常豐盛無上珍貴美味的的筵席,又親自延請所有的大菩薩,一起去應供。城內又有長者居士,同時以齋飯供養僧人,等候釋迦摩尼佛來應供。這次佛陀與文殊菩薩,分別率領所有菩薩及阿羅漢,到所有齋主那兒,去接受供養。唯有阿難一人,因為先前已經受別家的邀請,出遠門去遊行還沒回來,趕不上僧人的席次。既沒有上座的僧人也沒有教授得戒師陪同,路途中阿難單獨一人回來,路途中當天都沒有齋供的。這時,阿難拿著比丘乞食時所用的鐵缽,在他所遊走的城內,依著行走的次第一家挨著一家的乞食。心中想著,是不是能有最後的佈施者,能夠做為供齋施食主人,不管所的佈施食物,是潔淨或是污穢的,也不管是,剎利尊貴種姓貴族或是旃陀羅屠豬殺狗的人。他都一視同仁、平等慈悲的向其行乞,不刻意的選擇微賤的施主。發心來圓滿成就,一切眾生無量的功德。阿難知道,世尊,過去曾經責備須菩提及大迦葉等阿羅漢,行乞時,心不平等,專挑微賤或專挑富有的人乞食。阿難欽佩仰慕,釋迦如來平等無分別的教誨,開展發揚,世尊平等沒有遮止限制的做法,來度化所有對佛陀所說佛法,有懷疑誨謗的人。阿難經過那個城時,在城門前放慢了腳步,慢慢的走著,莊嚴的整肅了一下自己的威儀,肅穆恭敬的行持應供齋法,不分尊貴微賤,一律平等,一家挨一家次地的乞食。

(原經文)
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歷婬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娑毘迦羅先梵天呪攝入婬席,婬躬撫摩將毀戒體。如來知彼婬術所加,齋畢旋歸;王及大臣長者居士,俱來隨佛願聞法要。于時,世尊頂放百寶無畏光明,光中出生千葉寶蓮,有佛化身結跏趺坐,宣說神呪,勅文殊師利將呪往護,惡呪銷滅,提㢡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阿難見佛頂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於時,復有恒沙菩薩及諸十方大阿羅漢、辟支佛等,俱願樂聞,退坐默然承受聖旨。
(
整段經文意思)
在那個時候,阿難依著次第順序的乞討食物,恰巧經過有婬女婬樂的地方,遭人施放魔法幻術。原來,是一個叫摩登伽的婬女,用娑毗迦羅先梵天的魔咒,將阿難攝入了婬樂的房間內。弓著身子以充滿婬慾的手,撫摩挑逗著阿難,這時阿難的清淨戒體,快要被這摩登伽婬女毀掉了。
這時釋迦摩尼佛已經知道,阿難被摩登伽婬女的婬術所加害,快要毀了他的清淨戒體,受供齋完畢,立即趕回祇桓精舍。波斯匿王以及他的大臣長者居士,也都跟隨佛陀來到祇桓精舍,想要聽聞世尊解說佛法的精要。這個時候世尊的頂門上,放出百寶無畏的光來,光中更生出千葉的寶蓮花來,蓮花中有佛的化身,盤著雙腿坐著,口中宣說著神咒。世尊派遣文殊師利菩薩,持著神咒前往救護阿難,文殊師利菩薩持著神咒,將摩登伽婬女的惡咒消除以後,將阿難及摩登伽婬女兩人一起帶回到世尊所在的祇桓精舍。阿難看見佛陀時,一邊行五體投地的禮拜佛陀,一邊悲傷的哭泣著。悔恨無始以來,自己一向樂誦經典,旁搜廣記,學雖有餘,多聞而行不及聞,沒有能圓滿完成自己的道體功德力用。殷勤懇切的向世尊請求,請求世尊,為大眾講解,十方世界如來成就無上佛道,入不可思議精微深遠,寂靜境界,安住定慧均等之妙體,他們最初方便修行的法門。那個時候,更有如恒河裡沙子數量那麼多的菩薩,以及所有四維上下十方世界,的大阿羅漢辟支佛等,都衷心願意,樂於聽聞,世尊為他們說法。退到旁邊靜靜的坐著,等著世尊,為他們開示佛法的要旨。

(原經文)
佛告阿難:「汝我同氣情均天倫,當初發心,於我法中見何勝相,頓捨世間深重恩愛?」
阿難白佛:「我見如來三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映徹猶如瑠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愛所生。何以故?欲氣麁濁,腥臊交遘膿血雜亂,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從佛剃落。」
佛言:「善哉,阿難!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明性,應當直心詶我所問。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
整段經文的意思)
釋迦摩尼佛告訴阿難,你我都同樣是有情,對於天倫之間恩愛的情感,都是一樣的難以割捨。當初你發心,是因為在佛法中,有感應到或看見什麼殊勝的境相,使你能一下子,就捨棄人世間,情深義重,恩愛的情感?而來出家呢?阿難回答釋迦摩尼佛說:我是看見如來三十二大人相,勝妙殊絕,形體光映透徹,好像琉璃一般,晶瑩剔透。常常自己思考著,像這樣勝妙殊絕的體相,應該不是欲愛結合所生的。為什麼呢?因為欲氣是麤糙混濁的,腥臭臊味交相遘合,膿汁血水雜亂混合的結果,不可能產生殊勝淨潔,微妙光明,的紫磨金色光的體相。因此對如來三十二大人相,產生渴望仰慕的心,才毅然決然,隨佛剃髮出家。釋迦摩尼佛向阿難說道:善哉阿難,你等眾人,應當知道一切眾生為什麼,從無始以來,生生死死,輾轉相續輪迴不斷?那都是因為,不知道應恆常安住在真心本性,潔淨光明體中。所有一切眾生,都是把虛妄的想相,悟認為是真心,因為這些虛妄的想相,不是真實的,所以才有生生死死,輾轉相續,輪迴不斷,的現象產生。你現在想要研練自心,發明本有之真性,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應當以平直沒有諂媚、艷羨或委曲的心,回答我所有的問題。十方世界所有的佛,都是同樣依這一個道理,他們能夠脫離生死的輪迴,都是依平直而無諂曲的心來成就的。心行與言語,平直沒有諂媚、艷羨或委曲的緣故,像這樣,從修道的頭一位階,到最終的位階,在這中間,心行與言語,都沒有一絲毫委曲的現象存在。

(原經文)
阿難!我今問汝,當汝發心緣於如來三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為愛樂?」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心願捨生死。」
佛告阿難:「如汝所說,真所愛樂因于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譬如國王為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使汝流轉心目為咎。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
(
整段經文的意思)
阿難,我現在問你,當你緣起於看見如來三十二相,而發起菩提心(求正覺的心)時,是用什麼來看見的?是誰對這如來三十二相,產生愛樂的?
阿難向佛說道:世尊,這個愛樂的生起,是用我的心跟我的眼睛而生起,由眼睛看見如來三十二殊勝體相,心裡產生愛樂。所以我就發心,寧願捨棄人世間,情深義重,生死愛戀的情感,剃髮出家。釋迦摩尼佛告訴阿難:如汝所說的,真正你所愛樂的,是起因於你的心跟眼睛。如果不認清,心跟眼睛所在的地方,便不能夠制服六塵煩惱。譬如一個國王,為盜賊所侵犯騷擾,發兵討伐滅除盜賊,這些官士兵,當然要知道這些盜賊所在的地方。使汝流轉輪迴的是,因為你的心跟眼睛引起的。我現在問你,你的心跟眼睛,現在在什麼地方呢?

(原經文)
阿難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十種異生,同將識心居在身內;縱觀如來青蓮花眼亦在佛面,我今觀此浮根四塵秖在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內。」
佛告阿難:「汝今現坐如來講堂,觀祇陀林今何所在?」
「世尊!此大重閣清淨講堂在給孤園,今祇陀林實在堂外。」
「阿難!汝今堂中先何所見?」
「世尊!我在堂中,先見如來,次觀大眾,如是外望方矚林園。」
「阿難!汝矚林園因何有見?」
「世尊!此大講堂戶牖開豁,故我在堂得遠瞻見。」
(
整段經文的意思)
阿難回答釋迦摩尼佛說道:世尊,我觀察世間十方世界,一切眾生作種種業,感種種果,身相萬種而生,他們的識心都在身內。再來,我觀察如來的青蓮華眼,也是生在世尊臉上。我現在觀察這眼耳鼻,都在我的臉上,如果這種看法沒錯,那麼識心實在是在身內。
釋迦摩尼佛告訴阿難,汝現在坐在如來講堂裡,觀看祇陀林,現在是在哪裡呢?
阿難回答道:世尊,這清淨講堂,廣大重重樓閣,是位在給孤園裡,祇陀林園,實是在講堂外面。
釋迦摩尼佛說道:阿難,汝現在在講堂中,最先見到的是什麼呢?
阿難回答道:世尊,我在講堂中,最先看見如來。再來看到大眾。再往外方才看到祇陀林。
釋迦摩尼佛說道:阿難,汝看祇陀林,為什麼看得見。阿難回答世尊世尊說道:這個大講堂,因為門戶窗子寬闊敞開的。所以雖然我在講堂內,但是還可以遠遠的,看得見祇陀林園。

(原經文)
爾時,世尊在大眾中,舒金色臂摩阿難頂,告示阿難及諸大眾:「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汝今諦聽!」阿難頂禮,伏受慈旨。
(
整段經文的意思)
那時,釋迦摩尼佛在大眾中間,伸出紫磨金色的手臂,摩著阿難的頭頂,告訴阿難及在講堂裡的所有大眾說道:有一種定,名叫大佛頂首楞嚴王大定,具備滿足一切修行的法門,十方世界所有如來,由這一法門超越客塵煩惱成就菩提,微妙莊嚴的道路。我將為你們宣說,你們現在要專心注意的聽。阿難,頂禮釋迦摩尼佛後,順伏的來領受釋迦摩尼佛慈悲的法旨。

(原經文)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身在講堂,戶牖開豁遠矚林園,亦有眾生在此堂中,不見如來見堂外者。」
阿難答言:「世尊!在堂不見如來能見林泉,無有是處。」
「阿難!汝亦如是!汝之心靈一切明了。若汝現前所明了心實在身內,爾時先合了知內身;頗有眾生先見身中後觀外物,縱不能見心、肝、脾、胃,爪生、髮長、筋轉、脈搖,誠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內知,云何知外?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內。』無有是處。」
(
整段經文的意思)
釋迦摩尼佛告訴阿難。就如你所說的,你身在講堂內,因為門戶窗子是敞開寬廣的,你仍然可以遠遠看到祇陀林。有沒有眾生在這講堂中,看不見如來,但可以看見講堂外的景物的呢?阿難回答釋迦摩尼佛,而說道:世尊,在講堂內不能看見如來,而能夠看見講堂外的樹林、泉水景物的,絕對沒有這樣的事。釋迦摩尼佛說道:阿難,你所說的就是這樣。你說你的心,一切都能明白了知。若是像你說的那樣,你現在這個能明白了知的心,實在是在身體內,這時你應該先看見了知身體的內部。如果眾生先能看見身體內部,其後再看見身體外面的事物,縱使不能看見心肝脾胃,手腳指爪生頭髮的生長情形,也應該能明瞭看見筋骨的轉動,血脈流動搖擺的情形,事實上,為什麼不能看見呢?眾生身體內部的情形,自己都不能明白看見了知,為何你說,他能看見身體外部的事物。由此我們便可知道,你所說的覺了能知的心,是住在身體內。這種說法,沒有一處是對的。

(原經文)
阿難稽首而白佛言:「我聞如來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實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燈光然於室中,是燈必能先照室內,從其室門後及庭際,一切眾生不見身中獨見身外,亦如燈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義必明將無所惑,同佛了義得無妄耶?」
(
整段經文的意思)
阿難向釋迦摩尼佛行稽首禮以後,回答說道:我聽聞如來這樣的法音以後。現在我悟知我的心實在是在身體外面。為什麼呢?譬如在室內燈光亮著,這個燈必先照到室內,其次照到房門,然後再照到外面庭院。一切的眾生,不能看見身中的景象,只能看見身外的境相。就好像燈光,在房子的外面,不能照到房子的裡面。這個道理,是很明確,毫無疑惑的,跟佛陀所說的道理一樣的,了了分明,究竟實義,而不是,虛妄不實的言論了。

(原經文)
佛告阿難:「是諸比丘適來從我室羅筏城,循乞摶食歸祇陀林,我已宿齋,汝觀比丘一人食時諸人飽不?」
阿難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諸比丘雖阿羅漢,軀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眾飽?」
佛告阿難:「若汝覺了知見之心實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則心所知身不能覺,覺在身際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羅綿手,汝眼見時心分別不?」
阿難答言:「如是,世尊!」
佛告阿難:「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無有是處。」
(
整段經文的意思)
釋迦摩尼佛告訴阿難說道:你看這些比丘們,剛才跟我,從室羅筏城入里巷按著次第,挨家挨戶的乞食,隨得隨現,方便的接受人家供養的食物,回到祇陀林,我已經宿齋。阿難,你看比丘們,當他一人吃食的時候,其他的人會飽嗎?阿難回答道:不會的,世尊。為什麼呢?這些比丘們,雖然已經是阿羅漢了,但是每個人的色身、壽命各自不同的。怎麼會一人吃食,能讓所有的比丘都感覺到飽呢?
釋迦摩尼佛告訴阿難說道:如果你覺了知見的心,是在身外,你的身與你的心是彼此在對方的外面(身在心的外面,心在身的外面),色身與心自應互不相干。如果是這樣,那麼心所了知的境相,身體不能覺受得到。在色身覺受到的境相,心不能了知。我現在在你面前,展現我的兜羅綿手(有如兜羅綿團一般非常柔軟的手相)當你的眼睛,看見我的兜羅綿手時,心裡能夠分別了知嗎?
阿難回答道:可以,世尊。
釋迦摩尼佛告訴阿難說道:你的眼睛看見時,心裡能夠了知分別,那怎麼說你的心是在色身之外呢?所以阿難,你應該要知道,你所說的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面的說法。這種說法,沒有一處是對的。

(原經文)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見內故不居身內;身心相知不相離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處。」
佛言:「處今何在?」
阿難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內而能見外,如我思忖潛伏根裏,猶如有人取瑠璃椀合其兩眼,雖有物合而不留礙,彼根隨見隨即分別,然我覺了能知之心,不見內者為在根故,分明矚外無障礙者潛根內故。」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潛根內者猶如瑠璃。彼人當以瑠璃籠眼,當見山河見瑠璃不?」
「如是,世尊!是人當以瑠璃籠眼,實見瑠璃。」
佛告阿難:「汝心若同瑠璃合者,當見山河何不見眼?若見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隨;若不能見,云何說言此了知心,潛在根內如瑠璃合?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裏如瑠璃合。』無有是處。」
(
整段經文的意思)
阿難回答釋迦摩尼佛說道:世尊,就如同佛陀所說的,心不能看見色身內部的緣故,所以不住在色身裡面。色身與覺了能知的心是相互能知能覺的,因為身心不是相互分離的原故,所以心不住在色身外邊。我現在思量分別忖度起來,知道心在一個地方。
釋迦摩尼佛問道:是在什麼地方呢?
阿難回答道:此覺了能知的心,既然不能看見了知身體內部境相,而能看見了知身體外面的境相。依我思量忖度起來,應該是潛伏在根裏面。就好像有人拿著琉璃做的碗,蓋在他的兩個眼睛上面。雖有色身外面的物體蓋住眼睛,但是並不妨礙眼睛看見種種境相的功能。因為那個眼根隨即看見,隨即能作出分別認識。我覺了能知之心,不能看見身體內部的原因,是因為他住在根裡面。而能分辨明白,看見色身外面境相,而沒有障礙的,因為這個覺了能知的心,潛藏在根內的緣故。
釋迦摩尼佛告訴阿難說道:就如同你所說的,心是潛藏在根內的,好像用琉璃蓋住眼睛的情況一樣。但是當那個人用琉璃蓋住眼睛時,應當看見山河,那有沒有看見琉璃呢?
阿難回答道:是的,如世尊所說的,當那個人用琉璃蓋住眼睛時,確實有看見琉璃。
釋迦摩尼佛告訴阿難說道:你說覺了能知的心,若是潛藏根內,好像琉璃蓋住眼睛的情況一樣。那麼當你看見山河境相時,為何不能看見眼睛。若是能同時看見眼睛,那眼睛就跟身體外面的境相一樣,與你的心是分離的,不是跟你的心緣合一起作用的。若是你看見山河境相時,不能同時看見眼睛,為何可以說此覺了能知的心,潛藏在根內。所以你應該知道,你說覺了能知之心,潛藏在根裏面,好像用琉璃蓋著眼睛的情況一樣的論點。這種說法,沒有一處是對的。

(原經文)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眾生身,府藏在中竅穴居外,有藏則暗有竅則明。』今我對佛,開眼見明名為見外,閉眼見暗名為見內,是義云何?」
佛告阿難:「汝當閉眼見暗之時,此暗境界為與眼對?為不對眼?若與眼對,暗在眼前云何成內?若成內者,居暗室中無日月燈,此室暗中皆汝焦府?若不對者,云何成見?若離外見內對所成,合眼見暗名為身中,開眼見明何不見面?若不見面,內對不成。見面若成,此了知心及與眼根乃在虛空,何成在內?若在虛空,自非汝體。即應如來今見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覺,必汝執言身眼兩覺應有二知,即汝一身應成兩佛。是故應知汝言:『見暗名見內者。』無有是處。」
(
整段經文的意思)
阿難回答釋迦摩尼佛說道:世尊,我現在又作這樣的思量忖度。所有眾生的色身,都是腑藏在色身裡面,腑藏的竅穴開孔在色身表面,有被覆蓋隱藏的就黑暗,有孔竅就光明。現在我面對佛陀,睜開眼睛可以看見光明,叫做看見外面的境相。閉起眼睛時看見的是一片黑暗,叫做看見內部。這樣的義理對嗎?
釋迦摩尼佛告訴阿難說道:當你閉起眼睛一片黑暗的同時,這一片黑暗的境相跟眼睛,是相對的,還是不相對的呢?若是這一片黑暗跟眼睛,是相對的,這一片黑暗是在你的眼前,哪裡能說成,是在色身裡面呢?假定在色身裡面的說法成立,那麼你在黑暗的房子裡,沒有日月燈的光明照耀,那麼這個房子裡的這一片黑暗,應該都是你的腑藏了。如果眼睛與境物,不是在相對位置,那眼睛如何能看見境物呢?
如果離開了外面所看到的境相,而說能夠看見的見性,是由色身內部相對應所形成的。那麼閉起眼睛來,所看見的這一片黑暗,叫做色身內部。那睜開眼睛能看見光明,為何不能看見自己的臉?若向外看不能看見自己的臉,而說見性,是由色身內部相對應所形成的,就不能成立。
如果眾生能看見自己的臉能成立,那麼這個能了知的心,以及眼根,則是存在色身外面的虛空中,怎麼可以說是在色身的內部呢?如果這個能了知的心,以及眼根,是存在色身外面的虛空中,自然不是你的色身。亦即如來現在所看見的你的臉,也應該是你的色身啊!如果你的眼睛有覺知時,色身沒有覺知。你必定會,分別執取的說,你的色身有一個覺知,另外眼睛也有一個覺知,所以你一個身體,應當有二個能覺知的存在,也就是你一個色身裡面,應該有兩個佛存在。所以你應該知道,你所說的閉起眼睛時看見一片黑暗,叫做看見色身內部的論點,沒有一處是對的。

(原經文)
阿難言:「我常聞佛開示四眾:『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體實我心性,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亦非內、外、中間三處。」
佛告阿難:「汝今說言:『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隨所合處心隨有』者,是心無體則無所合。若無有體而能合者,則十九界因七塵合。是義不然!若有體者,如汝以手自挃其體,汝所知心為復內出?為從外入?若復內出還見身中;若從外來先合見面。」
阿難言:「見是其眼,心知非眼,為見非義。」
佛言:「若眼能見,汝在室中門能見不?則諸已死尚有眼存應皆見物。若見物者,云何名死?阿難!又汝覺了能知之心若必有體,為復一體?為有多體?今在汝身,為復遍體?為不遍體?若一體者,則汝以手挃一肢時,四肢應覺,若咸覺者,挃應無在。若挃有所,則汝一體自不能成。若多體者,則成多人。何體為汝?若遍體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當汝觸頭,亦觸其足,頭有所覺,足應無知。今汝不然,是故應知,隨所合處心則隨有,無有是處。」
(
整段經文的意思)
阿難回答釋迦摩尼佛說道:我曾經聽聞佛陀對僧俗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開示道:因為眾生念頭生起的緣故,所以種種的法跟著生起。由於種種的法生起的緣故,種種念頭又隨著生起。我現在思量忖度分析起來,這個能思惟的本體,確實是我的心性。隨著我這個能思惟的本體,所緣合的地方,心則隨著產生。心並不是在色身內、外、中間,這三個地方。
釋迦摩尼佛告訴阿難說道:你說由於種種的法生起的緣故,種種心念又隨著生起。這個能思惟的本體,就是你的心性。隨著你的心性所緣合的地方,心則生起。並不是在內、外、中間這三個地方。隨著緣合而生起的心,是沒有主體的,沒有主體也不會有緣合的事發生。若沒有主體,而能產生因緣和合的事,那麼就可以說,十九界是因為七塵因緣和合產生的。但是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沒有這種說法(因為實際上沒有十九界與第七塵存在)
若是心性是有實體的,你以手自己摸自己的心體。你這個能覺知的心,是由色身內部來的,還是由色身體外面來的呢?若是由色身內部來的,應該可以看見色身內部的境相。若是由色身外面來的,首先應該看到自己色身的表面。
阿難回答釋迦摩尼佛說道:能看見的是眼睛,能覺知心的不是眼睛,這不是見的道理。
釋迦摩尼佛說道:若是眼睛能看見各種境相,那麼你在房子中,房門能看見你嗎? 那些已經死亡的有情,眼睛都還好好的存在,應該都能看見東西啊!能看見東西的有情,為什麼說是死了呢?阿難,又你覺了能知的心,若有主體,那麼是只有一個主體,還是有多個主體呢?現在在你身上的心,是遍全身體都有,還是不遍全身體有呢?
如果你的心只有一個主體的假設成立的話,你以手摸你手腳其中一肢時,手腳四肢應該都有知覺。若都有知覺,應該沒有被摸的這個地方在。若有個被摸的地方,那麼你所說的心的主體,只有一個的論點,便不能成立,若是你說心的主體有許多個,那麼便應該有許多個人,那麼哪一個心的主體,是你呢?
假設你說心,是遍佈在全身,的論點成立,那就跟前面所舉的,用手摸的例子一樣。你以手摸你手腳其中一支時,手腳四支應該都有感覺。若都有感覺,應該沒有被摸的這個地方在。若有個被摸的地方,那麼你所說的心的主體只有一個的論點便不能成立。
如果心不遍佈在色身中,當你碰觸你的頭,也碰觸你的腳,頭有感覺,腳應該是沒有感覺的,事實上不是這樣子的。所以阿難你應該知道,你所說的隨著緣合的地方,心隨著產生的論點,沒有一處是對的。

(原經文)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亦聞佛與文殊等諸法王子談實相時,世尊亦言:『心不在內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內無所見外不相知,內無知故在內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義。今相知故,復內無見,當在中間。」
佛言:「汝言中間,中必不迷,非無所在。今汝推中,中何為在?為復在處?為當在身?若在身者,在邊非中,在中同內。若在處者,為有所表?為無所表?無表同無,表則無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為中時,東看則西,南觀成北。表體既混,心應雜亂。」
(
整段經文的意思)
阿難回答釋迦摩尼佛說道:世尊,我也曾經聽聞佛陀與文殊等諸位法王子,談論實相法義的時候,也曾經說過,心不在色身裡面,也不在色身外面。我自己思量推理分析,色身內部境相,我們的心看不見,外面的境相與心是相對的,不能互相覺知。假定說心在色身內部,因為不能覺知,色身內部境相的緣故,所以說,心在色身內部不能成立。色身與心是能夠相互覺知的,因為外面的境相與心是相對的,不能互相覺知的,所以說心在色身外面的假設,也不能成立。因為身心能相互覺知的緣故,再加上心無法看見,色身內部的境相,的這個原因,所以我想心應該在色身中間。
釋迦摩尼佛說道:阿難你說心在有情色身中間,那麼中間這個地方,必定是明確存在而沒有疑問的,不是不存在的。現在你推測說,心應該在有情身體中間,那中間存在有情的什麼地方呢?是在根與境緣合的地方嗎? 或是應當在有情的色身上。如果在有情的色身上,那麼如果是在有情的色身上,則是在邊而不是在色身的中間,如果在色身體的中間,那麼就如同在色身內部一樣。如果是在根與境緣合(之處)的地方,這個()地方是有個邊界表面的存在呢?還是無邊界表面的存在?如果是沒有邊界表面存在,就跟沒有處一樣。在這種情況,邊界表面在那裡,就無法確定。為什麼這樣說呢?假設有人將邊界表面設定為中間,那麼站在中間向東看的那邊本來應該是東邊,但是因為你將邊界表面設定為中間的緣故,向東看的那邊則變會成西邊,向南邊看的那邊則變成北邊。在這種情況下邊界表面的體性混淆不清,邊表體性既然混淆不清,心也就變成雜亂。

(原經文)
阿難言:「我所說中,非此二種。如世尊言:『眼色為緣,生於眼識。』眼有分別,色塵無知,識生其中,則為心在。」
佛言:「汝心若在根、塵之中,此之心體為復兼二?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體雜亂,物非體知,成敵兩立云何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無體性,中何為相?是故應知,當在中間,無有是處。」
(
整段經文的意思)
阿難說道:我所說的中,並不是世尊上面所說,這二種義理。我所說的中,應當像世尊所說的,眼根與色塵緣合,產生眼識。眼識有分別了知的作用,但是色塵是沒有覺知的。這眼識產生的中間,就是心所在的地方。
釋迦摩尼佛說道:依你所說的心體,若是在眼根與色塵之中,這個心體,是兼容眼根與色塵二者,還是不兼容二者。假定心體兼容根塵二者,則外物與心體便會間雜混亂。而外物又不是心體能了知的,遂產生了和合與對立兩種情況,均成立的情形,像這樣的情形,又怎麼能夠說這是中呢?既然心體兼容眼根與色塵二者,的假設不能成立,非知(不知)與非不知()這兩者,就沒有體相實性,你所說的中,又用什麼來當體相呢?所以阿難你應該知道,你說心體,在根塵緣合眼識產生的中間,這個論點,沒有一處是對的。

(原經文)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昔見佛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轉法輪,常言:『覺知分別心性,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之為心。』則我無著名為心不?」
佛告阿難:「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俱無在者,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名為一切。汝不著者,為在為無?無則同於龜毛兔角,云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無,無相則無,非無則相,相有則在,云何無著?是故應知,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
(
整段經文的意思)
阿難回答釋迦摩尼佛說道:世尊,我以前看見佛陀和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等,四大弟子,共轉法輪宣揚佛法時,常常說道能覺知分別的心性,既不在內,也不在外,也不在中間,不存在任何地方,不住著一切,名叫做心。那麼如果我對一切不住著,那就名叫心了嗎?
釋迦摩尼佛告訴阿難。你說覺知分別心性,都沒有一個可住著的地方,這個世界中間的虛空、水陸、飛行等所有一切的境物景象,我們稱它為一切。這樣你所說對一切不住著這個東西,是存在還是不存在。如果不存在,那就像烏龜的毛,兔子的角一樣,不存在,既然這些東西不存在,那為什麼還說不住著呢?有能夠不住著的,便不可說它是不存在。沒有形相的不是不存在,就是有形相,有形相即存在,為何說沒有住著呢?所以阿難,你應該知道,你所說對一切無住著的名叫覺知心,這個論點,沒有一處是對的。

(原經文)
爾時,阿難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來最小之弟,蒙佛慈愛,雖今出家猶恃憍憐,所以多聞未得無漏,不能折伏娑毘羅呪,為彼所轉溺於婬舍,當由不知真際所指。唯願世尊大慈哀愍,開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諸闡提隳彌戾車。」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及諸大眾傾渴翹佇,欽聞示誨。
(
整段經文的意思)
那個時候阿難,在大眾中,立即從座上站起來,偏袒右肩,右膝跪在地上,合掌恭敬的對佛說道:我是如來最小的弟弟,承蒙佛陀慈悲眷顧,雖然現在已經出家,仍然依杖著是如來最小的弟弟這個緣故,杖著佛陀的憐愛,而憍慢自大,不知精進。雖然多聞,但是還沒有達到,永離一切煩惱無漏的境界。不能摧折降伏娑毗羅魔咒。反而被娑毗羅魔咒所牽引,陷溺在婬舍差點毀掉戒體。這是因為,沒有能夠一門深入平等真性至極邊際,所造成。但願世尊,能發大慈悲心,憐愍眾生,開示我們止息諸惡不善法,能滅一切散亂煩惱的道路,讓有大邪見,而斷一切善根的眾生。也能夠破除惡見邪見的煩惱,阿難說完這些話後,向世尊行五體投地大禮後,退至一旁同所有在場大眾,專心渴望的仰頭望著世尊,站立著,誠敬的傾聽釋迦摩尼佛,開示教誨。

(原經文)
爾時,世尊從其面門放種種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如是十方微塵國土一時開現;佛之威神令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諸大菩薩,皆住本國合掌承聽。
(
整段經文的意思)
這個時候時世尊,從他的面門,放出種種的光芒。這些光芒晃動閃耀好像百千個太陽那麼明亮閃耀,所有的佛世界,都發出動、湧、震、擊、吼、爆六種震動。這時十方世界中,有如微塵粒子那麼多數量的國土,同一時間都開展顯現出來,佛顯現威勢廣大的神通力,讓所有顯現的世界,合成一個世界。在這一個世界中,所有一切大菩薩,都住在他原本的國土中,合掌承受聽聞釋迦摩尼佛的開示教誨。

(原經文)
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
整段經文的意思)
釋迦摩尼佛告訴阿難說道: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因為種種顛倒的念頭,自然而然的造作種種的業,這種種的業,就好像惡叉樹的果實,落在地上一樣,不斷的聚集累積在一起。所有的修行人,不能成就等覺、妙覺,斷諸煩惱,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乃至於另修成了聲聞緣覺,或是修成外道,甚至變成為諸天魔王,或是魔的眷屬。都是因為不能了知,修行的二種根本,錯亂修行學習。就好像煮沙子,想要變成美食嘉肴,即使經過了如世間所有微塵粒子總數那麼多劫,的時間,還是沒有辦法成功的。
是哪二種根本呢?阿難,第一是無始生死根本(無始無明)那就是你現在及所有眾生,以為攀緣心(妄心)是自己的真心。第二是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無始以來原本平等正覺寂滅清淨的本體---真心)就是你現在的識精元明(眾生之真心識知精明真如之覺體本來明照---以下簡稱真心),真心能緣起所有的因緣,眾生因為緣著攀緣心。因此忘失這個無始以來,原本平等正覺,寂滅清淨的本體(真心)天天都以攀緣心(妄心)而造作種種業,但都沒有自覺到,所以就很冤枉的,隨著所造作種種的業,墮入六道輪迴之中。

(原經文)
「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願出生死,今復問汝。」
即時,如來舉金色臂屈五輪指,語阿難言:「汝今見不?」
阿難言:「見。」
佛言:「汝何所見?」
阿難言:「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為光明拳,曜我心目。」
佛言:「汝將誰見?」
阿難言:「我與大眾同將眼見。」
佛告阿難:「汝今答我。如來屈指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耀?」
阿難言:「如來現今徵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將為心。」
佛言:「咄!阿難!此非汝心。」
阿難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當名何等?」
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于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
(
整段經文的意思)
阿難,你現在想知道,止息諸惡不善法,能滅一切散亂煩惱的道路,希望能出離生死輪迴。現在我再問你,這時如來舉起金色的手臂,邊伸屈他的五輪指,邊問阿難說:你現在看見了嗎?
阿難回答說:看見。
釋迦摩尼佛說:你看見什麼?
阿難回答說:我看見如來舉起手臂彎屈手指,握成光明拳,照耀我的心眼。
釋迦摩尼佛說:你用什麼來看見的。
阿難回答說:我與大眾一樣是用眼睛來看見的。
釋迦摩尼佛告訴阿難說:你現在回答我,如來我彎屈手指握成光明拳,照耀你的心跟眼睛。如果你的眼睛可以看見,那你以什麼為你的心,來讓我的光明拳照耀呢?
阿難回答:如來現在詢問心在什麼地方。而我用我的心,苦苦的推理、追逐、尋找,這個能推理尋找的,我認為就是心。
釋迦摩尼佛說:咄。阿難,這個不是你的真心。
阿難:突然被這句話嚇了一跳,離開座位合掌站起來向佛陀說道:這不是我的真心,那要叫什麼呢?
釋迦摩尼佛告訴阿難。你說的這是過去六塵(色、聲、香、味、觸、法)落謝的虛妄影像的想相,能遮障迷惑你的真心本性。由於你從無始以來到現在這一生,都誤認賊人是你的孩子(把這些過去六塵落謝的虛妄影像的想相誤認是你的真心),迷失了,你原來不生不滅,清淨常住真心,所以墮入因果報應,六道輪迴中流轉不停。

(原經文)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佛寵弟,心愛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獨供養如來,乃至遍歷恒沙國土,承事諸佛及善知識,發大勇猛,行諸一切難行法事皆用此心;縱令謗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我乃無心同諸土木,離此覺知更無所有。云何如來說此非心?我實驚怖,兼此大眾無不疑惑,唯垂大悲開示未悟!」
(
整段經文的意思)
阿難向釋迦摩尼佛說道:世尊,我是佛陀最寵愛的弟弟,因為我心喜愛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相好的緣故,使我發心隨佛出家。我的心不單單只是供養如來而已,讓我去行遍、經歷等同恒河沙子數目那樣多的國土,去趨承俯仰奉事所有的佛及善知識的,讓我發大勇猛心,精進修習,行持所有一切艱難行持的法門、佛事,而不退轉的,都是用這個心。即使是讓我毀謗佛法,永遠退失了,身、口、意艱固不可拔善業的,也都是這個心啊。若是這個發明不是心的話,那我就是無心了,與土石木頭一樣的無知無覺了,離開了這個能覺能知的心,難道還有所謂的心嗎?為什麼如來說這個不是心。讓我實在覺得很驚訝很恐怖。而且同在此地所有的大眾,對釋尊這樣的說法,沒有不感到疑惑的。但願世尊垂憐眾人,發大悲憫心,開示我們這些未能覺悟的眾生。

(原經文)
爾時,世尊開示阿難及諸大眾,欲令心入無生法忍,於師子座摩阿難頂而告之言:「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阿難!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詰其根元咸有體性,縱令虛空亦有名貌,何況清淨妙淨明心性一切心而自無體?若汝執悋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全性,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我非勅汝執為非心,但汝於心微細揣摩,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則汝法身同於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即時阿難與諸大眾默然自失。
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
(
整段經文的意思)
這個時候,世尊就開示阿難及在場的所有大眾。想讓阿難及在場的所有大眾,能契入不生不滅,無生法忍的境界。在師子座上,伸手撫摩阿難的頭頂,告訴阿難說:如來常常說一切因緣法所生起的,皆由唯一真心所顯現。世間的一切的因緣果報的現象,所有世界和微塵粒子,都是緣著真心,而顯現其體相的。阿難,所有世界中的一切所有的事物,即使是小如小草、樹葉、絲、線、繩結,追究探討到他能建立的最原始根本元素,也都有體性的。即使是虛空,也有名字和相狀。更何況是,清淨妙淨清明的真心,它是一切心的性體,自身卻反而沒有體性?你如果堅吝固執的認為,這個能思惟觀察分別了知的體性,必定就是真心。那麼這個心,就應該離開了所有一切,色、香、味、觸所有的事相、業相,而另外有它全然遍一切處的體性。就好像你現在承受聽聞我說法,這是因為聽聞了我說法的聲音,而產生的分別心。你執著以為他是真心,在這種情況下,你縱然是息滅了,一切見、聞、覺、知,將內心安住守護在你認為幽閑寂靜不動之處,以為是安住在真心中,其實,你這還是安住在,過去你意根對前五塵分別好、醜,而起的善、惡諸法,所作分別而留下法塵的影子上而已。在此,我也不是教你把這個由思惟觀察分別所了知的心,再執著它不是真心。你只要在心中,精微仔細的去揣摩,假定離開前面法塵的分別性,就是你的真心。那個分別性離開法塵,就沒有體性存在,那這個分別性,也是過去你意根,對前五塵分別好、醜而起的善、惡諸法,所作分別而留下留下法塵的影子而已,並不是真心。因為法塵不是常住不變的,在法塵變異、壞滅時,那麼你所說的這個分別性,就跟烏龜的毛兔子的角一樣,不存在。如果是這樣,那麼你所說的這個法身,是斷滅的,是滅後不再生的。那麼是由誰來修持? 由誰來證入,不生不滅無生法忍的境界呢?
就在那個時候,阿難與在法會的眾人,頓時都默然無語,悵然若失!
釋迦摩尼佛告訴阿難說:世間一切所有修道的學人,有的雖然現前能夠成就九次第定,但是卻不能證得成就漏盡阿羅漢,都是由於執著這個生死妄想的心,誤以為是真實心的緣故,你現在雖然成就多聞,卻無法成就聖果,也是這個緣故。

(原經文)
阿難聞已,重復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雖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窮子捨父逃逝,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唯願如來哀愍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
(
整段經文的意思)
阿難,聽聞世尊,上面開示的那段話以後,又再悲傷流淚,再一次的五體投地,長跪合掌,向釋迦摩尼佛說道:自我跟隨世尊發心出家,仰杖著世尊的威勢神通力。常常獨自思量著,我只要依靠著世尊的威勢神通力,在世尊的教化下即可成佛,何必自己去修證佛法呢?誤以為如來可以讓我契入正定。不知道色身與心性,本來就不能互相替代,的這個道理,因此迷失了我的本心。雖然色身出家了,心性不能契入真理。就好像窮苦人家的兒子,捨棄父親離家出走。直到今天才知道,雖然我有多聞的本事,如果自己不如法修習作行,自己不去聽聞佛法。這就好像一個人,一直述說著面前那些食物,是多麼的好吃美味,而不去吃它,終究是不能讓自己飽一樣。世尊,我們今天在場的人,因為被煩惱障,所知障這二個障礙,所纏縛住了。一直以來,都不知道,寂常真心的體性為何?但願如來,慈哀悲愍,我們今天在場眾人,貧窮而無恃怙之覆育,能顯發妙明真心,讓在場眾人了解,開啟我們,契入寂常真心的智慧。

(原經文)
即時如來從胸卍字涌出寶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塵普佛世界一時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寶剎諸如來頂,旋至阿難及諸大眾。告阿難言:「吾今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眾生,獲妙微密性淨明心得清淨眼。阿難!汝先答我見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將誰見?」阿難言:「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如寶山,清淨所生故有光明,我實眼觀五輪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佛告阿難:「如來今日實言告汝,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阿難!譬如我拳,若無我手不成我拳;若無汝眼不成汝見。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義均不?」
阿難言:「唯然,世尊!既無我眼不成我見,以我眼根例如來拳,事義相類。」
佛告阿難:「汝言相類,是義不然。何以故?如無手人拳畢竟滅;彼無眼者非見全無。所以者何?汝試於途詢問盲人:『汝何所見?』彼諸盲人必來答汝:『我今眼前唯見黑暗,更無他矚。』以是義觀,前塵自暗,見何虧損?」
阿難言:「諸盲眼前唯覩黑暗,云何成見?」
佛告阿難:「諸盲無眼唯觀黑暗,與有眼人處於暗室,二黑有別?為無有別?」
「如是,世尊!此暗中人與彼群盲,二黑校量曾無有異。」
「阿難!若無眼人全見前黑,忽得眼光還於前塵,見種種色名眼見者;彼暗中人全見前黑,忽獲燈光,亦於前塵見種種色,應名燈見。若燈見者,燈能有見自不名燈,又則燈觀何關汝事?是故當知燈能顯色。如是見者是眼非燈,眼能顯色,如是見性是心非眼。」
(
整段經文的意思)
這個時候釋迦如來,從它的胸口的卍()字上涌出寶光,其光晃動,閃爍著百千種顏色。有如同四維上下十方世界中,的微塵粒子那麼多數量的,所有佛的世界,同一剎那間都遍照著佛的寶光,這個寶光,同時遍灌注十方所有寶剎,所有如來的頂門。阿難及所有在場的大眾,也都受這個寶光的灌頂。
釋迦如來告訴阿難說道:我現在為你們建立大法幢。也讓四維上下十方世界的一切眾生,能夠獲得諸佛妙微密意,契入清淨本性妙明真心,得清淨法眼。阿難,你先回答我,你看見我所握的光明拳,這個拳頭是因為什麼產生光明的?又因為什麼而形成拳頭的?你又用什麼來看見這拳頭的?
阿難說道:世尊光明拳的光明,就好像全部閻浮樹下河,所出的金的光色一樣,赤黃,帶紫焰氣與珍寶所累積成的寶山,的光色一樣,這是因為世尊心性清淨,所以產生這個光明。我實實在在是由眼睛看到,世尊以您的五輪指,手指伸屈握拳,展示給眾人看的,所以有拳頭的體相形成。
釋迦摩尼佛告訴阿難:如來今天以真實語告訴你們。所有有智慧的人,最重要的是能夠以已了知之法,以來顯明未了知之法,以譬喻而得以開顯智慧契悟真理。阿難,譬如沒有我的手,我的拳頭,就不能夠形成。如果沒有你的眼根,你也無法看得見。這樣我用你的眼根,與我的拳頭來相類比,兩者的義理,是不是一樣的呢?
阿難說道:是的世尊,既然你沒有手,你的拳頭,就不能夠形成,沒有眼根,我就無法看的見。所以以我眼根與如來的拳頭來相類比,這兩者的義理是相類似的。
釋迦摩尼佛告訴阿難:你說用你的眼根,與我的拳頭來相類比,這兩者的義理是相類似的,其實不然。什麼緣故呢?好像沒有手的人,畢竟怎麼樣都無法形成拳頭。但是那些沒有眼睛的人,並不是完全沒有見性的。為什麼這樣說呢?你試著在路途上,詢問那些盲人,你們有看見什麼嗎? 那些盲人,必然會回答你,我現在眼前,只覺得一片黑暗,再也沒有其他可見的。就這個例子來說,那是因為盲人面前的塵境自己黑暗,所以盲人只能覺知一片黑暗,盲人的見性,哪有什麼虧損。
阿難說道:所有的盲人,只覺得面前一片黑暗,為何說,他有見性,這種說法怎能成立呢?
釋迦摩尼佛告訴阿難。所有盲人眼根不具足,只感覺到面前一片黑暗,與眼根完具的人,處在沒有燈光黑暗的房間內,所見面前的一片黑暗,這兩種黑暗,有不一樣嗎?
阿難回答道:沒有什麼不一樣的,世尊。這個處在沒有燈光黑暗的房間中,眼根完具的人,所見的黑暗,與那些盲人所感覺到的黑暗,二種黑暗比較起來,並沒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阿難,如果所有的盲人,都感覺面前是一片黑暗,有一天,突然眼睛能見光了,而且還能看見面前的塵境,並分辨出種種顏色,如果這種情況,我們叫它作眼見。那麼那個眼根完具的人,處在沒有燈光黑暗的房間內,也只能見面前的一片黑暗,忽然獲得燈光照耀時,又能看見面前的塵境,分辨出種種顏色,這種情況,就應該叫做燈見。如果說燈能看見的話,燈就具有見性,自然不能再叫做燈。又燈能看見所看見的,跟你有情本身,又有什麼關係呢?所以我們應當知道,在黑暗的房子裡,燈光只是能顯示出色塵,而燈,是不能看見任何塵色的。這個能看見的,是人的眼根,而不是燈。但依有情而論,有情的眼根與燈的作用是一樣的,只能讓色塵於心顯現,其本身不具有見性,不能看見任何塵色,因此,這個能看見的體性是真心,而不是眼根。

(原經文)
阿難雖復得聞是言,與諸大眾口已默然心未開悟,猶冀如來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佇佛悲誨。
(
整段經文的意思)
阿難,雖然又再次聽聞,釋迦摩尼佛以上的說法,以及在場的所有大眾,雖然都已靜默無語,但是眾人心裡,對釋迦摩尼佛上面所說的法義,還是沒能通達了悟,還在寄望如來,能慈悲的再次宣示微妙的法義,都合著掌,以清淨無遮染的心,站著等待聽聞佛陀慈悲的教誨。

(原經文)
爾時,世尊舒兜羅綿網相光手,開五輪指,誨勅阿難及諸大眾:「我初成道於鹿園中,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眾言:『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
(
整段經文的意思)
這個時候世尊。舒展他的如兜羅綿網柔軟相好光明的手,一邊展開五輪指,一邊教誨阿難,及所有的大眾說道:在我最初成道的時候,在鹿野苑園中,為阿若多五比丘等人,及你等僧俗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說過。一切眾生,不能成就無上佛道,及阿羅漢果位,都是由於心遇外緣,煩惱橫起污染真心所誤。你們眾人說說看,當時因為什麼原因開悟的,現在能成就聖果了。

(原經文)
時,憍陳那起立白佛:「我今長老於大眾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又如新霽清暘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
(
整段經文的意思)
這時憍陳那,站起來向釋迦摩尼佛說道:我現在是年高德邵的比丘,在大眾當中,獨有我享有智解的名聲。這是因為了悟客塵這兩個字的成果。世尊,譬如在行程中的旅客,投宿寄住在旅店中,或是住宿或是吃食,住宿或是吃食完畢,就打包行李,匆忙的向前面的旅途趕去,不能夠安適的常住下來。若是這旅店的主人,自然不必要在食宿完畢後,就立即匆忙的趕往前面的旅途。照這樣去思惟,不能常住的,名叫客,能常安住的,名叫主人,所以不能常住,來來去去的,就是客的本質。又好像,新下雨後,或霜雪過後轉晴。清明的太陽,升起在天空中,陽光照入所有孔隙當中,顯發照明空隙中,所有微塵粒子的形相。你可以看見空隙中的微塵,是不停的漂浮搖動著,但是虛空,卻是寂靜不動的。照這樣去思惟,清澈明淨,寂靜不動的名叫空。搖動不停的,名叫做塵。所以搖動不停的,就是塵的本質。

(原經文)
佛言:「如是。」
即時,如來於大眾中屈五輪指,屈已復開,開已又屈,謂阿難言:「汝今何見?」
阿難言:「我見如來百寶輪掌眾中開合。」
佛告阿難:「汝見我手眾中開合,為是我手有開有合?為復汝見有開有合?」
阿難言:「世尊!寶手眾中開合,我見如來手自開合,非我見性自開自合。」
佛言:「誰動誰靜?」
阿難言:「佛手不住,而我見性尚無有靜,誰為無住。」
佛言:「如是。」
(
整段經文的意思)
釋迦摩尼佛說道:就如同你(憍陳那)所說的。這個時候時如來,在大眾當中,彎屈他的五輪指,彎屈後又展開,展開後又彎屈。問阿難說:你現在又看見什麼? 阿難說:我看見如來百寶輪相的手掌,在大眾中開合著。釋迦摩尼佛告訴阿難說道:你看見我的手,在大眾當中展開閉合。是我的手,有展開有閉合呢?還是你的見性,有展開有閉合?
阿難說道:是世尊的寶手,在大眾當中開合。我看見如來手,自己在開合。而不是我的見性有開合。
釋迦摩尼佛問道:那是誰在動? 是誰靜止不動呢?
阿難說道:是佛的手不停的開合動著,不能安住。而我的見性原本就不動,所以也沒有,所謂的靜止不靜止的問題,這其中又有誰在無住呢?
釋迦摩尼佛說道:你(阿難)說的是。

(原經文)
如來於是從輪掌中飛一寶光在阿難右,即時阿難迴首右盼(辛目辛),又放一光在阿難左,阿難又則迴首左盼(辛目辛)。佛告阿難:「汝頭今日何因搖動?」

阿難言:「我見如來出妙寶光來我左右,故左右觀,頭自搖動。」
「阿難!汝(辛目辛)佛光左右動頭,為汝頭動?為復見動?」
「世尊!我頭自動,而我見性尚無有止,誰為搖動。」
佛言:「如是。」
於是如來普告大眾:「若復眾生,以搖動者名之為塵,以不住者名之為客,汝觀阿難頭自動搖見無所動,又汝觀我手自開合見無舒卷,云何汝今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從始洎終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為己,輪迴是中自取流轉?」
(
整段經文的意思)
如來於是從它的五輪掌中,飛出一片寶光,照在阿難右邊。這時候阿難立即轉過頭來看右邊。如來又放出一片光,照在阿難左邊,阿難又轉頭看左邊。
釋迦摩尼佛告訴阿難說道:你的頭今天為什麼左右轉動。
阿難說道:我看見如來飛出一片妙寶光,一下子在我頭的左邊一下子在我頭的右邊,所以我轉頭左看右看,是我的頭自己在轉動。
釋迦摩尼佛說道:阿難,你為了看佛光,所以左右轉動你的頭,是你的頭在動,或是你的見性在動呢?
世尊,是我的頭自已在轉動,我的見性原本就沒有所謂的靜止不靜止,所以也就沒有所謂的搖動不搖動。
釋迦摩尼佛說道:你說的是。
於是如來,告訴所有的大眾,假定又有眾生,以搖動的名叫做塵。以不能恆常安住的,名叫做客。你們看是阿難的頭自己在轉動,他的見性並沒有動搖。又你們看是我的手自己在開合,見性並沒有張開或捲起。為何你們現在卻以動搖的為身,以動搖的為境。自始至終,每一個念頭生生滅滅的,遺失了不生不滅的真心自性,以無常為常,以苦為樂,顛倒妄想,胡亂行事。自性真心被顛倒妄想煩惱覆蓋而迷失真相,誤將六塵緣影認為是自己真心。自己陷在顛倒妄想生滅相續的念頭中輪迴,流轉不息。


大佛頂萬行首楞嚴經卷一白話說明

大佛頂萬行首楞嚴經卷二白話說明

大佛頂萬行首楞嚴經卷二白話說明

(原經文)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身心泰然,念無始來失却本心,妄認緣塵分別影事,今日開悟如失乳兒忽遇慈母,合掌禮佛,願聞如來顯出身心真妄虛實現前生滅與不生滅二發明性。
(
整段經文的意思)
那個時候阿難,以及所有在場的大眾,聽聞釋迦摩尼佛的開示教誨後,每個人的身心,都感到安泰適意。獨自思量著自無始以來,失卻了本心,誤認緣色聲等之六塵和意根,對前五塵分別好、醜,而起善、惡諸法的影子為真心。今天因為聽聞釋迦摩尼佛的開示、教誨,能夠開悟,就好像失去母乳的嬰兒,忽然遇到了慈愛的母親,餵以母乳那麼的安慰與滿足。都合掌頂禮佛陀,希望能聽聞如來,開發顯明出身心,真妄虛實,開顯現前生滅與不生滅,這二種法的實性來

(原經文)
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諸佛誨勅,見迦旃延毘羅胝子,咸言:『此身死後斷滅,名為涅槃。』我雖值佛今猶狐疑,云何發揮證知此心不生滅地?令此大眾諸有漏者咸皆願聞。」
(
整段經文的意思)
這時波斯匿王,站起來向釋迦摩尼佛說道:我以前,沒有承受到諸佛的教誨、訓敕,見到迦旃延毗羅胝子時,他告訴我說,人死之後不復再生,這樣名叫涅槃(翻譯為滅,滅度,寂滅,不生,無為,安樂,解脫等)我雖然遇到佛陀,並聽聞了,您的說法,現在心裡仍然狐疑著。要如何發揮世尊所說的道理,來證入這個不生不滅的真心。現在在場的大眾以及所有有煩惱的人,都希望能聽聞,世尊開示此法義。

(原經文)
佛告大王:「汝身現存,今復問汝,汝此肉身為同金剛常住不朽?為復變壞?」
「世尊!我今此身終從變滅。」
佛言:「大王!汝未曾滅,云何知滅?」
「世尊!我此無常變壞之身雖未曾滅,我觀現前念念遷謝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漸漸銷殞殞亡不息,決知此身當從滅盡。」
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齡已從衰老,顏貌何如童子之時?」
「世尊!我昔孩孺膚腠潤澤,年至長成血氣充滿,而今頹齡迫於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髮白面皺逮將不久,如何見比充盛之時。」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應不頓朽。」
王言:「世尊!變化密移我誠不覺,寒暑遷流漸至於此。何以故?我年二十雖號年少,顏貌已老初十年時;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過于二;觀五十時宛然強壯。世尊!我見密移雖此殂落,其間流易且限十年,若復令我微細思惟,其變寧唯一紀二紀,實為年變;豈唯年變,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遷;沈思諦觀剎那剎那,念念之間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終從變滅。」
(
整段經文的意思)
釋迦摩尼佛告訴大王:你目前的色身,現在問你,你這個色身,是與金剛一樣的常住不壞,不會老朽呢? 或是會變異毀壞?
世尊,我現在這個肉身,終究會變異壞滅的。
釋迦摩尼佛說道:大王目前你這個肉身,還沒有壞滅過,為何你知道這個肉身,會壞滅呢?
世尊,目前我這個無法常住,會變異壞滅的肉身,雖然還沒壞滅過,但是我觀察現前每一個念頭變化、遷移、謝落、消逝,新的念頭,生生不息,無法停止。就好像火燒木材,成為灰燼一樣,漸漸銷毀、殞滅、死亡永不停息。由以上的現象,可以確定了知這個肉身,到最後也一樣的會壞滅殆盡。
釋迦摩尼佛說道:大王你說的是,大王,以你現在的年歲來說,已經是衰老了,你現在的容顏相貌,跟你孩童時的容貌,比較起來又如何呢?世尊,我往日孩童時,皮膚肌理圓潤有光澤。到了青壯年時,血氣充足飽滿。而現在已到老年。為衰老所逼迫,所以形色枯槁樵悴,精神昏暗不明,頭髮蒼白臉上有許多皺紋,恐怕也活不了多久了,這怎能,跟孩童年輕時,的圓潤有光澤的肉體相貌,相比呢?
釋迦摩尼佛說道:大王,你的形體跟容貌,應該不是,一下子就老朽的,是嗎?
大王說道:世尊。這些肉身的變化,在無形中進行著,我真的沒有察覺到。是經過多年寒暑季節的推移,時間的流轉,慢慢的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的。為麼呢? 譬如在我二十歲時,雖號稱年少,但是容顏相貌,已比我當初十歲時衰老了。三十歲時,又比二十歲時衰老。如今都六十二歲了,回頭看五十歲時的我,宛然還很強壯。世尊,我覺察到,肉身這些無形的變化,雖然這個衰老死亡的變化的時間,看起來,好像限定在十年之間,有一變化。但是讓我再仔細思惟,其變化,哪裡只是以一紀(古之一紀為十二年)二紀在變化,實在是一年一年的在變化,豈只一年一年在變化,其實是每一月每一月的在變化,何只是每一月每一月在變化而已,其實是一日一日的在遷移默化。仔細的沈思專心觀察,是剎那剎那,念念之間,都不停止的在變異壞滅。由以上的觀察思惟知道,我的肉身,終究會變異壞滅殆盡的。

(原經文)
佛言:「大王!汝見變化遷改不停,悟知汝滅;亦於滅時,知汝身中有不滅耶?」
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實不知!」
佛言:「我今示汝不生滅性。大王!汝年幾時見恒河水?」
王言:「我生三歲,慈母携我謁耆婆天,經過此流。爾時即知是恒河水。」
佛言:「大王!如汝所說,二十之時衰於十歲,乃至六十,日月歲時念念遷變,則汝三歲見此河時,至年十三其水云何?」
王言:「如三歲時,宛然無異,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無有異。」
佛言:「汝今自傷髮白面皺,其面必定皺於童年,則汝今時觀此恒河,與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不?」
王言:「不也,世尊!」
佛言:「大王!汝面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為變、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云何於中受汝生死,而猶引彼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後全滅?」
王聞是言,信知身後捨生趣生,與諸大眾踊躍歡喜得未曾有。
(
整段經文的意思)
釋迦摩尼佛告訴大王說:你看見變化,遷移改變沒有停止,悟知你的色身,終究會壞滅殆盡。但是當你色身壞滅時,你知道身中有不壞滅的嗎?
波斯匿王合掌向佛說道:我實在不知道,當色身壞滅時,身中還有不滅的。
釋迦摩尼佛說道:我現在開示,你不生滅的本性。大王,你幾歲時,看見恒河水?
大王說:我三歲的時候,慈母帶著我,晉見耆婆天時,經過這個河流,那個時候就看見,知道這恒河水。
釋迦摩尼佛說道:大王,照你所說的,二十歲之容貌比十歲衰老,一直到六十歲,這期間日月歲時,念念之間都在遷流變化。那麼你三歲看見這恒河時,到了你十三歲,那恒河中的水,有什麼變化的嗎?
大王說:如三歲時一樣,沒有一點變化。一直到現在六十二歲了,那恒河中的水,看起來,也沒有什麼變化。
釋迦摩尼佛說道:你現在自己哀傷,頭髮斑白,臉皮老皺。你現在的顏面,必定比童年時的顏面老皺。那麼你這個時候,看這恒河,與以前孩童時,觀看恒河的見性,有孩童與老年的差別嗎?
大王說:沒有差別,世尊。
釋迦摩尼佛說道:大王,汝臉皮雖然老皺,但是這個見精的本性,未曾有變皺,變皺的即是有變化,不變皺的即是沒有變化。有變化的終究會壞滅,那不變的,本來就沒有生滅,哪會在生滅變化的輪迴中,受生受死呢?而你還援引那末伽黎等人斷滅的說法,還說人死之後,全然滅盡,不復再生。
大王聽聞釋迦摩尼佛說的這些話以後,相信了知有情肉身死亡,是捨棄舊的身命而趣向新的身命,與在場所有的大眾,都感到未曾有過的踊躍歡喜。

(原經文)
阿難即從座起禮佛,合掌長跪白佛:「世尊!若此見聞必不生滅,云何世尊名我等輩遺失真性顛倒行事?願興慈悲洗我塵垢。」
(
整段經文的意思)
阿難立即從座位上站起來,禮拜佛陀合掌,長跪著向釋迦摩尼佛說道:世尊,若是這見、聞、覺、知的體性,必定是不生不滅的,為什麼世尊,說我們眾人,遺失了不生不滅的真心自性,以無常為常,以苦為樂,顛倒妄想,胡亂行事。但願如來發大慈悲心,為我們解說,洗滌我們眾生的塵垢煩惱。

(原經文)
即時,如來垂金色臂,輪手下指示阿難言:「汝今見我母陀羅手為正為倒?」
阿難言:「世間眾生以此為倒,而我不知誰正誰倒。」
佛告阿難:「若世間人以此為倒,即世間人將何為正?」
阿難言:「如來竪臂,兜羅綿手上指於空,則名為正。」
佛即竪臂,告阿難言:「若此顛倒首尾相換,諸世間人一倍瞻視,則知汝身與諸如來清淨法身比類發明,如來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號性顛倒,隨汝諦觀汝身佛身,稱顛倒者名字何處號為顛倒?」
(
整段經文的意思)
在那當時,如來垂下他的金色手臂,五輪手指向下指著,展示給阿難看,並說道:你現在看見我,原本這支陀羅手,是正還是倒呢?阿難說道:世間的眾生,會以這樣子為倒立的,但是我卻不知道,哪一個是正?哪一個是倒。
釋迦摩尼佛告訴阿難:如果世間人,以五輪手指向下,指著地面這樣子為顛倒,那麼世間人,以什麼為正呢?
阿難說道:如來豎起手臂,兜羅綿手手指上,指於空中,則名為正。
釋迦摩尼佛立即將手臂豎起來,告訴阿難說道:就像這個陀羅手顛倒的例子一樣,所謂的正與倒,只是陀羅手首尾,互相替換而已。但所有世間人,一向是反背著向上看的。這樣即可知道如用你的身,與所有如來的清淨法身,來互相比較闡發義理,如來的身,具一切智,於一切法,無不了知,所以名正遍知。眾生之身,誤認客塵緣影,為自己真心,在顛倒妄想,生滅相續中輪迴,號稱性顛倒。你隨順著這個方向專注如實的繫念思察。眾生的身,佛的身,究竟什麼地方,被稱為顛倒?

(原經文)
于時,阿難與諸大眾瞪矒瞻佛目精不瞬,不知身心顛倒所在。佛興慈悲哀愍阿難及諸大眾,發海潮音遍告同會:「諸善男子!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云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認悟中迷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無差別,如來說為可憐愍者。」
(
整段經文的意思)
這時阿難以及所有大眾,瞪著茫然晦暗的眼睛一瞬也不瞬的仰望著釋迦摩尼佛,不知道身心顛倒的是在什麼地方。
釋迦摩尼佛興起大慈悲心,悲憫阿難以及所有大眾,遂發出如海潮般的聲音,遍告同在會場的所有人,諸位善男子,我常常說,身心所攀緣種種法,以及心有所緣,而生起的一切法,皆是真心所顯現。你的身你的心,都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顯現的虛妄相。為什麼你們遺失了本來微妙圓融遍一切處光明真心,眾寶莊嚴明淨微妙不可思議本性。反而把那真心所顯現的六塵緣影的影像,晦暗不是很明淨的影像誤認是虛空,在晦暗不是很明淨的虛空中,比虛空更晦暗不明的六塵緣影,集結成為色塵。色塵中間,又夾雜著妄想,這一切晦暗不明混濁的六塵緣影的想相,再集結成為色身。這些晦暗不明的六塵緣影,虛妄的想相,聚集在心內,飄浮搖動,趣向心外,奔馳逸散。以這些紛紛擾擾騷動不安,晦暗不明的六塵緣影,虛妄的想相,誤認為自心本性。一但以這些紛紛擾擾,騷動不安,晦暗不明的六塵緣影,虛妄的想相,為自心。就認定,這個迷妄之心,是在色身裡面。不知道色身,以及色身所依託外面這個虛空、山河大地,都是妙明真心中,虛妄的想相。
就好像有人,不管百千澄清廣大的大海水,而將飄浮水上的泡沫,看作是整片大海潮,認為看見這些飄浮水上的泡沫,就已經是看盡大海水了。你們就是這些數倍顛倒迷惑中的人,就好像上面,我垂陀羅手而被視為顛倒的例子一樣。沒什麼差別,你們這些人,就是如來所說的可憐愍的人了。

(原經文)
阿難承佛悲救深誨,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雖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圓滿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現說法音,現以緣心允所瞻仰,徒獲此心未敢認為本元心地。願佛哀愍宣示圓音,拔我疑根歸無上道。」
(
整段經文的意思)
阿難承受了,釋迦摩尼佛慈悲救度,深切的教誨。垂淚涕泣,交叉著雙手,而向釋迦摩尼佛說道:我雖然承受聽聞,佛所說,如是微妙不可思議的法音,了悟妙明真心,本就圓滿,是恆常安住的心地。我能體悟佛現在所說的法義,所以現在,我以攀緣緣影的心,瞻仰聽聞我佛慈悲的法音,突然契獲的這個心,不敢就認定,那就是我本元心地。但願佛慈哀悲愍,宣說開示圓滿法音。拔除我深植在心裡的疑惑,使我能回歸趣向,無上正遍知大道。

(原經文)
佛告阿難:「汝等尚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復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標指為明月故。豈唯亡指,亦復不識明之與暗。何以故?即以指體為月明性,明暗二性無所了故。汝亦如是,若以分別我說法音為汝心者,此心自應離分別音有分別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暫止便去終不常住,而掌亭人都無所去名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則無所去。云何離聲無分別性?斯則豈唯聲分別心,分別我容離諸色相無分別性,如是乃至分別都無非色非空。拘舍離等昧為冥諦,離諸法緣無分別性,則汝心性各有所還,云何為主?」
(
整段經文的意思)
釋迦摩尼佛告訴阿難說:你們現在,還是以攀緣事物的心,聽聞我說法,你們所聽到的這些法,對你門來說,也是六塵緣影而已,並非你們已契入諸法實性。就好像有人,以手指著明月給人看。那個看的人,應該是順著那個指的人手指所指的方向,去看明月才對。假若這個看的人,把看見那指著月的手指,把它當作是明月,那麼這個人,豈只是認錯月輪而已,連那個指著明月人的手指,他也認錯了啊(手指不是月亮)! 是什麼緣故呢?因為這個看的人,把那個指著明月的人,的手指,錯認作是明月的緣故。又豈只是,錯失手指。也是不能認識了知光明與黑暗?是什麼緣故呢?那就是把手指,當作是明月。所以對光明黑暗這二種性,也就無法分辨明了。
你們也像這樣,若是以能辨別了知,我說的法音的這個,就是你的真心。這個心,自應離開所分別的音聲,另外有個分別性存在。譬如有一個旅客,投宿在旅店中,暫時停住,休息了一下,便離去了,終究是不能恆常安住下來。而旅亭的主人,都不必離去的人,就名叫做亭主。
一樣的道理,若真的是你的真心,就沒有離去。為何離開聲音,就沒有分別性?那豈是,只有聲分別心,是這樣的情形而已?同樣的道理分別容貌,離開一切色相,就沒有分別性。這樣一直推理、探究下去,到最後,連個分別性都沒有,不是色也不是空,這就是拘舍離等人,愚昧無明,的認為是恆常不變的冥諦的說法。如果離開一切法,所緣的對象,就沒有分別性存在。那麼你的心性,各自有所歸趣的地方(即色分別心歸眼根,聲分別心歸耳根……)怎麼可以說它是主宰()?

(原經文)
阿難言:「若我心性各有所還,則如來說妙明元心云何無還?惟垂哀愍為我宣說。」
(
整段經文的意思)
阿難說道:若是我們的真心本性,各自有所歸趣的地方,即色分別心返歸於眼根,聲分別心返歸於耳根等等。那麼如來所說的,微妙不可思議智慧光明本心,為什麼沒有可以歸趣的地方呢?但願是尊垂憐哀愍,為我們宣說這個道理。

(原經文)
佛告阿難:「且汝見我見精明元,此見雖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應諦聽,今當示汝無所還地。阿難!此大講堂洞開東方,日輪昇天則有明耀,中夜黑月雲霧晦暝則復昏暗,戶牖之隙則復見通,牆宇之間則復觀擁,分別之處則復見緣,頑虛之中遍是空性,欝𡋯之象則紆昏塵,澄霽斂氛又觀清淨。阿難!汝咸看此諸變化相,吾今各還本所因處。云何本因?阿難!此諸變化明還日輪。何以故?無日不明,明因屬日,是故還日;暗還黑月;通還戶牖;擁還牆宇;緣還分別;頑虛還空;欝[]𡋯還塵;清明還霽。則諸世間一切所有,不出斯類。汝見八種,見精明性當欲誰還?何以故?若還於明,則不明時無復見暗,雖明暗等種種差別,見無差別;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則知汝心本妙明淨。汝自迷悶喪本受輪,於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來名可憐愍。」
(
整段經文的意思)
釋迦摩尼佛告訴阿難說:而且你現在看我,這個識見精明的本元,雖然不是微妙不可思議,精妙光明真心。但是他就好像,你捏起眼睛時,看見的第二個月,而不是明月的影子。你現在專注的傾聽,我要開示,讓你明了什麼是,真常不二,沒有可以回返的真心。
阿難,這個大講堂,大門開向東方,當太陽升上來,就有光明照耀進來。在午夜月光晦暗,或有雲霧遮蔽天色,昏暗不明時,這講堂就變得昏暗無光。門窗或是有空隙的地方,光線就可以通透進來。但牆璧屋宇之間,光明是被阻塞的照不進來的。有分別的地方,就又可看見因緣生起,全然無有知覺無有形相中,遍一切處是空性。看起來茂盛繁多的景象,是因為昏暗塵垢滋生聚積。看起來是清澈明淨的,是因為新雨之後天空清澈、明亮,氣象收斂的緣故。
阿難,綜觀所有這些境相的變化,我現在將它們形成的原因,各個返歸它本來所緣起的地方。那什麼是,本來因緣生起的地方呢?
阿難,所有這些變化,光明生起的原因,返歸於太陽,為什麼呢?沒有太陽,就沒有光明,所以這個大講堂,能夠光明的最初原因,就是太陽,這個大講堂黑暗的原因,是因為昏暗的月,光明可以通透進來,是因為有門窗的緣故,光明被阻塞的原因,是因為牆璧屋宇的阻隔。分別心生起的地方,可看見因緣,全然無有知覺,無有形相的太虛空,遍一切處是虛空性。茂盛繁多聚集的景象,是因為昏暗塵垢滋生聚積的緣故。清澈明淨的景象,是因為,新雨之後天空清澈、明亮,氣象收斂的緣故。所以世間所有一切境相的形成,都不超出以上所舉的這些法則。現在你所能知見的八種見精明性,確不知要返回哪一個處所。為什麼呢?假定返歸於於光明,則不光明的時候,就無法看見黑暗,雖有光明、黑暗等種種境相的差別,但是見性並沒有差別。那些可歸因於其他事物形成的境相,自然不是你的真心。那麼這個不能讓你返歸於其他事物的,不是你的真心?那是什麼呢?
這樣,你就應該知你的真心,本來就微妙不可思議,光明朗淨,是你們自己,因疑惑不明,而喪失了你們本來靈妙明淨的真心,墮入輪迴,在無常、生死的業流當中,不斷的被業力漂浮沉溺著。因為這樣如來,才稱你們為可憐愍的人。

(原經文)
阿難言:「我雖識此見性無還,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佛告阿難:「吾今問汝,今汝未得無漏清淨,承佛神力,見於初禪得無障礙;而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觀掌中菴摩羅果;諸菩薩等見百千界;十方如來窮盡微塵清淨國土無所不矚。眾生洞視不過分寸。阿難!且吾與汝觀四天王所住宮殿,中間遍覽水陸空行,雖有昏明種種形像,無非前塵分別留礙,汝應於此分別自他。今吾將汝擇於見中,誰是我體?誰為物象?阿難!極汝見源,從日月宮,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諦觀,雖種種光亦物非汝;漸漸更觀雲騰、鳥飛、風動塵起、樹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阿難!是諸近遠諸有物性,雖復差殊,同汝見精清淨所矚,則諸物類自有差別,見性無殊,此精妙明誠汝見性。若見是物,則汝亦可見吾之見?若同見者名為見吾;吾不見時,何不見吾不見之處?若見不見,自然非彼不見之相;若不見吾不見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又則汝今見物之時,汝既見物物亦見汝,體性紛雜,則汝與我并諸世間不成安立。阿難!若汝見時是汝非我,見性周遍非汝而誰?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實。」
(
整段經文的意思)
阿難說道:我雖然識知,這個見性,是不會流轉的。但是我們怎麼得以知道,不會流轉的,是我的真心本性。
釋迦摩尼佛告訴阿難說:我現在問你,你現在尚未能達到,沒有煩惱,清澈明淨的境界,因為承蒙佛的神力加持,而能夠進入初禪,沒有障礙的境界。而阿那律確有觀看,閻浮提世界,就好像觀看,手中的芒果,一樣的清楚明白的神通力。所有的菩薩們,具有可以觀看到,百千的世界的神通力,十方所有一切的如來們,具有看得盡,像所有微塵那麼多數量,的清淨國土,而沒有看不清楚,的神通力。眾生們,雖極力專注的去看,也不會有,超過半分半寸的視力。
阿難,況且我跟你一同觀看,四天天王所住的宮殿,在這中間,可以看見所有在水中游的、陸上跑的、空中飛的,各種物相。雖然有昏暗明亮,種種的形像,但是這些,無非是意根對前五塵分別好、醜,而起善、惡諸法所留下,障礙真心的影像。在這個地方,你應該分別清楚,是自己的真心,還是其他虛妄的物相,現在我讓你在這些,你所看見的中間,去做揀擇,哪一個,是我的真心本體,哪一個,是虛妄的物相。
阿難,探究到你見性的本源,從觀察日月、宮殿,是虛妄的物相不是你的真心,一直到七金山,周詳遍處仔細的去觀察,雖然有種種光明,也都是虛妄的物相,不是你的真心。再進一步,詳細慢慢的觀察,雲的騰躍鳥的飛翔,風的吹動,浮塵的飛起,樹木高山河流,小草芥原人纇畜生等等,都是虛妄的物相,不是你的真心。
阿難,所有這些近、遠物相,的體性,雖然有差別不同,就像你的見精,清澈明淨的看見。所有一切種種的物相,自然而有差別,但是見性並沒有差別,這個見精妙明,實在就是你的見性。若見性是物相,則你也可以看見我的見性。如果你所看見的,跟我的見性是相同的,應該稱做看見我。我看不見的時候,為何看不見,我看不見的地方。如果是,能看見,那個「看不見的物相」,那麼這個物相自然就不是那個,「看不見的物相」了。如果我不能看見,我看不見的地方,那個自然就不是,虛妄的物相了,為何又說不是你呢?又你現在看見物相的時候。你既然看見物相,物相也看見你。這樣子體性紛擾雜亂,那麼你跟我,及所有的時間空間,都將無法成立。
阿難,在你看見的時候,是你看見,而不是我看見,見性無量無邊,周遍十方,如果不是,你的真心本性?那又是什麼呢?為何你自己,疑惑你的見性,以為它是不真實的,而又要在我所看見,虛妄不實的緣影上面,去求取真實呢?

(原經文)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性必我非餘,我與如來觀四天王勝藏寶殿居日月宮,此見周圓遍娑婆國;退歸精舍只見伽藍,清心戶堂但瞻簷廡。世尊!此見如是,其體本來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滿一室,為復此見縮大為小?為當牆宇夾令斷絕?我今不知斯義所在,願垂弘慈為我敷演。」
(
整段經文的意思)
阿難向釋迦摩尼佛說道:世尊。若這個見性,必定是我而非其它的。我與如來,一同觀看四天王勝藏寶殿,安居在日月宮中,這個見性周遍圓妙,遍滿娑婆國土。可是當我們回到精舍,也只能看見伽藍內,清心的門戶廳堂,只能觀見瞻視精舍的簷廡。世尊,這個見性,如果其體相本來就周遍一界,為什麼現今在室中,只能遍滿一室,是因為這個見性縮大為小呢?或是被牆壁屋宇夾斷了呢?我現在,不知道這義理所在。但願世尊發廣大慈悲心,為我開敷演說法義。

(原經文)
佛告阿難:「一切世間大小內外諸所事業各屬前塵,不應說言見有舒縮。譬如方器,中見方空,吾復問汝,此方器中所見方空,為復定方?為不定方?若定方者,別安圓器空應不圓;若不定者,在方器中應無方空。汝言不知斯義所在,義性如是云何為在。阿難!若復欲令入無方圓,但除器方空體無方,不應說言更除虛空方相所在。若如汝問,入室之時縮見令小,仰觀日時汝豈挽見齊於日面?若築牆宇能夾見斷,穿為小竇寧無竇迹?是義不然。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故於是中觀大觀小;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
(
整段經文意思)
釋迦摩尼佛告訴阿難:一切世間大小內外,的一切所有事業,各個無非是,意根對前五塵分別好、醜,而起善、惡諸法,所留下遮障真心的影像,不應說見性,有舒展開來,或是縮小起來。譬如四方形的器物,在其中,可以看見四方形的空間。我再問汝。這四方的器物,在其中,可以看見四方形的空間,你認為這空間是固定不變的四方形,還是不固定是四方形。若這空間是固定不變的四方形,把它安放在圓形的器物,這空間應該不是圓形的。若這空間不固定是四方形,在四方形的器物中,應該沒有四方的空間。你說你不知道他的義理在哪裡。他的義理就是這樣。義理為何是這樣呢?
阿難:若是想要,使虛空沒有方形、圓形的形狀,只要除去方圓形狀的器物,虛空體是沒有方圓形狀的。所以不應該說,能除去虛空的方圓形相,及他所在之處,就像前面你問的,進入室內的時候,是不是縮小見性使它變小。如果是這樣,那麼在你仰頭觀日的時候,你能把見性拉到跟日面一樣齊嗎?如果建築物牆壁屋宇,夾斷了見性。那挖穿牆壁屋宇有個小細縫後,難道見性就再也接續不起來了嗎。所以這個道理不是這樣說的。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迷失本心以虛妄的物相為自己,跟著物相轉變。所以在物相中,觀見分別大小形相。若能轉變心念不執著虛妄的物相,而起諸多的分別心,心能專一純淨。那麼眾生就可同如來一樣的身心圓妙明淨,坐如如不動的道場,即使在像一根毫毛的末端那麼微細之處,也能遍及一切的含容承受十方國土。

(原經文)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精必我妙性,令此妙性現在我前,見必我真,我今身心復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別有實,彼見無別分辨我身,若實我心令我今見,見性實我,而身非我,何殊如來先所難言:『物能見我?』惟垂大慈開發未悟。」
(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向釋迦摩尼佛說道:世尊,若這個見精,必定是我的圓妙本性。現在這個圓妙本性,顯現在我的面前,我看見的這個必然是我的真實本體,那我現在的身心,又是什麼呢?而今身與心分別有二個真實體存在,那個見精沒有分別的分辨我身,這個見精若是確實是我的真心,使我現在能看見。那麼這個見性是實際上的我,但我的色身卻不是我。這與如來先前問難所說,物可以看見我的譬喻是一樣的錯誤。但願世尊垂示大慈悲,能開示啟發我們這些未能覺悟眾生。

(原經文)
佛告阿難:「今汝所言:『見在汝前』是義非實。若實汝前,汝實見者,則此見精既有方所非無指示。且今與汝坐祇陀林,遍觀林渠及與殿堂,上至日月前對恒河,汝今於我師子座前,舉手指陳是種種相,陰者是林,明者是日,礙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樹纖毫大小雖殊,但可有形無不指著。若必有見現在汝前,汝應以手確實指陳何者是見。阿難!當知若空是見,既已成見,何者是空?若物是見,既已是見,何者為物?汝可微細披剝萬象,析出精明淨妙見元,指陳示我,同彼諸物分明無惑。」
(
整段經文意思)
釋迦摩尼佛告訴阿難:你現在所說的,見性顯現在你面前,這個義理並不實在。假若見性顯現在你面前,你確實看見,那麼這個見精,既然有方位所在,並非不可以指示出來的。況且現在我與你坐在祇陀林裡,遍觀園林溝渠以及殿堂,上至天空中的日月,前面對著恒河。你現在在我的師子座前面,舉手指著說明,這些種種的境相,陰暗的是樹林,光明的是日,有障礙的是牆壁,通透無阻的是虛空。像這樣的從草樹到纖細的毫毛,大小雖然不同。但是只要有形像的,沒有不能被指示出來的。如果見性顯現在你面前,你應該可以用手明確的指出來說明,哪一個物相是見性。
阿難你應當知道,假定虛空是見性,虛空既然是見性,就不再是虛空,那麼哪個是虛空呢?如果物是見性,物相既然是見性,那哪一個是物相呢?你能精微仔細的去披露剖析萬事萬物,剖析出精明淨妙見性本體,確實的指給我看說這就是見性,就好像你指著其他的物,給我看一樣的清楚明白沒有疑惑嗎?

(原經文)
阿難言:「我今於此重閣講堂,遠洎恒河上觀日月,舉手所指縱目所觀,指皆是物無是見者。世尊!如佛所說,況我有漏初學聲聞,乃至菩薩亦不能於萬物象前剖出精見,離一切物別有自性。」
(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說道:從我現在,在這層層高大,的樓閣講堂裡,從遠遠的恒河邊,上到天空的日月,舉手所能指到的,放眼所能看到的,指到看到的都是物相,沒有一個是見精的。世尊,就如佛所說的那樣,何況是我們這些有漏初學的聲聞甚至是菩薩,也不能於萬物萬象前,剖析出一個精見出來,而說離開一切物相,另外有一個自性存在。

(原經文)
佛言:「如是,如是!」
佛復告阿難:「如汝所言,無有精見,離一切物別有自性,則汝所指是物之中無是見者。今復告汝!汝與如來坐祇陀林更觀林苑,乃至日月種種象殊,必無見精受汝所指;汝又發明此諸物中何者非見?」
阿難言:「我實遍見此祇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見?何以故?若樹非見,云何見樹?若樹即見,復云何樹?如是乃至若空非見,云何為空?若空即見,復云何空?我又思惟是萬象中,微細發明無非見者。
(
整段經文意思)
釋迦摩尼佛說道:如是如是,佛陀又告訴阿難,就像你說的沒有見精,離開一切物相,另外有一個自性存在,那麼你所指的那些物相,沒有一個是見精。現在再告訴你,你與如來,一同坐在祇陀林園裡,再來觀看林苑,甚至觀看到天空中日月,雖然種種境象不同,但是必定沒有一個你可以指出來說它是見精的。現在請你再來啟發說明這一切物相中,哪一個是非見?

阿難說道:我確實周遍的觀看這祇陀林,不知道這中間哪一個是非見,為什麼呢?假若樹是非見,為什麼看見樹?假若樹就是見,又為什麼說它是樹呢?這樣的觀察推理一直到假若虛空是非見,為什麼可看見虛空?假若虛空就是見,為什麼說它又是虛空呢?我又再思惟,在這萬象中,精微仔細的發明觀察,並沒有一個非見的。

(原經文)
佛言:「如是,如是!」
於是大眾非無學者,聞佛此言茫然不知是義終始,一時惶悚失其所守。如來知其魂慮變慴,心生憐愍,安慰阿難及諸大眾:「諸善男子!無上法王是真實語,如所如說不誑不妄,非末伽梨四種不死矯亂論議,汝諦思惟無忝哀慕。」
(
整段經文意思)
釋迦摩尼佛說道:就如同你說的那樣! 就如同你說的那樣!
在此這些大眾,不是無學者,聽聞釋迦摩尼佛這一番言論,茫茫然不知道這些義理的始末,一時之間惶恐驚悚,迷失了他們平日所了知堅守的道理。
如來知道眾人心魂由憂慮轉變成驚悚,心裡產生憐愍,安慰阿難及所有大眾說道:諸位善男子,無上法王,是說真實語的,如所知見如所言說,不說誑語不說妄語,所說的道理不是末伽黎等人所說四種不死矯亂的邪見論議。無上法王所說的道理,你們應專心一意的去思惟,不要再起邪見,汙蔑輕賤了你們悲苦乞求仰慕的人。

(原經文)
是時,文殊師利法王子愍諸四眾,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諸大眾,不悟如來發明二種精見色空,是非是義。世尊!若此前緣色空等象,若是見者應有所指;若非見者應無所矚。而今不知是義所歸故有驚怖,非是疇昔善根輕尠,唯願如來大慈,發明此諸物象與此見精元是何物,於其中間無是非是。」
(
整段經文意思)
就在那時候,文殊師利法王子,憐愍所有的這些四眾,在大眾中,從座位上站起來,頂禮完佛足後,合掌恭敬向佛陀說道:世尊,這些所有大眾,不能了悟如來啟發闡明的二種精明的見解,是色是空的義理以及非色非空的義理。世尊,假若這些前塵緣影色空等等的萬象,就是能見者,這能見者應該有可以指出的相狀。假若不是能見者,應該看不見,而大眾現在是因為不知道這個義理所在,所以會有驚悚恐怖產生,並不是眾人往昔所種善根輕薄鮮少。但願如來以大慈憫心來啟發闡明這些物象以及這個見精,元本是什麼?為什麼在其中,沒有是或非是存在呢?

(原經文)
佛告文殊及諸大眾:「十方如來及大菩薩,於其自住三摩地中,見與見緣并所想相,如虛空花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云何於中有是非是?文殊!吾今問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為無文殊?」
「如是,世尊!我真文殊,無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則二文殊。然我今日非無文殊,於中實無是非二相。」
(
整段經文意思)
釋迦摩尼佛告訴文殊菩薩說道: 所有大眾、十方如來、以及大菩薩們,在他們自己所安住的三摩地中,見與見所緣,并其所想像的一切影像。有如顯現在虛空中的華,本來就沒有。這個見以及見所緣的,本來就是平等正覺微妙不可思議清淨智慧光明體,怎麼在其中會有是或非是存在。文殊,現在我問你,就像你叫做文殊,還有一個文殊叫做文殊的存在嗎?還是沒有文殊存在著。如是世尊。我真文殊中,沒有另外一個文殊,為什麼呢?假若真文殊中另外還有一個文殊的話,那麼就有二個文殊,但我真文殊現在是存在著,所以也並非無文殊。所以在這比喻當中,確實沒有是文殊、非文殊二種相存在。

(原經文)
佛言:「此見妙明與諸空塵亦復如是,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妄為色空及與聞見,如第二月,誰為是月?又誰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間自無是月非月。是以汝今觀見與塵,種種發明名為妄想,不能於中出是非是,由是精真妙覺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
整段經文意思)
釋迦摩尼佛說:這個見精圓妙明覺,和所有的空見法塵,也是這樣。本來是微妙不可思議,智慧光明,無上平等正覺,清淨圓妙真心,虛妄分別為色空二相以及聞見二塵。就好像那第二月,哪一個是月?又哪一個是非月?文殊,其中只有一個月是真的,這中間自然不存在是月也不存在非月。所以你現在觀照見性與六塵(--謂一切世間之事法,染污真性者)而起種種的發明,叫做妄想,你不能在妄想中剖析出是或非是來,但因為有這個真精妙覺明性的緣故,所以能使你分辨出指或非指來。

(原經文)
阿難白佛言:「世尊!誠如法王所說,覺緣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滅,與先梵志裟毘迦羅所談冥諦,及投灰等諸外道種說有真我遍滿十方,有何差別?世尊亦曾於楞伽山,為大慧等敷演斯義,彼外道等常說自然,我說因緣非彼境界。我今觀此覺性自然非生非滅,遠離一切虛妄顛倒,似非因緣與彼自然,云何開示不入群邪,獲真實心妙覺明性?」
(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對釋迦摩尼佛說:世尊,就像法王所說的,覺緣周遍十方世界,清淨明澈寂然不動恆常安住,自性非生非滅。這樣的說法,跟以前梵志娑毗迦羅等人所談的「冥諦」為萬物之本源,以及投灰等那些外道種所說的有個「真我」遍滿十方世界的理論,又有何差別呢?世尊也曾經在楞伽山,為大慧等人敷陳演說這些義理。
世尊說:那些外道等人常說無因而自然存在,世尊所說的因緣法,不是他們所說的那種義理。我現在觀照這個覺性,是自然的,非生非滅,遠離一切虛妄顛倒,好像並非因緣所成,應該是外道們所說的是無因自然存在。世尊如何開示,讓我們不要墮入這群外道邪見之中,而能證得真如本心,圓妙覺明本性。

(原經文)
佛告阿難:「我今如是開示方便,真實告汝,汝猶未悟,惑為自然。阿難!若必自然,自須甄明有自然體。汝且觀此妙明見中,以何為自?此見為復以明為自?以暗為自?以空為自?以塞為自?阿難!若明為自,應不見暗;若復以空為自體者,應不見塞。如是乃至諸暗等相以為自者,則於明時見性斷滅,云何見明?」
阿難言:「必此妙見性非自然。我今發明是因緣性,心猶未明,諮詢如來是義云何合因緣性?」
(
整段經文意思)
釋迦摩尼佛告訴阿難說。我現在為你開示方便法,將真如實相告訴你。你還是未能了解體悟,還被外道無因自然存在的邪見所迷惑。
阿難,假若必然是無因自然所成,就必須甄別清楚,證明有個自然體相的存在。你且觀察在這個妙明見性中,以什麼為自然的體相呢?這個妙明見性是以光明為自然的體相?還是以黑暗為自然的體相?以虛空為自然的體相呢?還是以閉塞為自然的體相?。
阿難,假若是以光明為自然的體相,應該看不見黑暗。假若是以虛空為自然的體相,應該看不見閉塞。像這樣一直推演到假若所有黑暗相就是自然的體相的時候,那麼在光明裡,見性就斷滅掉了,為何可以看見光明?
阿難說道,那必定是這個妙明見性的體性,並不是無因自然而存在的。我現在發覺明白,它是因緣和合生成的。但是我仍然還不能明白,為什麼這個妙明見性,是因緣和合所生成這個道理,敬請如來開示,是什麼道理?為什麼?這個妙明見性,合乎因緣的體性?

(原經文)
佛言:「汝言因緣,吾復問汝。汝今同見,見性現前,此見為復因明有見?因暗有見?因空有見?因塞有見?阿難!若因明有,應不見暗;如因暗有,應不見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於明暗。復次,阿難!此見又復緣明有見?緣暗有見?緣空有見?緣塞有見?阿難!若緣空有,應不見塞;若緣塞有,應不見空。如是乃至緣明、緣暗,同於空塞。當知如是精覺妙明非因非緣,亦非自然非不自然,無非不非無是非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汝今云何於中措心,以諸世間戲論名相而得分別?如以手掌撮摩虛空,只益自勞!虛空云何隨汝執捉?」
(
整段經文意思)
釋迦摩尼佛告訴阿難說:你說見性,是因緣和合所生成,我再問你,你現在今因為,看見見性,顯現在眼前,這個見性,是因為光明而有看見,還是因為黑暗而有看見,是因為虛空而有看見,還是因為閉塞才有看見?阿難,假若這個見性,是因為光明才有看見的,那麼你應該看不見黑暗。若是因為黑暗才有看見的,你應該看不見光明。見性是因為虛空,或是因為閉塞,才有看見這個情形,它的道理,與見性是因為光明,或黑暗才有看見,的道理相同的。
再來阿難,這個見性是緣著光明才有看見的或是緣著黑暗才有看見呢?是緣著虛空,才有看見的,或緣著閉塞,才有看見的呢?阿難。假若見性,是緣著虛空,而有看見的,那應該看不見閉塞。假若見性,是緣著閉塞,而有看見的,應該看不見虛空。見性是緣著光明,或黑暗這個情況,他的道理,與見性是緣著虛空,或是緣著黑暗,才有看見,的道理相同的。
應當要知道,這個精明靈覺,微妙明淨,的體性,不是因,也不是緣,也不是無因自然存在,也不是不自然存在的,於其中沒有非與不非,沒有是或不是,捨離一切因緣所生法,的表相體狀,就是契入,一切法的實相。你現在為何,在這些虛妄不實,的緣合假相當中,用心去分辨。用一切世間,所有虛妄不實,遊戲的言論,與名相(一切之事物,有名有相,耳可聞,謂之名,眼可見,謂之相,皆是虛假,而非契於法之實性者,凡夫常分別此虛假之名相,而起種種之妄惑也),在那邊妄自分別想像。這就好像,用手抓取摩擦虛空,只是徒然增加自己的疲勞罷了。虛空你怎麼可能把捉得到呢?

(原經文)
阿難白佛言:「世尊!必妙覺性非因非緣。世尊云何常與比丘,宣說見性具四種緣,所謂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義云何?」
佛言:「阿難!我說世間諸因緣相,非第一義。阿難!吾復問汝。諸世間人說我能見,云何名見?云何不見?」
阿難言:「世人因於日、月、燈光見種種相,名之為見;若復無此三種光明,則不能見。」
(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向釋迦摩尼佛說道:世尊,如果這個妙覺性,一定是非因非緣而存在。那世尊,為什麼常常跟比丘們宣說,自見本性,必須具備四種因緣。所謂的緣著虛空,緣著光明,緣著心,緣著眼目,這個道理又怎麼說呢?釋迦摩尼佛說道:阿難。我所說的世間一切因緣所成相狀,不是第一義(究竟之真理聖智自覺所得,非言說妄想覺境界)阿難,我再問你,所有一切世間的人,都說我能看見。如何叫做見?如何叫做不見?
阿難說道:世間的人,因為有日、月、燈光的照耀,因此可以看見種種的境相,名叫做見。若是沒有,這三種光明的照耀,就不能見。

(原經文)
「阿難!若無明時名不見者,應不見暗;若必見暗,此但無明云何無見?阿難!若在暗時,不見明故名為不見;今在明時不見暗相,還名不見。如是二相俱名不見。若復二相自相𣣋奪,非汝見性於中暫無,如是則知二俱名見,云何不見?是故阿難!汝今當知,見明之時,見非是明;見暗之時,見非是暗;見空之時,見非是空;見塞之時,見非是塞,四義成就。汝復應知,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云何復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汝等聲聞狹劣無識,不能通達清淨實相,吾今誨汝,當善思惟,無得疲怠妙菩提路。」
(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若是沒有日、月、燈光,的光明照耀的時候,名叫做不見時,這個時候,也應該看不見黑暗。若是必定看見黑暗,那麼這只是無明(沒有日月燈光的光明)為何說是無見。阿難。若是在黑暗的時候,因為看不見光明的緣故,名叫做不見。現在在光明的時候,因為看不見黑暗相,也是名叫做不見。這樣這兩個相,都名叫做不見。這樣的情況是明暗二相,世間的人,在稱名的時候,產生互相競合(兩種以上的情況爭著來搶用一個名字)的現象,並不是你的見性,在這當中暫時的沒有了。
這樣,就可說明,可以覺知明、暗二相的,都是名叫做見,為何說是不見?因為這個緣故,阿難,你現在應當知道,看見光明的時候,見性並非是光明。看見黑暗的時候,見性並非是黑暗。看見虛空的當時,見性並非是虛空。看見閉塞的當時,見性並非是閉塞。這四個義理是可以成立的。
再來阿難,你應當知道,看見所看見的境相時,能見的見性,並非是所看見的境相。能見的見性,與所看見的境相,是分立的,能見的見性,與所看見的境相,是沒有相觸及的,怎麼能說,見性是無因自然存在,或說,是因緣和合所成的相。你們這些聲聞們(聲聞:梵語,舍羅婆迦S/ra%vaka,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聞佛之聲教,悟四諦之理,斷見思之惑,而入於涅槃者也。是為佛道中之最下根),心性狹窄頑劣,沒有見識,不能貫通了達,清淨實相的法義。我今天教導你的法義,你應當,好好的去審諦觀察,不要讓自己,在追求成就微妙不可思議菩提(正覺)的大道上,疲累懈怠了。

(原經文)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為我等輩宣說因緣及與自然,諸和合相與不和合,心猶未開;而今更聞見見非見,重增迷悶。伏願弘慈施大慧目,開示我等覺心明淨。」作是語已,悲淚頂禮,承受聖旨。
(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對釋迦摩尼佛說道:世尊,就像佛世尊雖然為我們這些人,宣揚開示解說因緣,以及自然,一切和合境相,與不和合的境相等等的法義,但是我們這些人心仍然未能開通了解。現在又聽聞了,見見非見,的道理以後,反而更增加了我們內心的迷惑昏悶。但願世尊廣大的慈悲心,布施大智慧的旨義,開示我們,讓我們這些人,能覺悟真心光明朗淨。阿難說這些話完畢後,悲傷流著眼淚的,頂禮了釋迦摩尼佛後,準備聽受,世尊聖人開示的要旨。

(原經文)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大眾,將欲敷演大陀羅尼諸三摩提妙修行路,告阿難言:「汝雖強記,但益多聞;於奢摩他 微密觀照心猶未了。汝今諦聽,吾今為汝分別開示,亦令將來諸有漏者獲菩提果。阿難!一切眾生輪迴世間,由二顛倒分別見妄,當處發生當業輪轉。云何二見?一者眾生別業妄見;二者眾生同分妄見。
(
整段經文意思)
那個時候世尊,憐愍阿難及所有的大眾。準備來開敷演說大陀羅尼(佛陀之咒語,云為陀羅尼。其中咒語多者,云為大。又美其功德。云為大。),能夠總持(梵語陀羅尼Dha%ran!i,譯言總持。持善不失,持惡不使起之義,以念與定慧為體。菩薩所修之念定慧具此功德也。註維摩經一曰:「肇曰:總持,謂持善不失,持惡不生。無所漏忌謂之持。」)一切三摩提(禪定止息寂靜)精微深遠不可思議的修行道路。告訴阿難說道。你雖然是擅長記憶,但這只是對你的多聞樂誦經典,旁搜廣記有所助益,對於止息一切雜念,精微細密的觀照,你內心還不能了悟。你現在要專心一意仔細的來聽著,我自當為你們分別來開示,也能夠讓未來,所有有見思二種煩惱的眾生,都能證悟菩提正果。阿難,一切眾生,自無始以來,展轉生死於六道之中,在三界中流轉不停,都是由二個顛倒虛妄分別(以三界之心心所以虛妄之分別為自性分別)的邪見妄想所引發的於五陰等法,妄計有無、一異,起諸邪見,執著分別)當下在那裡發生,當下就在那裡隨業輪轉。是哪兩個邪見呢?第一個叫做眾生別業妄見(眾生個人自己迷失真性,自起妄見,見有一切虛妄境界,或苦或樂。)第二個叫做眾生同分妄見(所有的眾生都迷失真性,同見一切虛妄境界,同受苦樂,同業所感。譬如一國之人,同見瘴惡不祥之事。)

(原經文)
「云何名為別業妄見?阿難!如世間人目有赤眚,夜見燈光別有圓影五色重疊。於意云何?此夜燈明所現圓光,為是燈色為當見色?阿難!此若燈色,則非眚人何不同見,而此圓影唯眚之觀?若是見色,見已成色,則彼眚人見圓影者名為何等?復次,阿難!若此圓影離燈別有,則合傍觀屏帳几筵有圓影出;離見別有,應非眼矚,云何眚人目見圓影?是故當知色實在燈,見病為影,影見俱眚,見眚非病。終不應言是燈是見,於是中有非燈非見。如第二月,非體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觀,揑所成故。諸有智者不應說言,此揑根元是形非形離見非見;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誰是燈是見,何況分別非燈非見。
(
整段經文意思)
為何名叫做別業妄見(眾生個人自己迷失真性,自起妄見,見有一切虛妄境界,或苦或樂。)呢?阿難,例如世間的人,眼睛裡長有紅色的眼翳,黑夜裡看見燈光周圍,另外有個圓影,五種顏色重疊在一起。你認為如何?這眼睛裡長有紅色的眼翳的人,所看見夜晚燈火明亮時,周圍所顯現的圓光,是燈光的色相?還是見性的色相呢?阿難,假若這是燈光的色相,那麼沒有長有紅色的眼翳的人,為何不能同時看見這個圓影,而這個圓影。唯有眼睛裡長有紅色的眼翳的人才能觀見。假若這圓影是見性的色相,見性既然已經有了,這個圓影色相,那麼那個這眼睛裡,長有紅色眼翳的人,所看見的圓影,又要名叫做什麼呢?
再來阿難。假若這圓影,離開燈火可另外存在,那麼這眼睛裡長有紅色眼翳的人,看旁邊的屏風帳幔案桌,同樣的也都有圓影出現。那麼這個離開見性,另外存在的圓影,應該不是眼睛所看見的,為什麼眼睛裡長有紅色的眼翳的人,又能看見圓影呢?所以應當知道,色相確實是在燈這邊,因為眼睛有病長眼翳了,才會看見圓影。圓影見性都被會被眼翳遮蔽,見性被遮蔽沒有病。總不應該說,這圓影是燈或是見性,或說這圓影,是非燈或是非見。就好像我們,捏我們的眼睛,而看到第二個月,的比喻一樣,這第二月,不是明月的本身,也不是明月的影子。什麼緣故呢?我們能看見第二個月,是捏起眼睛的緣故。所有有智慧的人,都不應該說這捏起來的眼睛,就是根元,這個捏起眼睛所看到的第二月的形相,並非是月的本身形相,離開見性的,也不能稱做見,這個例子也是一樣,因為眼睛裡長有紅色的眼翳,才看見燈周圍的圓影,現在要怎麼由這個圓影中,去分別取名誰是燈,誰是見性呢? 更不要說,要如何由這個圓影中,去分別誰是非燈?誰是非見了?

(原經文)
「云何名為同分妄見?阿難!此閻浮提除大海水,中間平陸有三千洲,正中大洲東西括量,大國凡有二千三百,其餘小洲在諸海中,其間或有三兩百國,或一或二,至于三十、四十、五十。阿難!若復此中有一小洲只有兩國,唯一國人同感惡緣,則彼小洲當土眾生,覩諸一切不祥境界。或見二日或見兩月,其中乃至暈蝕珮玦彗勃飛流,負耳虹蜺種種惡相,但此國見;彼國眾生,本所不見亦復不聞。阿難!吾今為汝以此二事進退合明。
(
整段經文意思)
為何取名叫做同分妄見(所有的眾生都迷失真性,同見一切虛妄境界,同受苦樂,同業所感。譬如一國之人,同見瘴惡不祥之事)呢?阿難,這閻浮提(當須彌山之南方大洲名。即吾人之住處。新稱南贍部洲),除了大海水外,中間平坦的陸地,有三千個洲,在正中間的大洲上,從東邊到西邊大概的估量起來,比較大的國土,大概有二千三百多個。其餘比較小的洲,就散佈在所有的海中,在這些洲上或是有三兩百個國土的。或一個或二個,甚至於有三十四十五十個國土的。阿難,假定在這些洲中間,有一個小洲上,只有兩個國土,其中一個國土上所有的人,共同感受凶惡的業緣,則那個小洲上,正當那個共同感受惡的業緣國土上的眾生,看到所有一切不吉祥的景象,或是看見天空中有二個日,或看見兩個月,其中甚至有日月暈蝕,變成像玉珮的形狀一樣的半圓形,或是玉玦的形狀一樣的扁圓形。或看見天上掃把星孛星橫飛流竄,日月珥光昏暈,彩虹、雲蜺種種凶惡的天空景相,但這個國土的人,看見另外那個國土的眾生,對這種種凶惡的境相,看起來,就像是本來就不曾看見,也從沒聽聞過的樣子。
阿難,我現在用上面這兩件事(兩個比喻),來前後比對,阿難,我現在為你,用上面這兩件事(兩個比喻)前後比對,來為你說明這個道理。

(原經文)
「阿難!如彼眾生別業妄見,矚燈光中所現圓影雖現似境,終彼見者目眚所成,眚即見勞非色所造,然見眚者終無見咎。例汝今日以目觀見山河國土及諸眾生,皆是無始見病所成,見與見緣似現前境,元我覺明見所緣眚,覺見即眚本覺明心,覺緣非眚覺所覺眚,覺非眚中此實見見。云何復名覺聞知見?是故汝今見我及汝并諸世間十類眾生,皆即見眚;非見眚者,彼見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見。
「阿難!如彼眾生同分妄見,例彼妄見別業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國,彼見圓影眚妄所生,此眾同分所現不祥,同見業中瘴惡所起,俱是無始見妄所生。例閻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諸有漏國及諸眾生,同是覺明無漏妙心,見聞覺知虛妄病緣,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若能遠離諸和合緣及不和合,則復滅除諸生死因,圓滿菩提不生滅性清淨本心本覺常住。
(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就像那些眾生,個人自己迷失真性,自己生起妄見,看見有一切虛妄不實的境界,他所看見燈光周圍所顯現的圓影,那圓影雖然顯現出來,很像是境相,但那終究是因為那看見的人,眼睛裡長眼翳所造成的。眼睛長翳,是見性的塵緣累積,造成的勞結,並不是色塵所造成。但是眼睛長眼翳的人,終究其見性,是沒有毛病的。例如你今日,用眼睛觀見的山河國土,以及所有眾生,都是無始以來,都是見性被眼翳遮蔽所造成。見性與見性所緣的,與顯現在眼前的境相相似。原本妙覺靈明的見性,如果所緣的,是長眼翳的病眼。那麼所覺知看見的景象,就會被眼翳所遮蔽,而模糊不清。本覺妙明真心,能覺知清楚的看見,其所緣的並不是長眼翳的「病眼」。能覺知被眼翳遮蔽後面,所覺知的那些景象,的這個覺性,並非存在長眼翳的眼睛中,覺性與所覺知的那些景象,這兩者實際上是能見與所見,為什麼可以再被取名叫做覺、聞、知、見呢?因為這緣故,你現在看見我以及你和所有世間十類的眾生,都是見性被遮蔽的人。而不是真的眼睛長著眼翳的人,那個見性真實精明,它的性體並不是生眼翳的病眼,所以不取名叫做見。
阿難,如同上面所舉的,那個眾生同分妄見的比喻一樣,例如有妄見別業的一個人。還有一個眼睛有病的人,兩個人同一個國土中。那個妄見別業的人所看見圓影,是因為眼睛被眼翳遮住,的虛妄幻覺,所產生的。這個眾人同分,所看見的不祥境相,是一同看見,在共同的業緣中,相同的惡業瘴礙所引起的。這些虛妄的境相,都是無始以來,眾生對於五陰緣合產生的種種法,妄計是有是無、是一是異,生起種種邪見,執著、分別所產生的。
例如。須彌山之南方贍部洲的三千洲中,還有四大海,娑婆世界連同停洎在四維上十方所有有漏國土,以及所有眾生。共同都是,因為本覺精明沒有煩惱的清淨妙明真心,被見、聞、覺、知,這些虛妄不實,病態因素所緣合,而虛妄生起,而虛妄死滅。若是眾生能夠遠離,一切和合及不和合的因緣,再來滅除,一切生生死死的因緣。就能圓滿成就平等正覺,不生不滅自性,清淨本心,圓滿覺性,恆常安住。

(原經文)
「阿難!汝雖先悟本覺妙明,性非因緣、非自然性,而猶未明如是覺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阿難!吾今復以前塵問汝。汝今猶以一切世間妄想,和合諸因緣性,而自疑惑。證菩提心和合起者,則汝今者妙淨見精,為與明和?為與闇和?為與通和?為與塞和?若明和者,且汝觀明,當明現前,何處雜見?見相可辨,雜何形像?若非見者,云何見明?若即見者,云何見見?必見圓滿,何處和明。若明圓滿,不合見和,見必異明;雜則失彼性明名字。雜失明性,和明非義,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復次,阿難!又汝今者妙淨見精,為與明合?為與暗合?為與通合?為與塞合?若明合者,至於暗時明相已滅,此見即不與諸暗合。云何見暗?若見暗時不與暗合,與明合者應非見明,既不見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
(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你雖然先了悟本覺妙明真心,體性並非因緣和合,也非無因自然存在。但是仍然未能明瞭這個覺性本元,並不是和合生成,也不是因不和合而存在的道理。
阿難,我現在,再用前面說過的比喻,來問你。你現在對於一切世間境相,都是虛妄不實的想相和合,一切因緣和合的體性,都是虛妄不實的道理,在自己心裡,仍然存著疑惑,假定你平等正覺真心,是因緣和合而生起的,那麼你現在的明妙清淨見精,是與光明和合呢?還是與黑暗和合?是與通透和合呢?還是與閉塞和合?假若是與光明和合的,在你觀見光明,正當光明顯現在你眼前時,又有哪個地方,間雜著見性呢?如果見性的體相,可以分辨了別,那這個間雜在光明裡的見性,又是什麼形像呢?假定不是能看見的,為什麼又能看見光明。如果這就是見性,為何又分成能見與所見二者。如果見性圓通遍滿一切處,又有什麼地方與光明和合呢?如果光明圓通遍滿,也沒什麼地方能與見性和合,見性一定是與光明不相同的。如果光明與見性一起間雜顯現,就會失去見性與光明,彼此名字所代表的意義。見性間雜顯現,就失去光明體性,與光明和合的義理又不能成立。那些黑暗與通透以及所有那些閉塞的比喻所顯示的道理,也都與這個比喻相同。
再說,阿難,又你現在這個明妙清淨見精,是與光明和合呢?還是與黑暗和合?是與通透和合呢?還是與閉塞和合?假若是與光明和合的,到了黑暗的時候,光明的體相已經消滅,這個見精就不能與所有的黑暗和合,那為何又能看見黑暗?假若看見黑暗的時候,這個見精不與黑暗和合,而是與光明和合的話,實際上,在黑暗的時候應該不能看見光明的,既然不能看見光明,為何能說這個見精與光明和合呢?了知光明不是黑暗。那些黑暗與通透以及所有那些閉塞的比喻所顯示的道理,也都與這個比喻的道理相同。

(原經文)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覺元與諸緣塵及心念慮非和合耶?」
佛言:「汝今又言覺非和合。吾復問汝。此妙見精非和合者,為非明和?為非暗和?為非通和?為非塞和?若非明和,則見與明必有邊畔。汝且諦觀,何處是明?何處是見?在見在明自何為畔?阿難!若明際中必無見者,則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
(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向釋迦摩尼佛說道:世尊。依我思議、揣度、推理起來,這個妙明覺性本元,和所有緣色聲等的六塵,以及心的憶念和罣慮等等,都不是因緣和合的耶!
釋迦摩尼佛說道:你現在又說,覺性不是因緣和合的。我再問你,假若這個妙明見精,是非和合的,是非與光明和合,或非與黑暗和合呢?是非與通透和合,或非與閉塞和合呢?假若是非與光明和合,那麼見精與光明,必定有各自的邊界。你暫且專心的去觀察,哪一處是光明,哪一處是見精呢?是在見精這邊,或是在光明那邊,又用什麼來做分界呢?阿難,假若光明這邊中,必定沒有見精的話,則見精與光明各自分開不能和合,自然不知道光明體相在哪邊,那麼見精與光明的邊界,又如何能成立呢?那些黑暗與通透,以及所有那些閉塞的比喻,所顯示的道理,也都與這個比喻的道理相同。又假若這個妙明見精,是非和合的,是非與光明和合,或非與黑暗和合呢?是非與通透和合?或非與閉塞和合呢?假若是非與光明和合,那麼見精與光明,體性相互相乖違對立。就像耳朵與光明一樣,互不相接觸。見精尚且連光明體相在哪裡,都不知道,又如何來證明辨別,和合或是非和合的道理呢?那些黑暗與通透以及所有那些閉塞的比喻,所顯示的道理,也都與這個比喻,的道理相同。

(原經文)
「又妙見精非和合者,為非明合?為非暗合?為非通合?為非塞合?若非明合,則見與明性相乖角,如耳與明了不相觸,見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死生,了無所得。
(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你仍然未能明了,一切遮蔽真性,虛浮不實的六塵緣影,一切都是虛幻變化所成的境相,當下出生,立即就隨著滅盡了。虛幻變化所成的影像,叫做相,他的體性,真實不虛,就是妙覺明體(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不可思議智慧光明性體)就像這樣,甚至是包括。色,受,想,行,識五蘊,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從,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十二處,到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的有相,取名叫生,因緣分離的虛妄相,名叫做滅。但是,眾生就是不能了知,顯現生、滅、去、來等種種緣影的本體就是如來藏(謂一切眾生煩惱心中,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無漏清淨之業。如石中有金,木中有火,故云垢藏之中,佛性滿足,是名如來藏)。如來藏恆常安住,微妙不可思議,智慧光明,如如不動,周遍圓滿微妙不可思議真如性(「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實於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或云自性清淨心,佛性,法身,如來藏,實相,法界,法性,圓成實性,皆同體異名也。)。要在真實不虛恆常不變的真如性中去找去、來、迷、悟、生、死等種種的緣影,是了無所得,找不到的。

(原經文)
「阿難!云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阿難!譬如有人以清淨目觀晴明空,唯一精虛逈無所有,其人無故不動目睛瞪以發勞,則於虛空別見狂花,復有一切狂亂非相;色陰當知亦復如是。阿難!是諸狂花,非從空來,非從目出。如是,阿難!若空來者,既從空來還從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虛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花相起滅,如阿難體,不容阿難。若目出者,既從目出還從目入,即此花性從目出故,當合有見。若有見者,去既花空旋合見眼;若無見者,出既翳空,旋當翳眼。又見花時,目應無翳,云何晴空號清明眼?是故當知色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為什麼五陰(色,受,想,行,識)本體,是如來藏,微妙不可思議,真如本性。阿難,譬如有人,以清淨眼目,觀看晴朗明淨的天空,只有看到一片晴朗的天空,環顧四週,沒有其他景象存在。但是那個人突然無緣無故的,不動轉他的眼睛,瞪著眼睛久了,產生疲勞,則在虛空中,另外看見狂華亂竄,又有看見一切狂亂非相。色陰(色即質礙之義。謂眼、耳、鼻、舌、身諸根和合積聚,故名色陰)的義理,你應當知道,也像這樣的。阿難,那些所有的狂華,並非是從虛空來的,也並非是從眼目出來的。就像這樣,阿難。那些所有的狂華,假若是從虛空來的,既然是從虛空來,應當還是從虛空入沒。若是有出有入的,那就不是虛空了。虛空若不是虛空,自然無法容納,這些狂華相的生起、滅去。就好像阿難,你的身體,不能容納,阿難你的自性一樣。假若這些狂華相,是從眼目出來的,既然是從眼目出來,應當還是要從眼目入沒,那也就是這個狂華相、既然是從眼目出來的,應當是可被看見的,若是可被看見的,既然狂華去了就空了,反過來就應該看得見眼目,假若這些狂華,是看不見的,狂華出現,既然遮蔽了虛空,反過來也應當遮蔽眼目。又看見那些狂華的時候,眼目應該沒有被遮蔽。又為什麼將睛朗明淨的虛空,稱做清明眼呢?所以阿難,你應當知道,色陰(色即質礙之義。謂眼、耳、鼻、舌、身諸根和合積聚,故名色陰)虛妄不實,本就不是因緣和合,也非無因自然存在的。

(原經文)
「阿難!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調適,忽如忘生性無違順,其人無故以二手掌於空相摩,於二手中妄生澁滑冷熱諸相;受陰當知亦復如是。阿難!是諸幻觸,不從空來,不從掌出。如是,阿難!若空來者,既能觸掌,何不觸身?不應虛空選擇來觸。若從掌出,應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則掌知,離即觸入,臂腕骨髓應亦覺知入時蹤跡,必有覺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來,何待合知要名為觸?是故當知受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譬如有人,手腳四肢安適悠閒,身體及所有骨骸關節,都調和順適,忽然好像忘我入神,沒有了一切苦樂的覺受。這個人無緣無故的,以自己的二個手掌,在空中互相摩擦,在二個手掌中,虛妄的生起澀、滑、冷、熱一切相來。受陰(受即領納之義。謂六識與六塵相應,而有六受,和合積聚,故名。(六識、六塵、六受者,眼識受色塵,耳識受聲塵,鼻識受香塵,舌識受味塵,身識受觸塵,意識受法塵也。))的道理,應當知道,也像這個道理一樣。阿難,這一切所有虛幻不實的觸(梵語薩婆羅奢Spars/a,五境之一,身根所觸有堅濕煖動等十一種。俱舍論一曰:「觸者有十一:謂四大種、滑性、澀性、重性、輕性、及冷、飢、渴。」)受,不是從虛空來,也不是從手掌出來的。像這樣阿難,觸受假若是,從虛空來的,既然能觸受手掌,為何不能觸受身體。也不應該是,由虛空來做選擇,要觸受哪一部位的。觸受假若是,從手掌出來的,應該不用等到和合,才有覺知感受。又因為從手掌出來的緣故,和合時則手掌覺知,分離時則觸受進入,手臂、手腕、骨髓等部位,也應覺知感受到,觸受進入時的蹤跡。若是這樣,必定有,一個能覺知的心識,覺知觸受出去,覺知觸受進入。自應有一物體,在色身中往來。又何必要等到和合時,才能覺知的那個覺性,再來取名為觸呢?所以阿難,你應當知道,受陰虛妄不實,本就不是因緣和合,也非無因自然存在的。

(原經文)
「阿難!譬如有人談說醋梅口中水出,思踏懸崖足心酸澁;想陰當知亦復如是。阿難!如是醋說,不從梅生,非從口入。如是,阿難!若梅生者,梅合自談,何待人說?若從口入,自合口聞,何須待耳?若獨耳聞,此水何不耳中而出?想踏懸崖與說相類。是故當知想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譬如有人,談說到酢梅,口中的口水就流出來。一想到踏在萬丈懸崖邊,腳心就有酸軟枯澀的覺受。想陰(人有想像事物善惡邪正種種情想聚之,故名曰想蘊。俱舍論二曰:「想蘊謂能取像為體,即能執取青黃長短男女怨親苦樂等相。」)的道理應當知道,也是像這樣。阿難。這些談論酢梅的言說,不是從梅生出來的,也不是從人的嘴巴進入的。就像這樣阿難,假若是由梅生成的,梅應該是自己在談論,為何要人來說呢?若從人的嘴巴進入的,就應該是由人的嘴巴來聽聞,何須由人的耳朵來聽聞呢?若是就只有耳朵單獨來聽聞,這些口水為何不從耳朵中流出來呢?思想踏在萬丈懸崖邊,腳心就有酸軟枯澀的覺受,與談說到酢梅,口水就流出來的道理,是相類似的。所以阿難,你應當知道,想陰虛妄不實,本就不是因緣和合,也非無因自然存在的。

(原經文)
「阿難!譬如暴流波浪相續,前際後際不相踰越;行陰當知亦復如是。阿難!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離空水。如是,阿難!若因空生,則諸十方無盡虛空成無盡流,世界自然俱受淪溺。若因水有,則此暴流性應非水,有所有相今應現在。若即水性,則澄清時應非水體。若離空水,空非有外水外無流。是故當知行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譬如由高處流下的大水流,上面的波浪一波一波的,相續不斷,前浪與後浪,不會相互超越混亂。行陰(行即遷移流轉造作之義。謂因意識思想諸塵,造作善惡諸行,和合積聚,故名行蘊。)的道理,應當知道,也就是像這樣。阿難,這裡這個遷流的體性,不是緣著虛空而生起,不是緣著水而有之,也不是水的體性,也不是,離開虛空和水,而獨自存在。就像這樣阿難,假若這個遷流的體性,是緣著虛空而生起,那麼所有四維上下十方無有盡頭的虛空,都將成為無有盡頭的水流,世界自然沉溺在水中。假若這個遷流的體性,是緣著水而有的,那麼這個瀑流的體性,應該不是水,有個所有相存在,現在應顯現存在。假若這個瀑流的體性,即是水的體性,那麼澄清的時候,應該不是水的本體。假若這個瀑流的體性,離開虛空與水而獨自存在,虛空是沒有裡外的,離開水之外,也沒有瀑流。所以阿難你應當知道,行陰虛妄不實,本就不是因緣和合,也非無因自然存在的。

(原經文)
「阿難!譬如有人取頻伽瓶,塞其兩孔滿中擎空,千里遠行用餉他國;識陰當知亦復如是。阿難!如是虛空,非彼方來,非此方入。如是,阿難!若彼方來,則本瓶中既貯空去,於本瓶地應少虛空。若此方入,開孔倒瓶應見空出。是故當知識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
整段經文意思)
阿難。譬如有人,拿著形狀像頻迦鳥的缾子,把它的兩個孔塞起來,拿著中間滿是虛空的缾子,遠行到千里外的地方去,用來送給其他國家。識陰(對境了別、識知事物,為心之本體。謂各各了別彼彼境界,總取境相,故名識蘊。蓋識者心之異名,為了別之義,對心境而了別曰識。心王有種種差別,集於一所,則曰識蘊)應當知道,也如同這個比喻一樣。阿難,這缾子裡的虛空,並非是由原來的那個地方來的,也不是在這個地方裝入的,就像這個比喻,阿難,假若是由原來的那個地方來的,這個缾子,既然將那個地方的虛空,裝著帶走了,那麼在原來的地方,應該少掉一部分虛空。假若是這個地方裝入的入,打開缾孔倒出來,應該看見,有個虛空出來。所以阿難,你應當知道,識陰虛妄不實,本就不是因緣和合,也非無因自然存在的。

大佛頂萬行首楞嚴經卷二白話說明